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電傳導系統異常所引起的心跳不規則、過快或過慢等癥狀的總稱,通過口服抗心律失常藥物或接受手術治療,輔以生活方式改善,定期隨診復查,大多可有效控制病情,長期生存。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心律失常發病率快速上升,且呈年輕化和不斷增長的趨勢。除了要及時診治外,日常生活與飲食的調理對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1.正確對待、放松心情
精神緊張、情緒激動不僅加重心臟負擔,更易誘發和加重心律失常。所以,心律失常的患者要心胸開闊,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精神放松,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不過分緊張,不計較小事,以平靜的心態正確對待疾病。不要因為患了心律失常而憂心忡忡。盡管心律失常是一種病態,但一般情況下,輕微的心律失常不會威脅到生命,患者能夠同健康人一樣地生活、學習和工作。病情較重的患者,要認真對待疾病,積極治療,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心律失常并非不能控制。
2.合理安排活動和休息
心律失常患者一旦發病,并表現出嚴重的癥狀,如頻發室性早搏、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等,應絕對臥床休息,嚴禁活動。若發作程度較輕,患者可以根據原發心臟病的病情及體力狀況而決定適當的活動、休息。心律失常患者應動靜結合,適度的體育鍛煉能幫助神經和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對心臟有加快心率、加強傳導作用,并能促使心肌的側支循環增加,改善心肌供血。適合的運動有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以及養魚、種花等。運動中應保證自我感覺良好,若出現胸悶、胸痛、氣慌、氣短、咳嗽和疲勞等表現,應立刻停止運動。
3.隨季節、氣候變化調整起居
心律失常患者應注意避免感冒、發燒。感冒發燒時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血氧飽和度下降,細菌或病毒容易損傷心肌,影響心臟的節律、傳導,極易引起心律失常。所以心律失常患者在氣候變化大、季節交替的時候要采取措施,及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
4.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過度疲勞
心律失常患者應保證充足的睡眠,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每天睡眠不應少于8小時。飯后不要立刻睡覺,因為飯后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會抑制心跳,飯后立即睡覺有可能出現心臟驟停,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潛在危險。最好的就寢時間為飯后2~3小時。睡前不要喝刺激性飲料,如咖啡、茶、可樂等,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曾經有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睡前不宜看令人興奮、激動的比賽或節目,不宜談話,不宜晚睡。
心律失常患者的睡眠姿勢應采取右側臥位,身體自然屈曲,這種姿勢有助于血液回流,減少心臟負擔。若有心功能不全,或有胸悶、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的患者,應采取半臥位或30度坡度臥位。臥具應溫暖、柔軟、舒適,不應感到過冷或過熱。
睡覺前應把急用的藥品放在離床比較近的地方,最好伸手就能拿到。有嚴重心律失常或伴有心功能不全者,應準備氧氣包備用。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于睡眠時迷走神經興奮,心率減慢,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竇房傳導阻滯的患者,睡眠中可能發生意外,應盡快服用藥物或住院安裝起搏器。
5.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便秘
便秘對心律失常患者非常危險,如廁時用力會導致腹壓增高,大量血液回流心臟,造成心臟負擔過重,加重心律失常,誘發心力衰竭。冠心病的患者還會誘發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心臟破裂,導致死亡。所以,大便通暢對心律失常患者非常重要。
在排除直腸、結腸的占位性病變及痔瘡、肛門狹窄等器質性病變引發的便秘后,對于功能性便秘的預防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忌食厚味辛辣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如果患者便秘持續時間較長,大便呈粗條狀,不帶有黏液,便意不強烈,又無腹痛,為弛張型便秘,應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及蔬菜;如果便秘間斷發生,多在精神緊張時加重,飯后常出現左下腹疼痛或大腸部位壓痛,大便呈球狀,帶有黏液,雖有便意但難以便出,稱痙攣性便秘,則應以吃軟食為主。
2.預防津液耗傷。患者應多飲水,尤其是夏季,應注意補充體內水分,通常每天至少喝水1200毫升左右,加上飲食中的水分,每天攝水量不宜少于2200毫升。有嚴重心力衰竭的心律失常患者,飲水量應按醫生指導進行。
3.心律失常患者應多做戶外運動,可以幫助增加腸蠕動。還可以通過按摩腹部的方法幫助腸蠕動。
4.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心律失常患者應養成晨起定時大便的習慣。若晨起沒有便意,則可以多蹲一會兒,堅持下去,可以慢慢形成條件反射,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5.觀測病情,定期檢查,記錄心律失常日記。心律失常患者應定期到醫院復查相關項目,合理調整用藥。患者及患者家屬應掌握測量脈搏的正確方法,每天至少檢測1次,每次10分鐘以上。若發現脈搏低于60次/分鐘,并有頭暈或黑蒙;或脈搏持續快于100次/分鐘,并有心悸、胸悶;脈搏節律不齊,每分鐘間歇達5次以上時,應及時找醫生診治。
對沒有住院治療和沒有進行監護的心律失常患者,應自行記錄心律失常日記,便于醫生及本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服藥后病情的變化。記錄內容包括:睡醒后起床前的心率及脈搏,活動后的心率及脈搏,每日同一時間和條件下的血壓,每日的活動量、飲食量、小便量、大便情況,每次到醫院就診的時間與情況、心電圖檢查與生化檢查的結果及用藥的劑量或種類變化,等。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患者,還應記錄服藥前后的心率及脈搏,并記錄每天自我感覺的癥狀,尤其是感到癥狀加重時的心率及脈搏,以及引起癥狀加重的因素。
中老年心律失常患者
1.控制熱量攝入 總熱量攝入過高,血清膽固醇會升高,促使動脈硬化,形成心律失常。
2.控制膽固醇的攝入 一般年齡超過40歲的人,應避免攝入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食物,最好代之以植物油及黃豆和豆制品,如豆腐、豆漿等,每日攝入膽固醇量應在300毫克以下。
3.控制脂肪攝入量 盡量用植物油作為烹調用油,且不宜過多。
4.控制鹽的攝入 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引起體內水潴留,增加心臟負擔。
5.增加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的攝入 許多維生素、無機鹽對心血管系統有益,如維生素C,其功能之一是增加血管韌性,可防止血管出血;鉀鹽,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碘,對降低膽固醇有重要作用,并能減少膽固醇在動脈壁的浸潤沉著,破壞鈣鹽在血管壁中的沉積,阻礙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進而防治心律失常。
維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尤其是酸味水果中;鉀多含于蔬菜中;碘多存在于海產的動植物中,如海魚、海蝦、海蜇、海帶、紫菜等。
6.增加纖維素的攝入 纖維素可刺激胃腸蠕動,加快膽固醇排泄,還能吸附膽固醇,使膽固醇不易被腸黏膜吸收,從而降低血中膽固醇水平,降低心臟病發病率,防治心律失常。
青少年患者
對青少年由心肌炎或先天性心臟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食療有助于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增強機體的自身免疫能力。因此需攝入高能量、高蛋白的食物,如雞蛋、肉類、魚類及維生素類等,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另外,心律失常患者一定要忌吸煙、飲酒及喝濃茶、咖啡等,同時注意慎用魚油類保健品。對曾有室上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發作史或佩戴植入式復律除顫起的心律失常患者,魚油類保健品有可能會導致惡性心律失常,所以一定要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