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穎,楊賀晴,李雙鑫(1.東北師范大學a.教育學部,b.圖書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圖書館)
將文化育人融入教育過程,是高等學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命的重要舉措。《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以下簡稱《規程》)指出:“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1]。高校圖書館具有獨特的文化功能,是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高校“育人”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新時代高校圖書館的時代使命,有效地開展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實踐,是各個高校圖書館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助力高等學校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關鍵環節。
相關研究成果可分為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研究和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兩個方面。
(1)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研究。現有研究成果普遍認為,高校圖書館開展文化育人的優勢在于館藏資源、文化活動、館員以及空間[2]。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徑有環境滋養和活動培育,主要方式為濡化與涵化,其環境包括館藏文化資源、空間、制度等,分別對應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活動培育則主要對應的是行為文化[3]。
(2)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研究認為,高校圖書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人員、資源、技術、活動和機制五個方面有所突破[4]。高校圖書館在思想政治輔助教材建設方面具有天然且無可替代的優勢,包括高校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精心設計的各類學習空間及資源推薦、閱讀推廣等服務[5]。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為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但對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的內涵剖析仍不夠深入,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少,導致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與研究難以落地。
高校圖書館文化是高校圖書館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學術界普遍將高校圖書館文化視為廣義上的文化,即高校圖書館在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對于高校圖書館文化形態的劃分,基本以三分法和四分法為主。三分法將圖書館文化劃分為物質層、制度層和精神層三個層次[6],四分法則從文化形態上將圖書館文化劃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7]。本文在進行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實踐研究中采用四分法,四個層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構成了高校圖書館文化特殊的育人功能。
物質文化屬于圖書館物理層面的文化現象,主要體現在館藏資源、實體空間及網絡空間方面。高校圖書館通過推介優質文獻信息資源、挖掘特色文獻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幫助學生提升道德素養;高校圖書館從學生需求出發,結合傳統文化、思想政治育人、校園特色等主題創設了各類閱讀空間、學習空間、創客空間,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高校圖書館建立信息門戶、期刊導航、學科導航,購置數字化設備,從不同角度發揮文化育人作用。
行為文化是圖書館各類知識活動蘊含的文化現象,是文化的動態層面。為了支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圖書館服務內容不斷擴充、精進,從紙本圖書借閱到紙電資源24 小時服務,從人工幫助讀者找書到智能推薦,從大規模的講座培訓到一對一定制化科研咨詢,無論學生處于何種學習階段,有何種學術需求,高校圖書館都有與其匹配的服務項目。這些知識活動本身也是一種知識轉化過程,圖書館人在服務中表現出的嚴謹、踏實、進取、求真的精神,對學生的思維方式、精神風貌、創新創造意識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制度文化是指圖書館的規范和管理文化,包括各項規章制度、組織管理條例、讀者行為準則等,制度文化對學生有導向、調控和訓導的作用。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在讀者圖書借閱、電子資源利用、特色空間使用等方面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這些制度通過約束和規范學生在圖書館內的行為活動,保障學生權益,提升學生的公共意識與道德意識,進而促進學生自律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精神文化包括高校圖書館的文化傳統、風氣氛圍、人際關系,也包括圖書館服務隊伍整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集中反映了高校圖書館的精神面貌,可以展示不同高校圖書館的風格差異,是文化育人最深層次的內容。高校圖書館的工作愿景、建館目標、館訓館史等直接影響著工作規范的制定、工作方向的調整和服務內容的確定。一線館員的身教作用更為明顯,圖書館員認真的服務態度、一流的服務水平,有助于學生養成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等優秀品質。
通過對國內高校圖書館網站、微信公眾號平臺所發布內容的統計、分析與總結,筆者將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舉措總結為四個方面:思想政治文獻資源建設與推廣、文化推廣活動、志愿活動組織和特色文化空間建設。
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文獻資源建設包括采購和自建兩種形式。采購的資源包括與思想政治工作相關的紙質圖書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文獻數據庫。同時,高校圖書館應積極發揮文獻資源開發優勢,深挖館藏中具有思想政治價值的文獻資源,自建專題數據庫。如,復旦大學圖書館開展了紅色經典專項建設,對館藏各類建黨早期書刊、紅色報刊進行深層次的挖掘[8];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對館藏紅色文獻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的研究,搭建了紅色文獻平臺,聚焦專題研究[9];四川大學圖書館自建了“四川大學江姐專題文獻數據庫”,出版了《閃亮的坐標:四川大學革命英烈傳略》《正氣橫空:四川大學革命英烈詩文選》等紅色文獻[10];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以黨史為核心主題整理紅色文獻,建立“海大文庫”,致力于校史紅色人物文獻收集,并基于館藏資源整理紅色文獻,策劃集館藏、主題展覽、視頻紀錄片于一體的專題黨史學習教育展覽,舉辦校史文化展和地方革命人物展等活動[11]。
高校圖書館一貫注重閱讀推廣工作,并逐漸從單一的圖書推薦演化為廣泛的文化推廣,積極舉辦講座、展覽、電影賞析、朗誦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并將文化育人貫穿其中。如,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等開展了紅色文獻資源推廣類活動,講座類活動受眾面廣、主題豐富[12],突出知行合一,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從交大紅樓到北大紅樓”行走式閱讀研學活動,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的“閱世紀文獻,學百年黨史”領讀閱讀活動,東南大學圖書館的“中國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沉浸式體驗活動等。
志愿服務不僅能夠傳承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傳統美德,還可以引導學生自覺接受和認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讓學生在切身參與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文化育人的目的。廈門大學圖書館為了更好地發揮志愿服務的思政效果,采取了四項措施:第一,進行崗位設置改革,設置學生事務協調員崗位和跨部門學生事務主管崗位;第二,注重對志愿者的人文關懷,增強志愿者的歸屬感;第三,建立志愿服務育人平臺,開展多項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第四,組建暑假社會實踐團隊,舉辦內容豐富的閱讀推廣活動[13]。復旦大學圖書館設置紅色專題特藏志愿者崗位,吸收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紅色主題特藏及文化空間的講解工作,學生為了做好講解工作,深入學習紅色專題特藏蘊含的紅色文化,激發出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愛國意識;另外,復旦大學圖書館還積極吸納學生參與各類文化專題展覽的策劃組織工作,通過對展覽材料的整理、歸納,學生接受了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8]。
國內已有多所高校圖書館將傳統閱覽室改造成為具有特色的文化空間,特色文化空間除了向讀者和參觀者展示特定的資源外,還可以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發揮思政育人功能。北京大學圖書館在2020 年創建了“大釗閱覽室”,功能定位于“一專多能”的革命文化繼承與教育場所,在向讀者提供特色資源和專業化、深層次服務的同時,弘揚和傳承“大釗精神”和革命文化[14];四川大學圖書館聯合多個部門打造紅色文化教育空間,從最初的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書架,發展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服務專區學習書架,最后又建成了“虛實結合”的學習書屋,實體空間內有紅色文化展覽區,虛擬空間則增加了數字化的特色資源和服務[10]。
多數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的重點集中在學生讀者身上,反而忽視了對青年館員尤其是新入館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導致有些青年館員對所在圖書館歷史不了解、理念不認同、文化不融入。這種情況不利于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的開展,也會影響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大局和圖書館未來發展。
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不僅要大力開展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特色資源建設與服務,也要對本館的管理文化進行深入挖掘,不只作優秀文化的“搬運工”,也要成為文化的生產者,彰顯高校圖書館的優秀文化,提煉出被館員、讀者認同的文化元素,從而發揮更好的文化育人效果。
有調研顯示,學生對于高校圖書館舉辦的各類文化育人活動的參與意愿并不高,只有不到30%的學生參加過圖書館開展的文化育人活動,還有超過33%的學生并不了解圖書館舉辦的文化育人活動[15]。這一方面顯示出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活動的宣傳力度不夠,另一方面則意味著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活動的設計與學生興趣的契合度仍有待提高。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東師圖書館”)在館舍空間改造、館藏資源建設、文化活動開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為發揮圖書館文化育人功能奠定了基礎。圍繞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東師圖書館推行“4321”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打造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品牌,為助力學校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東師圖書館利用場館和場館內的布展,在圖書館物質文化建設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構造新時代圖書館文化,打造更鮮活、更生動的文化育人“教材”。
(1)以“鄭德榮展室”打造紅色信仰文化教材,期望借此激勵廣大師生接力傳遞信仰火炬,學楷模之行,續楷模之魂。
(2)以“文博書齋”打造優秀學術文化教材,使師生體會到了我國杰出心理學家車文博教授文以載道的學術人格和治學理念。
(3)以“叢碧軒”特藏展室打造魅力傳統文化教材,使師生在飽覽館藏珍品之余,領悟中華傳統印刷文化和書法文化的魅力。
(4)以積極學習空間打造先進技術文化教材,探索引領學生從“傳授學、安靜學”向“自主學、合作學”過渡,滿足學生自學和共學的空間需要,從而促進知識的發現和創造。
東師圖書館通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挖地方特色文化、提煉圖書館文化精髓這三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建設,擴展育人工作內涵,助力學校人才培養。
(1)擦亮底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時代新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工作,提升大學生文化涵養和綜合素養,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東師圖書館策劃多項活動,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展、書法繪畫展等,為傳統文化愛好者、書法愛好者提供了交流平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學校的書法教育,豐富了師生的文化生活。
(2)深挖特色,發掘地方特色文化,培育學生家國情懷。東師圖書館利用東北文獻中心,在尊重和繼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內涵意蘊,讓地方文化活起來,同時抓好革命傳統教育,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的家國情懷。如,策劃刀筆畫展、東北抗日戰爭勝利圖片展等活動,幫助師生了解吉林省的文化瑰寶,加深師生對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解,見證東北地區歷史變遷。
(3)聚焦本色,提煉圖書館文化精髓,培育學生的文化記憶。東師圖書館通過參加校園文化建設、設立圖書館文化項目等途徑不斷提煉圖書館文化精髓,增強圖書館文化的外顯度,逐步加深和培育學生的文化記憶,拓展圖書館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廣度和深度。首先,設計制作了《藏之為器讀之為用——東師古籍的傳承與發展》,描述東師古籍建設歷程,反映幾代東師人愛校護校、艱苦奮斗的精神。其次,以實際工作彰顯圖書館服務精神,開通“直采直遞”圖書薦購服務,師生可在獲得授權后自行采購所需書籍,精準滿足師生學術與學習個性化需求,變革圖書館文獻供給模式。
5.3.1 面向館員的教育工作以學習與實干相結合
(1)學習老一輩圖書館員的敬業精神。為了更好地弘揚老一輩圖書館員的敬業精神,激勵年輕圖書館員奮發向上,東師圖書館發掘老一輩圖書館員的奮斗事跡,號召年輕館員傳承老一輩圖書館人的紅色基因和精神品質,使館員在日常工作中得到滋養,達到教育目的。
(2)以實干培養人才,塑造館員拼搏進取的精神。東師圖書館于2012 年進行了體制機制改革[16],新的體制機制激發了內在活力,取得了多項具有突破性的行業資質,如“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等,各種行業資質的取得過程有助于館員拓寬國際視野和學術視野,培養處理問題的思維能力,磨煉館員的意志,提升館員的文化自信。在實干育人模式下,青年館員受益匪淺:其一是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鏈,以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和信息素養教學支持學生發展;其二是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創造鏈,以文獻資源、科研咨詢和知識產權服務支持學術研究;其三是從數據到情報的發現鏈,以競爭情報支持資源的合理配置。
5.3.2 面向學生的教育工作突出實踐崗位鍛煉和創新制度引導
(1)實踐崗位鍛煉。東師圖書館通過設置勤工助學崗位、志愿者崗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有助于改變學生對圖書館員和圖書館工作的刻板印象。東師圖書館勤工助學崗位不只是完成簡單、重復勞動的普通崗位,還有微信編輯、編目助理等復雜崗位,對于鍛煉學生溝通能力、擴充知識面有很大的幫助。東師圖書館的志愿者崗位包括常設性閱讀推廣團隊、專項志愿者崗位。常設性閱讀推廣團隊以圖書館資源和空間為基礎,組織閱讀推廣活動,志愿者在活動總結中表達了感受,完成了從參與者到組織者角色的轉換,自身對閱讀重要性的認知更加清晰;專項志愿者崗位主要負責重大活動的志愿服務工作,如在舉辦國際會議期間,征集英語專業本科生作為志愿者。
(2)創新制度引導。為了更好地教育、引導學生,東師圖書館進行了制度創新,變管理措施為引導措施。以違規帶書出館的管理辦法為例,以前違規帶書出館的處理措施為罰款、批評教育,這種措施挫傷了一些無意將圖書違規攜帶出館的同學的自尊心,東師圖書館對此進行了制度創新,變硬性處罰為軟性引導:當讀者不小心在圖書未辦理借閱手續的情況下攜帶圖書出館時,處理措施為向其進行“圖書借閱規范”宣傳,在加深認識的同時起到教育引導其他學生的作用。
育人是高校圖書館的基本目標和價值取向,東師圖書館以各類行業資質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養為目標,搭建了“圕”育人工作平臺,發揮文化育人作用。
5.4.1 助力閱讀習慣的養成
東師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工作理念是讓閱讀推廣貫穿大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活,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引領學生的閱讀方向。通過長時間的積累,東師圖書館已形成一些長期的固定品牌活動,如迎新季、畢業季、讀書季、閱讀分享會等,起到了積極推進校園閱讀文化建設的作用,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持久、深沉的力量。另外,東師圖書館經常舉辦科普、歷史、藝術等文化展覽,以展板為主要形式,穿插與主題相關的實物展出,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優秀的校園文化,啟迪思想,滋養心靈。
5.4.2 助力知識產權素養提升
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知識產權服務的主要支撐機構。東師圖書館致力于為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提供全流程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支持學科建設,促進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通過開展知識產權課程教學、定期科普式講座、規模化的專題培訓以及知識產權宣傳活動,提升師生的知識產權素養。
5.4.3 助力信息素養提升
教育部在2018 年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中提出“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其中兩高之一是師生的信息素養普遍提高[17]。近年來,東師圖書館教學館員面向學生開設了多門獨立的信息素養課程,此外,教學館員積極與學科教師合作,將信息素養教學嵌入到各個學院的專業課中,使更多的師生從信息素養的理念、方法和技能技巧中受益。
5.4.4 助力學習能力培養
有了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這種“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是圖書館教育職能的核心。對此,東師圖書館創新活動形式與載體,持續開展各類學習和科研素養培訓,開展系列講座,設置文獻信息檢索教學主題工作坊,助力師范生提升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增強育人工作實效性的重要前提是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完善的工作制度。圖書館領導班子及中層干部要高度重視圖書館文化建設工作,認識到文化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并完善相關制度,為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的長期推行建立制度保障。同時,要做好館員隊伍建設工作,注重對青年館員的培養,為提升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水平提供保障。另外,創新工作方式,采取工作項目的形式,切實把文化育人工作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定期對各項文化育人項目進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將文化育人工作成效納入考核評價體系。
在圖書館文化活動推廣階段,可引入營銷理念,提升文化活動的滲透性。從用戶思維出發,以完善業務場景閉環為目標,針對圖書館開展的某一項文化活動進行宣傳推廣。有別于傳統的宣傳路徑,可以引入外部團隊到具體活動組織中,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活動流程,在宣傳圖書館文化活動的同時,幫助活動所在部門進行流程的規劃和優化,最終使活動所在部門養成主動促進業務流程不斷優化的工作習慣。以“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專項為例,經過營銷宣傳,在活動當天下單的圖書量達500 多冊,超過以往一年的薦書量,一度成為校內熱門話題。
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要注重與校內各學院、機關部室、學生社團以及校外相關機構的合作,打造長期穩定的合作項目,發揮不同群體的優勢和特點,為圖書館文化育人工作尋找新的切入點。如,與社團協會合作策劃主題展覽,使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與活動主題相關的知識,還能夠知曉主題展板從策劃到制作再到展出整個流程,寓教于實踐。實踐表明,有學生參與策劃的活動更能吸引學生們的參加,獲得學生們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