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人群中最常見的心臟不適,是指心臟沖動的起源部位、心搏頻率和節律以及沖動傳導的任一環節出現異常,包括期前收縮(即俗稱的早搏)、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室上性陣發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與心室顫動、心動過緩等。分為先天性和后天獲得性兩大類。先天性心律失常多為先天性心臟病所致,后天獲得性可由各種器質性心血管病、藥物中毒、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等因素引起,部分后天獲得性心律失常也可因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所致。近年來隨著人群老齡化,心律失常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并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心律失常的病變有輕有重,最輕者是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的期前收縮,普通人在情緒激動、神經緊張、疲勞、消化不良,過度吸煙、飲酒或喝濃茶等時,均可引起發作,亦可以無明顯誘因;患者可無明顯不適或僅感心悸、心前區不適或心臟停搏感。但這種早搏多屬于偶發性,只要注意排除疾病原因,預后大多良好。最重者是持續性的心室速動乃至心室顫動。其中心室顫動是致死性心律失常,發作時嚴重影響心室的排血功能,其結果為心室無排血,心音和脈搏消失,血壓測不出,心腦等臟器和外周組織血液灌注停止,發生阿一斯綜合征或猝死。同時,持續性的心房顫動則可能會導致心房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或者腦栓塞,嚴重者會造成死亡或者勞動能力喪失,亦不可不防。
因此,對心律失常既不可過分看重,把沒有器質性病變的偶發早搏當成了不得的大病而惶惶不可終日;亦不可麻痹大意,輕易放過器質性病變,甚至因此痛失生命或致殘。但普通人對心律失常了解甚少,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為此,我們特約請有關專家給大家談談心律失常的有關知識,希望有助于大家了解和關注心律失常。
策劃/執行 本刊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