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毅 CHEN Hong-yi;代麗 DAI Li;張真 ZHANG Zhen;姜新舒 JIANG Xin-shu;黃倩HUANG Qian;張榮勇ZHANG Rong-yong
(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840)
我國核電站目前均在沿海一線投運,核電冷卻水一般采用直流冷卻的方式,而直流冷卻水則一般取自近海海域,核電每年取水量較大,在取水過程中,由于卷載效應和卷塞效應,可能會無可避免地對海生物產生一定負面效應。其中,卷塞作用指的是,海生物隨水流進入核電冷卻系統時被攔截在濾網等特定裝置上,導致海生物的損傷或死亡;卷載作用指的是,小型海生物在進入取水冷卻系統后,因熱效應、機械作用、余氯等殺生劑而導致的死亡現象。一個熱帶沿海發電廠,其直流冷卻系統的泵將海水、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吸入,其種群密度在排放點分別降低64%和93%[1]。研究表明,卷載作用往往造成的生物損失更大[2,3]。
1972年,美國國會頒布《清潔水法》,該法中規定要使用現有最佳技術最大限度減少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在冷卻水取水結構中卷塞卷載的不利影響[4]。近年來,國家相關監管部門對水生態保護建設要求不斷提高,在取水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海生物,減少取水卷塞卷載效應導致的海生物損失。在2019年發布的《核動力廠取排水環境影響評價指南》(試行)(HJ 1037-2019)中,也對核電取水的生態影響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密切關注核電取水影響,當取水的影響大時需要提出補救方案和相應的改進措施;指南中還明確規定環境影響的評價時間,在核動力廠運行后,應在五年內對取水措施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此外,對取排水環境影響的評價方法亦提出卷載調查應至少進行兩周年的明確要求。因此,核電站取水的卷吸卷載影響問題以及海生物保護問題值得密切關注。
引起取水卷塞卷載作用的因素很多,如攔截、熱效應、機械效應、化學因素等。攔截主要發生在核電站取水的前端攔截設施,通常由不同尺寸的攔污網、格柵等組成,其作用是攔截海水中的雜物,避免雜物進入冷卻水系統引起設備故障。在這過程中,一些海生物可能在水泵的抽吸下順著取水口進入攔截設施而被攔截、束縛。熱效應是由于冷卻水系統對核電站的乏汽進行冷卻導致的水溫升高所帶來的影響,可以分為直接熱效應和間接熱效應,前者是指進入冷卻水系統的海生物直接受被加熱的循環水的影響,后者則是核電站長期的溫排水對核電站取水水溫的影響進而對生態及生物的作用。機械效應的表現方式主要包括絞傷、撞擊、壓力變化等,這些與冷卻水系統內設備、水的流速、管道壓力等有關。化學因素主要來自于殺生劑,由于核電站為了防止一些污損生物在管道附著而投加大量殺生劑,過多的殺生劑會影響海生物的生存環境。此外,一些自然因素如高溫、極端天氣等也是造成或促進卷塞卷載作用的重要因素。
雖然不同因素的作用強度和作用效果不盡相同,但它們在直流冷卻的核電站長期存在,且具有協同效應。以一臺百萬千瓦機組為例,循環水流量60~70m3/s,投加殺生劑約1mg/L,溫排水升溫約8℃,每年運行7000余小時,如此大的取水體量和運行時長會增大攔截的概率及熱效應、機械效應、化學因素的負向作用,長期運行將進一步加劇卷塞卷載所帶來的影響,從長遠看,非正向的人為因素下原有的生態環境必將發生惡性變化。
卷塞卷載作用對海生物個體的存活和種群生物量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方面,海生物在經過冷卻系統的過程中受到機械效應、熱效應等能夠直接致死;另一方面,存活的個體在經過機械損傷、余氯中毒、冷熱溫度刺激等作用后,其生存能力、繁殖能力有所下降。
在受到取水卷塞卷載影響的海生物中,小型浮游生物、甲殼動物、仔稚幼魚及魚卵等是較為常見的類群,尤其是處于海洋魚類早期生活史階段的仔稚幼魚和魚卵。由于仔稚幼魚游泳能力較弱,魚卵則完全無游泳能力,因此更易受到核電取水卷載作用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經過電站冷卻系統的仔稚幼魚中,僅有1%~3.7%能夠存活[5]。2019年~2020年,針對田灣核電開展了取水生物損失量調查,結果表明,1~4號機組運行過程中,魚卵全年損失總量為6.71×109個,仔魚全年損失量為3.18×109個。暨南大學在對大亞灣核電站進入冷卻水系統的幼卵、幼蝦進行Monte Carlo方法計算,得出取水過程造成其損失率為4.3%[6]。可見仔稚幼魚的卷載損失量較高,對于漁業資源的可持續性存在一定負面效應。
此外,從生態系統角度來看,卷塞卷載作用導致的生物量減少可能引起生態失衡等負面效應[7]。一方面,低端物種或劣勢物種的減少可能造成多級消費者的數量銳減,且其影響迅速;另一方面,優勢物種的減少可能使某一些被消費者在短時間內迅速繁殖,一旦發生生物爆發,則容易導致冷端取水堵塞,進而引發核電站機組降功率運行或緊急停堆等事故工況。國內已經發生多起海生物爆發堵塞核電站取水口事件,如2021年7月,紅沿河核電站因大量海月水母進入冷卻系統,導致機組停堆;2020年3月,陽江核電站取水海域爆發大量毛蝦、水虱,導致多臺機組停堆[8]。海生物爆發引起的事故工況不僅對電網產生巨大的沖擊,而且會使核電站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總體來說,卷塞卷載效應對海洋生態、漁業資源補充、核電站運行都有一定的負面效應,特別是仔稚幼魚及魚卵對整個漁業資源的恢復、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影響核電的環境友好性。然而,當前國內外在選址和建設核電站時,更多地考慮建設運行成本和收益,缺乏對生態、生物資源的全局衡量,不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漁業資源保護,因此,核電站取水的卷塞卷載問題需要給予更多關注。
目前,國內外對于卷塞卷載已有一定研究,但針對于仔稚幼魚及魚卵的研究較少。美國、德國、瑞典、法國等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核電站卷載效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Huggett等[9]通過在庫貝格核電站長期觀察,發現在卷載效應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平均減少55.33%;各類浮游動物的死亡率平均為17.48%,其中作為優勢物種的橈足類動物的平均死亡率達到21.88%。在瑞典西部沿岸核電站冷卻水系統的卷載作用的研究結果表明,進入冷卻水系統的浮游動物會受到機械損傷、溫升及加氯的影響,死亡率可達60%[10]。法國格拉夫林核電站的相關研究顯示,浮游動物死亡率在10%以下,其中敏感群體則高達20%;底棲魚類的卵死亡率為50%,幼魚死亡率則高達100%。對撞擊比較敏感的鯡魚死亡率高達100%,耐抗力較強的比目魚、鰻魚、鱸魚死亡率則在0~20%間,海蝦死亡率在30%~70%間[11]。此外,相關模擬沿海直流冷卻發電站冷卻水系統的取水實驗表明,不同種類或不同成長期的物種對壓力、機械作用、熱效應、余氯等因素的敏感度不相同,且這些因素具有一定的協同作用,可以使幼體、成年期物種的死亡率達到20%[12]。Kartasheva等[13]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當溫度超過33-35℃時,取水設備中卷載的浮游動物的死亡率大幅上升,如果冷卻水系統中的水溫達到40℃,死亡率通常會超過80%,盡管一部分浮游動物能夠存活下來,但冷卻水溫差也會影響其生存能力,且死亡率隨著暴露時間和殺菌劑濃度的增加而增加。
對于沿海各核電站對海生物的機械卷載統計及研究,目前做的工作較少。據統計,沿海核電站對海生物的卷載數量較大,機械卷載造成的海生物死亡率較高。對秦山二期工程的調研結果表明,進入冷卻系統的浮游藻類的機械損傷率為11.98%~27.08%;但研究表明,浮游藻類的繁殖力較強,在受到機械損傷后其種群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就能迅速恢復。對浮游動物的卷載實驗則表明,核電取水卷載作用對浮游動物的總損傷率約為55%,但浮游動物生殖期短,繁殖能力強,其生物量周轉率較高,種群數量可快速恢復。相對而言,仔稚幼魚的資源補充相對較緩慢,其卷載效應對于漁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漁業資源補充損害較大[14]。
卷塞卷載的負面效應已經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為了降低卷塞卷載效應的影響,魚類收集系統、魚類回流系統、物理屏障和行為屏障等技術被應用于降低和緩解冷卻水系統對海生物的損害。Turnpenny等[15]觀察到魚類回流系統可以有效降低鱈魚和鱈魚等較耐寒物種的卷塞死亡率,其存活率從47.8%到100%不等;Taft等[16]改進魚類回流系統,配備提魚桶和連續篩輪旋轉的篩網,使受傷魚類的生存率進一步提高。Thomas Thompson等[17]使用不同尺寸的網狀篩以減少大型生物和幼蟲的卷塞卷載,結果顯示,使用細網篩成功地將卷載的生物數量減少了80%,經轉移返回河口的生物體的存活率從小于1%到大約92%不等。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通過模擬實驗的方式,建立了一個功能齊全的35kw水電站,并建立了一套物模屏障系統,能夠將小魚分隔開來,降低對幼魚的卷載效應。Maes等[18]使用聲學威懾系統將河口魚類從發電站冷卻水入口驅趕,魚的入侵量減少了60%。此外,設置核電站取水海生物監測系統,可以進一步揭示核電站卷塞卷載效應對對海洋環境和生物學的影響,同時可以對生物爆發提前預警,確保冷源安全;建設人工魚礁對魚類產卵能夠產生誘集作用,不僅可以作為安全的產卵場,又可以減少卷載效應引起的損失[19]。
卷塞卷載效應是核電站取水必須考慮的問題。國內外已經持續開展多年研究,但直至目前仍沒有形成標準的評價方法,在對海生物的影響研究,特別是對不同魚類種群、局部生態系統的危害方面仍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盡管沒有明顯證據表明核電站卷塞卷載效應是引起漁業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但毋庸置疑,卷塞卷載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核電站取水作為人為因素必然加劇該進程。因此,從漁業資源保護角度、落實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電廠安全穩定運行、電廠經濟性和環境友好性角度來看,亟需加強對卷塞卷載作用緩解、海生物保護的研究。
第一,從漁業資源保護角度來看,仔稚幼魚及魚卵保護工作有待開展。我國部分海域已面臨海洋漁業資源衰退的問題,仔稚幼魚及魚卵是寶貴的海洋資源,是漁業資源補充的最直接來源,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保護核電站周圍海域水生物和水生態系統,要從電廠選址、工程設計以及運營管理等方面入手,建立水生物友好型的冷卻取水系統,減少取水時對魚類的直接作用,從而降低取水系統對魚類的影響[20]。
第二,保護仔稚幼魚及魚卵是落實當前法律法規及核動力廠評價指南的重要任務。根據相關規定的的要求,例如《核動力廠取排水環境影響評價指南》,進一步采取措施,解讀并落實有關規定的要求,開展仔稚幼魚及魚卵保護工作。同時,應形成漁業資源損失評估參數體系,引導魚卵、仔稚幼魚損害評估工作標準化,避免不同尺度評估方式引起的結果差異性。
第三,電廠的安全穩定運行依賴于冷源取水安全,而卷塞卷載作用具有間接破壞物種平衡的負面效應,這可能引起生物爆發造成取水堵塞,成為冷源取水的潛在風險,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保護海生物,避免或減少卷塞卷載作用,是遏制惡行循環的有效手段,同時又是促進物種平衡、電廠安全穩定運行良性循環的有效良方。
第四,從電廠的環境友好性角度,降低卷載卷塞的影響是重要要求。從經濟性角度來說,據統計,每年核電站在生態補償和生態修復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從生態冷源角度切入,研究海生物的卷塞卷載狀況,尋求立足核電需求的科學方法手段,以促進海生物保護的可持續。此外,保護海洋生態是當前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研究海生物的卷載狀況,立足核電需求醞釀可用的方法手段,對仔稚幼魚和魚卵等海生物進行保護,以降低卷塞卷載效應對于海生物的影響。在保證核電安全性、穩定性的基礎之上,應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助力核電更高質量發展。
海生物卷塞卷載效應對于漁業資源保護、電廠經濟性及環境友好性都有較大影響,尤其是對于仔稚幼魚及魚卵的影響較大,目前對于卷塞卷載的研究較少,相關的措施研究不足。在保證核電的安全和經濟性基礎上,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助力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提升核電的環境友好性,是后續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