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神熙
目前西醫對于慢性腎臟病的治療,主要以針對腎臟原發病、避免和糾正導致腎功能惡化的誘因、防治慢性腎臟病并發癥、控制并發癥為主。雖然某些中藥具有腎毒性,部分中藥長期口服亦會引起高鉀血癥,但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中醫藥治療在防治慢性腎臟病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和優勢。
蛋白尿是慢性腎臟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也是引起腎病進展到終末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黃芪、柴胡中藥,黃葵膠囊、雷公藤總甙等中成藥,具有降低尿蛋白的功效,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酌情加以選用,以提高療效。中醫艾灸療法對減少蛋白尿也有一定作用。一般以艾灸中脘、關元為主穴,神闕、氣海、涌泉為配穴,每穴15分鐘,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但需要注意的是,艾灸療法不適用于陰虛內熱者。
對慢性腎臟病3~5期、以腎功能損傷為主要表現的患者,中醫認為其屬于“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其根本在于脾腎虧虛,夾雜風邪、濕熱、瘀血、濁毒。根據患者辨證的結果標本同治,往往能取得一定效果。用藥方面,研究證實單味中藥大黃、黃芪、冬蟲夏草能改善腎臟微循環,減輕腎間質纖維化,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是治療慢性腎臟病最常用、最有效的中藥之一。中成藥尿毒清顆粒、腎衰寧、金水寶、百令膠囊等,在腎臟保護方面亦具有一定作用。
除了中藥內服治療外,中藥保留灌腸、中藥熏蒸療法、穴位貼敷療法、耳穴埋豆等中醫外治療法,能使藥物直達病所,在改善3~5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延緩疾病進展方面也有一定作用。其中尤以中藥保留灌腸的作用最為突出。中藥保留灌腸是指利用結腸黏膜生物半透膜的特性,在適宜溫度下將中藥煎劑或摻予散劑,保留灌腸30分鐘以上,以促進毒素從大便排出的方法,具有作用迅速、療效獨特、簡便廉驗的特點。一般在正常情況下,人體75%的尿素氮、血肌酐等代謝產物,主要經由腎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而腎功能一旦受損,原本經由腎臟排泄的代謝廢物,會從25%增加至80%分泌到腸道,經糞便排出體外。因此,通腑泄濁是中醫治療慢性腎臟病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時,通過藥物的不同配伍,中藥保留灌腸還具有調節腸道菌群、修復腸道黏膜損傷、保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可降低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因此,以腹脹便秘、大便不暢、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為主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中藥保留灌腸尤為適用。
中藥熏洗療法屬于中藥外治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中藥蒸煮療法、中藥汽浴療法、藥透療法、熱霧療法等。是借用中藥藥物作用及熱力作用熏蒸患處,達到疏通腠理、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化瘀作用的一種療法,多用于慢性腎臟病皮膚瘙癢者。
除此之外,神闕穴、腎俞穴的穴位貼敷療法也具有改善腎功能、延緩疾病進展的作用。對胃穴、賁門穴、小腸穴進行耳穴埋豆,能起到改善患者惡心、嘔吐癥狀的作用;在神門、皮質下、交感、心、腎穴埋豆,還能提高患者睡眠質量,改善生活質量。
雖然慢性腎臟病是“沉默的殺手”,但也是可防可控的。因此,每年的健康體檢就顯得十分重要。尤其是慢性腎臟病高風險人群,更應重視定期體檢,及時了解病情變化,發現異常及時治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當學會及時、正確發現和識別機體給出的預警,及時就診,這樣才能使“沉默的殺手”不再沉默。此外,廣大“腎友”一定要在專業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西藥、中藥以及中醫療法。對蛋白營養品、不明成分的保健品等也一定要持慎重的態度或聽從專業醫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