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逐漸發現的證據表明,感覺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通常更健康,心理適應能力也更強。“你感覺自己有多老,你就有多老”這句話越來越正確。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感覺年輕可以增加從疾病中成功康復的機會,即使是在老年。
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老年學》雜志上的這項研究稱,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94名年齡在73~84歲的成年患者進行了跟蹤研究,這些患者在以色列的多個康復機構接受骨質疏松性骨折或中風的康復治療。骨折和中風是導致一個人喪失功能獨立性的常見健康事件,被認為是老年人最大的恐懼。
患者被問及自己的主觀年齡(他們覺得自己有多年輕)、感受和經歷。由護理人員使用功能獨立性測量測試評估患者入院和出院時的功能獨立性水平。結果顯示,入院時感覺自己更年輕(主觀年齡更年輕)的患者在大約一個月后出院時,表現出更好的功能獨立性。對那些從骨質疏松性骨折(主要是由于摔倒)和中風中康復的患者來說,感覺更年輕是有益的。
研究還發現,那些感覺自己更年輕的人康復得更好,因為他們對自己恢復功能能力的機會更樂觀。令人驚訝的是,主觀年齡是康復結果的最強預測因子,甚至強于入院時患者的實際年齡和同時發生的多種慢性健康狀況(身體多病)。
研究人員表示,這支持了一個結論,即年輕的年齡認同是一個重要的心理構建,有助于更成功的康復。研究人員建議,臨床醫生在設計康復方案時應考慮評估患者的主觀年齡。較年輕的主觀年齡可能激勵老年人在骨質疏松性骨折和中風后堅持康復方案。
(方留民/編譯)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仁杰教授團隊在線發表于《柳葉刀》子刊《電子生物醫學》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空氣污染可增加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的多重共患風險。
識別患多重疾病(共病)的危險因素具有重大公共衛生學意義。近年來,已有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報道了空氣污染物對單種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但空氣污染物與心血管代謝性共病(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的關聯研究卻極為有限。更重要的是,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的發生、發展歷經多個階段,而空氣污染物對心血管代謝性共病各個發展階段的影響尚不清楚。
陳仁杰研究團隊利用英國生物銀行40余萬名參與者數據組成的大型隊列,著眼于細顆粒物、二氧化氮長期暴露與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發展軌跡的關聯探索,開展了這項前瞻性研究。研究團隊將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的發生、發展分為若干階段,即從無任何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階段,到出現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階段,再到出現心血管代謝性共病階段。然后采用多狀態模型,解析空氣污染物對心血管代謝性共病不同進展階段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空氣污染物暴露對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發展的多個階段均存在負面影響。細顆粒物年平均暴露水平每增加1.3微克/立方米或二氧化氮年均濃度每增加9.9微克/立方米,個體發生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從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進展到多重共患病、從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進展到死亡,以及未經任何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即死亡的風險等,將分別增加2%~6%不等。
進一步研究發現,空氣污染物在同一階段對不同疾病的影響存在差異。例如,空氣污染物促進2型糖尿病進展為共病的風險,比促進缺血性心臟病和中風進展為共病的風險大。此外,空氣污染促進共病的風險在老年人、男性、過度飲酒者以及社會經濟水平較低者中更為明顯。
(衛文/供稿)
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近期在《癌癥》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癌癥,可能是由于兩性間存在的生物學差異。
受試者在1995年至2011年參加了一項名為“飲食與健康”的研究。研究人員跟蹤觀察了17.2萬名男性和12.3萬名女性、年齡為50~71歲的受試者。研究期間,男性和女性被診斷為癌癥的人數分別為17951例和8742例。在考慮了吸煙、飲酒、飲食、運動和常見的醫療條件等因素后,男性仍然比女性更容易患癌。其中食道癌的風險差異最大,男性要比女性高出10.8倍:喉癌和膀胱癌要高出3.5倍:胃賁門癌(一種胃癌)要高出3.3倍。男性僅在甲狀腺癌和膽囊癌的風險比女性低。而且男性死于癌癥的概率也比女性高。
研究人員稱,目前尚不清楚是哪種生物學差異導致了這些不同。有研究人員稱,人體的細胞越多,其惡性變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男性的細胞比女性多。另一些差異可能與荷爾蒙有關,如男性的激素睪酮可能會促進某些癌細胞的生長,而女性的雌激素卻可能會抑制某些癌細胞的生長。但研究人員強調,健康的飲食、保持正常體重、戒煙限酒、保持運動,仍然是人們預防癌癥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楊光平/編譯)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經常吃水果的人比不吃水果的人有可能報告更積極的心理健康,減少抑郁癥狀。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來說,多久吃一次水果比一周吃多少水果更重要。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國營養學雜志》上的這項研究還發現,吃薯片等營養含量低的成味零食的人更有可能報告更嚴重的焦慮。
英國阿斯頓大學健康與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調查了來自英國各地的428名成年人,研究了他們的水果、蔬菜、甜食和成味食品消費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在考慮了年齡、總體健康狀況和鍛煉等人口統計學和生活方式因素后,研究發現,營養豐富的水果和營養貧乏的成味零食似乎都與心理健康有關,但吃蔬菜和心理健康之間沒有直接聯系。
根據這項調查,人們吃水果的頻率越高,抑郁得分就越低,心理健康指數就越高,這與水果攝入量的總體數量無關。而經常吃營養不良的成味食物(如薯片)的人更有可能經歷“日常智力衰退”(被稱為主觀認知失敗),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差。雖然這項研究并沒有直接檢驗因果關系,但研究表明,頻繁吃營養不良的美味食物可能會增加每天的精神衰退,從而降低心理健康。
其他研究也發現了水果和蔬菜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系,以往很少有人將水果和蔬菜分開研究。本研究提示,水果和蔬菜都富含抗氧化劑、纖維和大腦最佳功能的必要微量元素,但蔬菜所含的這些營養物質在烹飪過程中可能會流失。因為人們更喜歡吃生鮮水果,這可能解釋了水果對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具有更強的影響。
(方留民/編譯)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發表在6月21日出版的《美國醫學協會雜志》(網絡版)上研究報告稱,每天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服用維生素和各種礦物質補充劑,希望以此能夠預防心臟病和癌癥。但新的研究表明,這一做法很大程度上缺乏科學依據。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對2013年1月至2022年2月發表的84項有關研究結果進行了綜合分析。這些研究涉及復合維生素、多種或單個礦物質補充劑,以評估維生素和補充劑對健康的、未懷孕的成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聯系。研究結果表明,補充維生素和各種礦物質并不能降低罹患心臟病或癌癥的風險。而且有足夠的證據表明,β-胡蘿卜素補充劑有可能增加患肺癌的風險,尤其是對肺癌高危人群。同時發現維生素E對預防癌癥和心臟病沒有效果。
研究人員稱,該結論并不適用于已知或懷疑營養缺乏或有特殊需求的人。例如正在或可能懷孕的女性應當補充葉酸等。但對健康的成年人來說,與其每天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還不如注重均衡飲食、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運動、定期體檢。但也有研究人員持不同看法。比如前期有研究表明,與服安慰劑的人相比,服用復合維生素的人患癌癥的風險下降了7%。但這一結論也存在局限性,包括隨訪時間短、樣本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