◎ 鈔小靜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內容提要 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式產業現代化要求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綠色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由單點演進轉向集成迭代,數據要素與傳統要素實現了更加深度的融合,這有助于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創新組織方式的變革,有助于增強產業技術關聯與網絡協同并提升產業鏈韌性,有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及污染治理效率,從而對中國式產業現代化帶來疊加倍增的賦能效應。因此,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加強數字核心技術攻關,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產業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著力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構成。(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3版。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形態的重要組成。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2022年第2期發表的《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中強調,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2)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求是》2022年第2期。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關注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產業現代化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有助于豐富中國式現代化思想中關于數字經濟與現代化產業體系間關系的認識,也可以為搶占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提供政策參考。
現代化是欠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向世界先進水平不斷演進的過程,(3)韓保江、李志斌:《中國式現代化:特征、挑戰與路徑》,《管理世界》2022年第4期。一個國家處理本土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方式決定著現代化的速度與路徑。(4)劉守英:《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路徑》,《經濟學動態》2021年第7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體現出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體現出由我國特殊國情和社會主義目標所決定的特性。產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生產力層面的重要支撐,(5)劉偉:《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發展、改革、開放的有機統一》,《經濟研究》2017年第11期。推進產業現代化需要在符合現代化一般規律的基礎上,走中國式產業現代化的新道路。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決定著中國式產業現代化路徑的本土因素以及外部因素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
從外部因素來看,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新冠疫情持續、地緣政治沖突疊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經濟陷入低迷。2022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增長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6.0%下降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應對生活成本危機》,https://www.imf.org/zh/Publications/WEO/Issues/2022/10/11/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22。如果不包括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最嚴重階段,那么這將是2001年以來最為疲弱的增長表現。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也都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階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數字經濟作為引領經濟復蘇、產業變革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量,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
從內部因素來看,當前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社會生產力水平基礎穩固,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5.88%,我國經濟增長率為8.1%,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5%,世界500強中我國上榜企業數量達145家,居全球第一,營業額占全部500強企業的30.6%,(7)《綜合實力大幅躍升 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三》,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209/t20220930_1888880.html。在這一階段,我國已經由追趕型現代化逐步轉向趕超型現代化。(8)洪銀興:《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學維度》,《管理世界》2022年第4期。而與此同時,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亟待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頁。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2、3版。破解這些矛盾和問題迫切需要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雖然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卻憑借數量龐大的消費者規模和長尾市場形成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在較短時間內就實現了數字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的跨越式發展,并且在發展速度、輻射范圍和影響程度等方面也獲得顯著提升。與美國、歐盟、日本等典型經濟體的漸進式發展相比,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具有強烈的本土化特征,這種特征能夠對產業發展路徑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并由此塑造出我國產業體系的新優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突破。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產業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居于基礎核心地位,我國的基本國情、發展階段決定了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產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征。(1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2、3版。
1.中國式產業現代化要求建設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每一輪現代化浪潮都是由科技革命所推動的。19世紀下半葉正是由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美、德、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發展。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科技創新的廣度顯著加大,深度顯著加深,速度顯著加快,精度顯著加強,只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在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占據歷史主動,才能抓住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機遇。2021年,我國R&D經費投入高達27956.3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已經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投入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基礎研究經費為1817.0億元,占R&D經費比重為6.5%,(12)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http://www.gov.cn/shuju/2022-08/31/content_5707547.htm。也達到歷史新高,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在科技創新方面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3、3、4版。科學技術革命是驅動產業現代化進程的內生因素與根本動力,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國產業體系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支撐。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注入強勁動能。
2.中國式產業現代化要求建設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協同推進現代化建設。(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3、3、4版。一方面,我國的產業體系門類齊全,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隨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破應用,融合化、集群化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基于分類定位、優勢互補的原則,系統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體系的整體效能,不斷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讓世界各國都更加重視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問題,從而出現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土化、區域化趨勢。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顯著增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的背景下,我國要把發展的戰略基點掌握在自己手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3.中國式產業現代化要求建設綠色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3、3、4版。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構建綠色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當前,我國的產業體系仍然具有明顯的高碳特征,2021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52.4億噸標準煤,(16)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2/t20220228_1827971.html。2022年前三季度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了2.5%。(17)胡漢舟:《能源保供有力有效 消費結構繼續改善》,國家統計局網,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10/t20221024_1889599.html。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的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體系綠色化、低碳化低碳發展。
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據要素與傳統要素實現了更加深度的融合,數字技術也由單點演進轉向集成迭代,在產業體系中呈現出幾何級的滲透擴散作用,與此同時,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可以進一步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帶來疊加倍增的反饋效應,從而對中國式產業現代化產生重要影響。(18)鈔小靜、王宸威:《數據要素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來自制造業上市公司微觀視角的經驗證據》,《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2年第4期。
1.數字經濟與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國式產業現代化是由產業結構工業主導、各產業內部低端主導轉型到服務業主導且各產業內部中高端主導的過程。(19)高培勇、杜創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一個邏輯框架》,《經濟研究》2019年第4期。科技創新有助于打破原有產業發展路徑的低端鎖定,產生新的產業活動并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是中國式產業現代化的動力支撐。數字經濟與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之間的作用渠道在于:一是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夠拓寬人的認知邊界、形成學習增強效應,由此可以更快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并推動產業體系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轉型。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有效發明專利高達97.7萬件,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比重為35.2%,(20)國家知識產權局:《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有效發明專利年均增長38.5%》,光明網,https://economy.gmw.cn/2022-07/12/content_35878813.htm。這為鞏固我國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推動數字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提供了重要的動力支撐。二是數字經濟能夠拓展網絡空間功能和創新資源配置的空間范圍,這會使得企業、政府、大學、個人開發者等多元創新主體形成網絡化、協同化、生態化的創新組織方式,從而推動整個產業體系的創新變革,并弱化產業之間的邊界、催生出跨界融合的新產業、新模式,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21)張昕蔚:《數字經濟條件下的創新模式演化研究》,《經濟學家》2019年第7期。
2.數字經濟與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從系統觀念出發,推進各產業協同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是中國式產業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從各產業間的關系來看,數字經濟能夠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帶來萬物互聯、高效互通,這有助于增強各產業內部以及產業之間的技術關聯與網絡協同,形成“激勵聯盟”,并且促使不同地理空間的產業基于優勢互補原則形成高效的虛擬網絡空間分工,大幅減少協作生產過程中的耗散和摩擦,促進產業融合發展。(22)鈔小靜、薛志欣:《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對中國企業升級的影響》,《當代財經》2022年第1期。與此同時,產業間關聯性的增強,還會通過資源、業務以及市場的重新整合,進一步延伸出新產業與新鏈條,拓展現有產業體系的空間范圍。從產業鏈韌性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降低鏈條上各企業間的交易成本,打破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產業鏈橫向與縱向各環節的有效連接與協同,顯著提高了產業鏈應對內外部風險時的抵御及恢復能力。此外,由于數字經濟本身能夠提升產業的創新能力,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這可以使得產業基礎能力增強,產業鏈條在應對沖擊時“斷鏈”的風險顯著降低。
3.數字經濟與綠色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產業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數字經濟會帶來數字技術在產業體系的集成擴散和數據要素的幾何滲透,從而對現代產業體系的綠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具體體現為:第一,數字經濟的發展會對清潔技術的使用產生正向激勵,有助于形成更加清潔、更加低碳的生產方式,從而有效減少污染排放,促進產業體系的綠色發展。(23)盛丹、卜文超:《機器人使用與中國企業的污染排放》,《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第9期;綦建紅、張志彤:《機器人應用與出口產品范圍調整:效率與質量能否兼得》,《世界經濟》2022年第9期。第二,數字技術的擴散應用可以推動產業體系實現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升級并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管理效率,而數據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的結合能夠實現要素的虛擬網絡空間集聚與溢出,有效降低企業的生產及運營成本,從而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減少污染排放,推動產業體系實現綠色發展。(24)A.K.Agrawal, J.McHale, A.Oettl, “Finding Needles in Haystack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ecombinant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s, no.24541, 2018; G.Huang, L.Y.He, X.Lin, “Robot Adoption and Energy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Energy Economics, vol.107, 2022, p.105837.第三,數字技術的融合使用不僅能夠實現更加有效的排污監管、提高污染治理效率,而且可以優化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交易效率,從而推動產業體系的綠色發展。在我國產業體系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分別下降了28%和16%,2021年又進一步下降5.6%。2012—2021年,通過運用數字技術、推行工業綠色設計,累計培育近200家綠色制造服務供應商,制定644項節能與綠色發展行業標準;通過推進化工、機械、紡織等重點行業的數字化改造,采用2000余種先進智能清潔技術、裝備和產品,使得企業能耗、水耗降低到行業平均水平的60%左右。(25)《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三成》,人民網,http://jx.people.com.cn/n2/2022/0727/c186330-40055307.html。
基于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產業現代化的理論邏輯以及我國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現實背景,以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產業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在于:
1.加強數字核心技術攻關
作為通用目的技術,數字技術的原創性、引領性迭代革新是數字經濟實現全局創新的基礎支撐,是實現中國式產業現代化的關鍵動能。當前,我國在高端芯片、類腦計算、量子信息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亟須提高,只有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才能把發展數字經濟的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此,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加強科技資源統籌配置,面向量子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人機交互等重點領域,前瞻布局一批數字科技基礎研究項目,推動數字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建設產業鏈科技創新聯合體、科技協同創新體、新型研發機構等市場化運作的新型協同式創新平臺,推動企業、大學、科研院所、政府等多元創新主體盡快聯結形成多種創新集群,由此實現數字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性創新。
2.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2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3版。數字經濟是由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活動不斷融合所形成的新型經濟形態,數字技術的應用與擴散能夠對實體經濟的研發、生產、物流等環節實現全方位的改造升級,并不斷衍生出更多類別的產業活動,拓展實體經濟的范圍。因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進一步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優勢,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通過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創造性特征拓寬研發人員知識邊界與技能結構,提高研發設計成功率,通過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規模化集成應用,實現生產運營數字化,通過構建數字營銷網絡,實現用戶服務數字化,從而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有效帶動實體產業以及上下游產業鏈的加速發展。
3.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是由5G網絡、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融合以及疊加迭代所形成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全面發展的必要物質基礎。因此,中國式產業現代化需要適度超前開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投資,使其與數字產業集群形成“以建促用”的發展效應,從而賦能產業體系轉型升級。一是要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綠色低碳的綜合性信息基礎設施,有序推進5G商用部署和規模應用,加大6G技術研發支持力度,提高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在產業體系中的覆蓋水平。二是要高效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推進機器視覺、機器學習等技術應用,以“智能+”為產業智能化發展賦能。三是基于產業發展需求優化數據中心布局,圍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布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