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紹軍
雨水節氣過后,冰雪消融,雨水逐漸增多,空氣也愈加濕潤宜人。養生也要順應節氣的變化,做到防寒、養肝和除濕。
雨水節氣后,隨著降雨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應當著重養護脾臟。脾喜燥惡濕,氣候環境變化和飲食失節會加重脾臟負擔,導致腹痛、腹脹、腹瀉等不適癥狀。因此要適當飲食,宜食果蔬及湯粥,建議用百合、茯苓、蓮子、山藥煮粥,以健脾利濕。還要多吃綠葉菜、甘蔗等多汁的蔬果來潤養脾胃。春季肝旺而脾弱,飲食上宜少酸,可多食大棗、菠菜、荸薺、甘蔗、茼蒿、山藥等。疏肝健脾的中藥可用白菊花、決明子、西洋參等。
雨水時節乍暖還寒,忽冷忽熱,養生重點是“春捂”。不要過早減去外衣,應多捂一段時間,以緩慢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適應新的氣候條件。春捂須科學,要堅持“一不三要”原則。“一不”是“捂”以不會出汗為宜。“三要”,一是要注意“上薄下厚”的原則,減衣先減上衣,再減下裝;二是晝夜溫差大于8℃時要繼續捂,以免著涼;三是日平均氣溫達到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開始逐漸減衣了。“春捂”的重點是要捂好背、腹、足底。背部保暖護好督脈,可減少感冒風險;腹部保暖有助于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寒從腳下起”,足部保暖身體才能真正暖和起來。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人體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飲食調養應適當增加辛甘溫性的食物,可幫助升發維護陽氣,如多吃點韭菜、春筍、豆芽等。天氣漸暖,空氣濕潤,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由于器官負荷增加,人們身體會出現困乏,所以起居方面應該早起床,多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老年人群多有一些慢性疾病,更應堅持順應天時,通過鍛煉使人體陽氣得以生發。
春季在五行中屬木,對應的臟腑為肝。故春季是養肝的最佳時機,也是肝最容易受傷的時候。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肝火過旺、肝氣不疏等,不僅會使人心情不暢,還可能引發相關疾病。進入春天后,陽氣升發,肝陽、肝火也趨于上升勢頭。因而雨水節氣后應當注意情志調節,保持心情愉快。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是肝經的原穴,每天按摩或艾灸20分鐘能養肝護肝。
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如果肝臟受損,眼睛也會覺得干澀、困乏。反之,養好眼也能護肝。春天的陽光溫暖卻不強烈,可隔著玻璃窗,面對太陽,閉上眼睛,使溫熱的陽光透進眼球,同時轉眼珠;先順時針方向緩緩轉10次,再逆時針轉10次,每天持續15分鐘即可。
山藥紅棗粥紅棗25克,用溫水泡軟洗凈;粳米100克淘洗干凈,山藥25克去皮洗凈切成小塊。紅棗、粳米、山藥放在一起煮粥,吃時加適量白糖攪拌即可。有健脾和胃、鎮靜安神、祛濕解困之功效。
薏苡仁黨參粥 薏苡仁30克洗凈,放涼水中浸泡2小時;黨參15克切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凈。三者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后再用小火熬30~40分鐘,放冰糖調味。不僅能祛濕健脾,還能補氣補血。
精神調攝在雨水節氣非常重要。雨水時值早春,陽氣生發。春季肝臟當令,肝氣較旺,人們一方面精神煥發,另一方面又可因肝氣生發太過而脾氣暴躁,性急易怒,甚至面紅耳赤、煩躁不安;還有一些人則因肝氣不疏而郁郁寡歡、心情抑郁。
從臟腑五行生克的角度,肝木旺會克脾土,使人變得沒有胃口。所以,此時養生強調形神皆養,不但要養身體,還要心境平和,使肝氣不橫逆,脾胃自安寧。
此外,每日上午10時及晚上睡前可按摩腹部來提升陽氣。仰臥床上,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200次,可強壯脾、胃、腸,提高消化系統功能,排除脾胃濕毒。口漱吞津也有助養陽,即用舌體攪拌口腔,產生唾液后慢咽,每日36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