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疼痛并不是什么壞事,它能引起人的重視,及時查找原因,防患于未然。人們通常認為,疼痛是身體組織受到損傷的信號。但疼痛,尤其是延續6個月以上的慢性疼痛,不一定都能用身體器官組織病變來解釋,周密的身體檢查與各種實驗室檢查有時也不能找到相應的病理發現。
兩年前開始,51歲的宋女士便時常出現頭痛、失眠、食欲減退、胸悶、乏力等癥狀,在醫院做了詳細周密檢查,除發現有子宮肌瘤和膽結石癥外,沒有發現可以解釋疼痛的病理改變。之后,疼痛逐漸擴展到上肢、下肢、咽喉、胸背,致使她無法工作,感到悲觀失望,焦慮恐懼,惶惶不安,以為自己患了“不治之癥”。
醫生深入了解發現,宋女士自出現頭痛癥狀起就有情緒抑郁、興趣減退、入睡困難與早醒、食欲降低、消瘦,有時有消極觀念,醫生判斷她患的是抑郁癥,伴有明顯的焦慮。
近50年來許多研究證實,多數抑郁癥常常伴隨疼痛,其發生率高達40%~60%,甚至高達84%,以頭痛、背痛、胸痛、腹痛、關節痛、肢端痛多見。所以,醫生在給宋女士心理治療的同時,為她選用抗抑郁藥。一個月后,宋女士的癥狀明顯改善,逐漸減量停服氯硝西泮,連續服用氟西汀一年以上達到痊愈,恢復了工作。
宋女士的病例說明,慢性疼痛病人中確有部分病人找不到軀體病變的證據,心理一社會因素對疼痛的出現、程度和過程起著重要作用。抑郁癥常常伴隨疼痛癥狀,有時疼痛癥狀掩蓋了抑郁癥狀,可能會導致誤診。抗抑郁藥對抑郁癥有效,對疼痛也有治療作用。對其他慢性疼痛,抗抑郁藥也有效。
疼痛癥狀為抑郁癥的一部分時,用抗抑郁藥有效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對其他類型的慢性疼痛抗抑郁藥是否也有效呢?可以從3個方面理解這個問題。
1.研究表明,疼痛的出現和強度與個體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影響疼痛的心理一社會因素有早年社會學習的經驗、對疼痛的認知、情緒、人格、文化背景以及性別、年齡等。因此,不應忽視疼痛的心理一社會因素。尤其是不良情緒如抑郁、焦慮、恐懼等,常會伴發或加重疼痛,情緒改善能減輕疼痛甚至使之消失。
2.臨床上經過周密檢查不能發現相應的器官組織病變的慢性疼痛,常見于焦慮癥(約50%伴發頭痛或身痛)、疑病癥、持續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等。抗抑郁藥和心理治療是這幾種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研究證實,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多塞平、氟西汀、帕羅西汀等,對抑郁與慢性疼痛都有很好的療效。
3.對疼痛的調節涉及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和內啡肽類、P物質等的參與。近年研究表明.中樞5-羥色胺減少,疼痛加強。5-羥色胺還有提高痛閾和加強嗎啡鎮痛的作用。抗抑郁藥通過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增加5一羥色胺濃度,發揮抗抑郁、抗焦慮作用,同時抗疼痛。
當然,疼痛發生后,病人首先要在醫生指導下做周密的身體檢查,以防遺漏嚴重的身體病變。
認清誤區 抵御抑郁
誤區1:情商低才會得抑郁癥 抑郁癥是以情緒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患。但抑郁癥和患者的情商高低并沒有直接關系。情商好比一個盛滿水的容器,而壓力好比墨水,在一個小水桶里滴一滴墨水,水不會變黑;往一個大池塘里注入上噸的墨水,水就會黑了。所以得抑郁癥取決于你注入了多少壓力,而不是情商有多高。
誤區2:抑郁情緒等于抑郁癥 抑郁情緒和快樂情緒一樣稀松平常,不必因為有一段時間不開心就懷疑自己可能有心理問題。只有在抑郁情緒威脅到你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的時候,才需要就醫或借助藥物力量。
誤區3:抑郁時應盡量控制 很多人情緒惡化,其實是因為他們太想改變自己的抑郁狀況。當你發現自己被抑郁情緒困擾時,千萬不要試圖去控制它。當你為一件事情苦惱時,應學會暫時拋開這件事,選擇其他自己平時喜歡做的事情。當世易時移,情景改變,你會發現很多當時天大的事情都不大了。
誤區4:就醫可解決所有問題 造成抑郁的原因多種多樣,醫生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所以,就醫時只要抓住一個或幾個讓你最不開心的問題,病情就能夠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