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李星玥(1.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數字人文服務是數字人文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數字人文協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全球范圍內的眾多國家、地區已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數字人文服務,為數字人文學者從事相關學術研究提供便利。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圖書館提供包括文學信息學、人文數據管理、數字藝術史、文本編碼和數字學術編輯在內的咨詢與指導,還推出數字人文項目管理特色服務[1];耶魯大學圖書館數字人文實驗室提供磋商咨詢、項目培訓、專題研討、數據資源挖掘、開放資源獲取、開源代碼共享等服務類型[2];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在面向師生提供技術培訓、項目指導、資源利用、研討講座等服務的同時,將服務延伸開放至校外,任何對數字人文感興趣的同學都可以申請參與其中,享受到其面向大眾提供的公益性社會服務[3]。可見,數字人文服務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社會潮流,在推動數字人文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本文創新性引入熊彼特生命周期理論,并以上海圖書館作為典型個案,試圖回答數智時代如何面向大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數字人文服務這一重要議題,以期推動數字人文理論與實踐研究進程。
筆者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CNKI 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源,以“Digital Humanities+Service”“數字人文+服務”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檢索日期為2023 年2 月26 日,分別得到有效檢索結果1064 條、205 條。針對上述檢索結果,以其研究對象與研究范疇進行分類綜述。
國外將數字人文服務視為支持數字人文研究的創新方式,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①數字人文服務對象,強調公眾是數字人文服務的終端與受益者。受益于數字人文服務,古文字的識別關聯[4]、歷史人物的社交網絡分析[5]、語料庫的搭建應用[6]、歷史地理的時空演變[7]等成為人文學者開辟研究新范式的突破口,面向公眾開放的眾包(Crowdsourcing)[8]服務成為數字人文領域UGC(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內容生產機制的關鍵一環。②數字人文服務機構,闡明圖書館在數字人文服務中的主導角色。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調查了其成員圖書館在提供數字人文服務中的概況,發現數字人文服務在由早期階段向個性多元化階段過渡[9],圖書館正在朝著提供更具可擴展性、可持續性和永久性的數字人文服務方向轉型[10]。③數字人文工具,探討工具在數字人文服務中的推動作用。文本分析、創作、教育與可視化是數字人文工具開發的主要領域[11],GutenTag、SentText、HTAT 等工具[12-14]基于不同的功能用途為從事數字人文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④數字人文基礎設施建設,聚焦于數字人文基礎設施建設的案例分析。世界范圍內涌現出諸如ROSSIO, DARIAH、CLARIN、DIGILAb、CBDB等[15-19]數字人文基礎設施,旨在搭建開放共享的數字服務平臺,將人文與藝術、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工具、數據、服務與知識集成于一個開放共享的環境,并培育數字人文基礎設施聯盟[20]、數字人文交流社區[21]等更高層級的數字人文服務組織機構。
國內數字人文服務研究側重基于圖書館這一社會公共機構視角,且以高校圖書館為典型代表,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①聚焦于歐美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的經驗啟示。歐美高校數字人文服務開展時間長、范圍廣、經驗足,數字人文教學與科研服務、數字人文項目服務、數字人文培訓服務、數字人文參考咨詢服務是數字人文服務的主要形式[22-23]。國內高校在統籌數字人文的可持續性規劃、明晰數字人文的發展模式、加快數字人文的人才隊伍建設、促成數字人文的跨界交叉合作等方面可參考借鑒歐美高校數字人文服務的成熟范例[24-25]。②探討以國內高校圖書館為代表的數字人文服務障礙與對策研究。從障礙層面來看,國內數字人文服務停滯不前的主要因素集中于價值判斷與思想觀念受限、館員與科研人員溝通不足、數字人文專才的缺失、政策配套支持的不完善等方面[26-27];從對策層面來看,目標導向、制度完善、資金支持、資源保障、平臺搭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宣傳教育等,是國內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的突破口[28-29]。③探索數字人文服務平臺的建設路徑。數字人文服務平臺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而構建的內容開放與知識共享平臺,人員、資金、技術、資源是搭建數字人文服務平臺的四大基本要素[30],如何在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提供信息服務、數據服務、培訓服務、咨詢服務等是未來國內數字人文服務平臺亟須關注與解決的重要抓手[31]。④探究服務型數字人文館員的培養策略。數字人文館員是數字人文服務的直接供給方,信息素養、數據素養、新媒體素養、交流溝通素養等,是數字人文館員提供服務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32],基于意識層、目標層、制度層、技術層、保障層、評估層提升數字人文服務質量是數字人文館員培養策略的重中之重[33]。
筆者歸納分析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后發現如下特點。其一,國外數字人文服務形式多元,經驗豐富,研究成果豐碩。國內數字人文服務研究多集中于國外經驗的介紹推廣,本土化特色服務欠缺,目前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其二,依托天然的資源與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圖書館成為國內外數字人文服務供給的主要主體,探討如何將圖書館與數字人文服務有效融合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其三,數字人文工具的缺陷與數字人文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導致數字人文服務的受眾范圍有限,從事數字人文研究的專家、學者與接受數字人文教育的學生是目前數字人文服務主要受眾群體。本研究基于問題導向,以熊彼特創新理論為理論基礎,探尋數字人文服務的創新發展路徑,以期面向公眾提供精準高效的數字人文服務,助力數字人文研究的可持續發展。
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 中闡述了創新理論[34],提出創新的本質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社會中存在某些潛在利益,為了獲取這些潛在利益,企業家注入資本或吸引他人投資,從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創新是創造經濟效益最直接且回報率最大的方式[35]。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應用長期局限于經濟學范疇,成為市場戰略分析的框架模板,卻忽視了其作為現代化創新思維的普適性。
數字人文服務不僅是數字人文深入發展而催生的分支領域,更是創新價值創造的一種客觀存在形式。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框架下探討數字人文服務策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首先,數字人文實質是跨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是數字技術應用于人文領域并促使文化傳播、文明傳承在全球流動的新方法[36],而熊彼特提倡的“創造性破壞”與數字人文致力于知識創新的“革命性變化”完美呼應。其次,熊彼特秉持“創新是從內至外自行演化的結果”,而數字人文服務是數字人文研究需要所催生的一種自我需求,這種需求隨著社會變遷將推向更高階段,二者在生成的內在機制上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最后,熊彼特認為創新要基于產品、技術、市場、資源、組織五大維度,這與數字人文服務的基礎要素相契合。有鑒于此,筆者基于熊彼特創新理論框架,從產品優化、技術更迭、市場轉向、資源配置、組織變革出發,提出數字人文服務的內蘊價值與策略路徑(見圖1)。

圖1 基于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數字人文服務五要素
數字人文服務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為宗旨,流通于開放市場環境,提供給用戶使用與消費的無形產品。究其根本,數字人文服務是產品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創新數字人文服務首先需要將其作為產品進行設計開發,服務產品化理念可應用于數字人文服務的創新全流程。“服務產品化”源自IBM 公司的創新轉型戰略,是將服務視為產品的特殊形態,把服務生產過程標準化,通過傳統產品開發與交易的原則,供給到用戶的過程[37]。從單一的硬件服務轉身于IT 服務,藍色巨人IBM 成功走出連續虧損的困境,而后的服務產品化戰略更是延續了此前的成功,引發了市場競相模仿的浪潮。
從營利與否的角度來看,數字人文服務可以分為營利性和公益性兩大類。公益性數字人文服務在市場上占主體地位,雖不以營利為目的,但為了能夠長期持續性供給服務,他們必須謀求獲取更多的資金資助和社會認可。隨著數字人文研究領域的拓展,多元化、個性化的數字人文服務不斷涌現,對既有的數字人文服務造成威脅,產生一定的競爭關系。鑒于內外部環境的復雜嚴峻形勢,數字人文服務可以避開同質化道路,在解決用戶所需的基礎上提供個性化產品,這類產品可以是用戶還不熟悉的產品,也可以是挖掘出已有產品新的特性。
一方面,從新產品的開發角度而言,充分調研市場上已有的數字人文服務,識別現階段用戶需求的“痛點”,基于需求導向組建開發團隊、制定產品服務計劃。團隊成員完成各自任務,在交流的過程中漸趨完善服務功能,并通過特定的營銷手段提高服務的認可度與知名度,建立用戶反饋機制以做好售后保障服務。另一方面,從已有產品的更新角度而言,挖掘產品的潛在優勢與內在價值。完美知識公司的全歷史(Allhistory)[38]數字人文平臺將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具有如下優點。其一,服務內容的豐富化。全歷史由全畫作、全古籍、全帝國、全人物、全戰爭、全古跡六大板塊構成,板塊內有特定的主題類目,一些專題類科普文章與特定主題關聯,并以超鏈接方式標記文章中的特殊名詞,具有優良的交互性。其二,服務功能的多元化。提供綜合搜索、模塊搜索、聚類搜索三大搜索服務功能,確保檢索結果的查全查準。如若用戶對檢索結果不滿意,還可以通過自我“創建條目”的方式擴充相關內容。其三,服務模式的多樣化。全歷史不僅擁有服務于PC 端的專題網站,同時開發了移動端的應用程序供用戶隨時隨地使用。其四,服務呈現的智能化。通過數據關聯化以構造關系圖譜、時空聯結化構建時空地圖,基于“左圖右史”理念展現條目相關信息,能夠推動用戶清晰迅速獲取所需的人物或事件知識全貌。全歷史還在不斷擴展既有的服務范圍,目前已開拓歷史年表、3D 博物館、關系圖譜、AB 路徑、時空柱等服務功能,并免費開放給用戶使用,已成為數字人文服務的“新起之秀”。
John Unsworth 提出數字人文的通用基礎方法——發現、注釋、比較、參考、抽樣、說明和表示,后被學術界歸納總結為數字人文的七大學術原語[39]。Tobias Blanke 與Mark Hedges 進一步解釋了學術原語是從事跨學科學術活動的基本功能,將七大學術原語濃縮概括為五大學術原語[40],即發現、收集、比較、發布和協作。學術原語構成了數字人文的方法體系,可以提供概念上的學術活動分類框架,從而為數字人文理論化與開發數字人文基礎設施以支持這些活動奠定堅實基礎。每一個學術原語背后都需要特定的技術來實現,由此構成了數字人文的技術體系,且最終都將回歸到服務用戶這一現實需要。
撇開技術與人文的二元對立論,數字人文服務是“數字服務”與“人文服務”的集合體。數字人文的最終落腳在“人文”[41],同時這也決定了“人文服務”既是數字人文服務的起點,也是終點。用戶在享受數字人文服務帶來的人文關懷的過程中,技術手段為提升人文素養提供工具、方法與平臺,“技術服務”成為用戶與數字人文聯系起來的橋梁,同時也是數字人文朝著縱深化推進的驅動力[42]。為此,可以采取一種新的技術手段革新數字人文服務,這種技術方法不需要建立在新的科學發現之上,可以是其他學科已有或新興技術的延伸運用。
數字技術在工具層與協作層均扮演重要角色,創新技術為數字人文研究提供基礎支撐與參與路徑,不僅是培育數字人文素養的核心要素,同時也為數字人文服務帶來了更多的指引與可能性[43]。DocuSky 是面向人文學者服務的開放性數字人文研究工具,由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領銜研發[44]。DocuSky 提供標記與編輯、轉換文本格式、建庫與重整、探勘與分析、時空可視化等服務[45],使用者將所需的文本資源上傳至在線平臺,利用碼庫思古籍半自動標記平臺(MARKUS)進行標記處理,不同的文本可以通過純文字文本建庫工具、表格文本轉換工具、批次標記工具(Content Tagging Tool,CT Tool)[46]等將資源輸出為DocuXML 格式并建立個人資料庫,個人資料庫具有導入、刪減、增添、匯整、導出等功能。此外,DocuSky 的特色之處在于其資料分析與可視化服務,為此嵌入了三十多種工具,CBETA、SNA、DocuGIS、Geo Port 等在文本挖掘與詞頻統計、社會網絡分析、時空數據分析等方面便于用戶利用與相互之間的共通協作,為數字人文服務專精特新的發展方向探尋出新思路。
縱觀市場全景,數字人文服務同質化嚴重,且結構較為單一。就服務對象而言,人文研究者成為最佳受益者,大眾接觸服務的動機缺失,且機遇微乎其微;就服務類型而言,偏重工具型服務,管理咨詢、項目培訓等引導型服務缺失;就服務模式而言,以被動接受為主,主動獲取為輔;就服務領域而言,單一側重圖書館領域,而忽視其他社會文化機構。市場是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關鍵要素,能夠為數字人文服務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有效解決供求矛盾,是數字人文服務的風向標。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深刻把握數字文化內容屬性,加強原創能力建設,創造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數字文化產品”[47]。數字文化產業的蓬勃市場為數字人文服務帶來了新的增長點,這是一個不曾被廣泛關注的新興市場。數字人文研究成果加以創新性開發轉化,可以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雙重價值,深入推進數字人文產業化[48],推動數字人文服務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避免在“紅?!笔袌鲋袕P殺,尋求數字人文服務的新“藍?!辈皇閿抵菚r代的明智之舉,敦煌壁畫主題詞表關聯數據發布平臺就是遵循這一原則的典型成功范例。敦煌壁畫敘詞表是武漢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與敦煌研究院的品牌合作項目,旨在為敦煌壁畫相關信息資源構建一套全面、規范的主題詞表[49]。敦煌壁畫敘詞表借鑒了藝術與建筑類詞表(The ArtArchitecture Thesaurus,AAT)的分面與層級結構,采用了自頂向下深化與自底向上擴展的方式,以代理者(Agent)、時間(Time)、活動(Activities)、物體(Object)、物理特質(Physical Attributes) 為分面,分面將抽象的概念具象為客觀存在的實物,五個分面下共設置25 個二級類目,層級結構分為分面、層級、概念、實例,由此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敦煌壁畫知識體系。敦煌壁畫敘詞表的建成意味著其成為敦煌學研究基礎設施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50],可以提供語義標注與檢索、知識組織與關聯等組合服務。敦煌壁畫主題詞表為“盤活”文化遺產,帶動數字文化產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現實依據。
資源是數字人文研究的原材料,引導了數字人文服務這一特殊社會需求形態的生成。作為數字人文服務基礎要素之一,資源是數字人文服務的最大優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導向作用。首先,資源引領服務認知。摒棄過去基于因果關系的邏輯思維出發,數字人文服務尋求的更多的是資源彼此間的相關關系[51]。其次,資源推動服務合作。異構資源結構化要求多方主體的參與,數字人文服務打破學科壁壘,吸收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融入服務全程。再次,資源革新服務方式。與實體資源相比,數字資源的處理要求更高的技術水準,數字人文服務在資源捕捉識別、海量數據分析等方面為用戶提供最佳選擇。最后,資源創造服務需求。隨著源源不斷的資源被發現,如何活化資源開發,挖掘資源內在價值,提升資源建設質量,是數字人文服務亟待解決的重難點。
數字人文服務歸根究底就是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尋求資源開發價值的最大化。以檔案資源為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中提出,“積極探索知識管理、人工智能、數字人文等技術在檔案信息深層加工和利用中的應用”,力爭到2025 年“檔案資源建設邁出新步伐”“檔案利用服務達到新水平”[52]。檔案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原始記錄,其權威性與可靠性決定了檔案資源是數字人文研究的天然素材。近些年,隨著全社會檔案意識的增強,檔案作為一種新的資源主體,以檔案為主題提供的數字人文服務漸趨增多,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
確保資源可持續的供應來源是提升數字人文服務效率直接而有效的最佳方式,這類資源既可以是檔案等原生信息資源,也可以是零散的碎片化資源集合。密歇根州立大學數字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心主導開發的“奴隸傳記”(Enslaved: Peoples of the Historical Slave Trade) 項目[53]旨在關注被奴役、擁有奴隸或參與奴隸貿易的個人,推動公眾深入理解美國奴隸制度的發展脈絡,窺見彼時被奴役者的生活細節。考慮到越來越多與“奴役記錄”相關的檔案、數據集開放且易于獲取,但各個數據集之間又相互獨立分散且缺乏標準化,難以實現跨項目的檢索分析,“奴隸傳記”利用關聯開放數據(Linked Open Data,LOD)將數據結構化,基于Wikibase 將各個項目與數據庫進行關聯,用戶可以在專題在線數據庫實現一站式檢索與瀏覽,以便于學者與公眾消費[54]。截至2022 年7 月,通過同行審查的數據集已達到17 個,數據量高達500 萬條,并且新的數據集仍在不斷加入?!芭`傳記”在保證數據真實可靠的基礎上,最大化控制了美國奴隸相關歷史數據的來源,并提供一系列數據查詢與分析服務,成為探究奴隸制度在構建當代美國社會形態中作用影響的重要渠道。
數字人文服務由特定組織機構提供,圖書館與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是目前數字人文服務供給的主要來源。數智時代下的圖書館正經歷著嚴峻生存危機,技術、服務與理念是圖書館擺脫困境的三條轉型路徑[54]。資金投入和人才引進可以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全民宣傳教育則是理念革新的“利器”,而服務則是一個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考量的系統性工程。數字人文為圖書館轉型提供了契機,高質量的數字人文服務將基于個體進行精準定位,從而加深公眾對圖書館的依賴,通過組織培訓與繼續教育提升圖書館整體的技術水平,弱化圖書館的邊緣化地位。
作為數字人文服務的新興組織形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是數字人文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副產品,主要作用是為從事數字人文跨學科研究提供溝通與交流的平臺[55],本質上是一種協同創新服務機構中心,近些年在數字人文服務的提供上頗具影響力。截至2022 年7 月,在國際數字人文中心聯盟網站(centerNet) 上注冊登記的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包含以非數字人文名稱命名的建設實體)達203 個。centerNet 可以直接鏈接到全球各個數字人文中心的資源與服務,這些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要提供新聞速遞、會議推送、項目進展、課程培訓、成果推介、工具開發、管理咨詢等服務[56],且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在不斷延伸。
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出現,改變了以圖書館為主要機構組織提供數字人文服務的市場格局,一批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憑借雄厚的資金與高端的技術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數字人文服務模式。2019年10 月,洛桑大學(Université de Lausanne,UNIL) 與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ó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EPFL) 合作搭建了UNIL-EPFL dhCenter[57],成為全球范圍內極少數由兩所高校共建的數字人文研究平臺。截至2022年7 月,來自兩所機構各個學科的80 余位研究者構成了UNIL-EPFL dhCenter 的核心研究團隊。UNIL-EPFL dhCenter 致力于整合兩所高校的資源力量,共享瑞士國家圖書館視聽資源指南、Stylo文本編碼器、Textable 可視化、Transkribus 識別轉錄平臺等資源與工具,并互通研討會、暑期學校等教育與培訓服務,在研究學者與項目之間充當紐帶作用,為信息檢索與協同創作創建最短路徑,力求在數字人文研究、教育以及服務上有所突破。UNIL-EPFL dhCenter 是數字人文組織革新的又一探索,為今后整合優質數字人文服務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徑。
上海圖書館是我國較早從事數字人文研究的科研機構。2016 年2 月,上海圖書館率先推出“家譜知識服務平臺”,該平臺主要基于關聯數據面向研究學者與公眾開放家譜資源,是國內公共圖書館學界開創數字人文服務的先驅。上海圖書館的數字人文服務在設計之初便以用戶為中心,考慮到資金、人員、資源、技術等基本要素的可操作性,同時優良團隊文化、前期宣傳評估、廣泛用戶參與等為服務開展提供了必要支撐條件,明確了服務“加強用戶貢獻,提升用戶體驗”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經過數年的探索嘗試,上海圖書館在開放數據獲取、城市記憶構建、家譜知識呈現、古籍目錄循證等方面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已成為國內數字人文服務的“領頭羊”。上海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的底層邏輯與熊彼特創新理論運行機制基本吻合,因此,以上海圖書館為典型個案,從產品、技術、市場、資源、組織五要素分析熊彼特創新理論框架下的數字人文服務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與現實價值。
上海圖書館不斷推陳出新,先后推出了“家譜知識服務平臺”“盛宣懷檔案知識庫”“中文古籍聯合目錄及循證平臺”“上海年華之從武康路出發”“歷史文獻眾包平臺”等數字人文產品。為便于用戶使用獲取、共享和重用數據,上海圖書館將上述產品以關聯數據的方式加以整合開放,從而構建了上海圖書館開放數據平臺。該平臺聚合了知識庫、本體詞表、開發者指南、數據處理工具以及相關研究資料,用戶可以通過開放接口API、內容協商等多種方式享受到便利的數據查詢調用服務。近期推出的歷史人文大數據平臺更是數字人文高質量服務的又一獲取入口,知識檢索、人文地圖、關系圖譜、故事場景等服務功能將為知識的發現與應用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徑。
上海圖書館將不同的技術方法賦予數字人文產品,開發了數字人文服務的諸多場景。中文古籍聯合目錄及循證平臺以BIBFRAME2.0 為框架設計了古籍本體,利用RDF 可視化技術實現關聯數據發布?!吧虾D耆A之從武康路出發”基于GIS技術再現武康路的街道全景,將歷史人物、事件及相關資料以時空結合的方式進行呈現?!皻v史文獻眾包平臺”則以眾包技術吸引大眾參與古籍檔案的元數據著錄與全文標引,實現以用戶貢獻為驅動的內容創造。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新興技術逐漸被上海圖書館探索性應用于某些服務場景,創造出了一系列獨具一格的數字人文服務形態。
上海圖書館是國內率先進軍數字人文服務這片“藍海”的社會文化機構,現已成為其服務范疇的主攻方向。為了拓展市場領域,上海圖書館積極促成與外部兄弟機構及商業公司的合作,將來源于近20 家合作單位的數據進行整合共享,面向全球創辦開放數據競賽,以豐厚的獎金激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此外,上海圖書館積極參與諸如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數字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宣介其推出的特色數字人文服務。在彰顯服務價值的同時,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培養用戶黏性與服務品牌知名度,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基于資源層,上海圖書館將數量龐雜、種類繁多的文獻資源進行整合,力求實現館藏資源價值的最優化開發。以歷史人文大數據平臺為例,作為上海圖書館最新推出的數字人文服務平臺,致力于利用數字技術匯聚上海圖書館家譜、手稿、古籍、名人檔案等特色歷史文獻館藏資源,可從人物、地點、時間、事件四大維度出發,挖掘資源間的內在關聯,形成多重參照體系,為研究者發現并解決人文學科問題提供最佳路徑。上海圖書館尋求的不單單是資源的匯聚,而是異構資源間的知識組織與發現,不斷更新迭代的數字人文服務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上海圖書館積極參與構建數字人文機構聯盟,推進研究者聚焦于解決數字人文中的中國問題。2020 年7 月,中國索引學會通過常務理事工作會議討論,同意在學會增設“數字人文專業委員會”,并將秘書處設置在上海圖書館。同年10 月,上海圖書館舉辦了中國2020 數字人文年會,標志著以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等數十家創始成員單位組成的中國索引學會數字人文專委會(機構聯盟)正式成立,數字人文機構聯盟未來將致力于促成成員間的資源共享與跨界合作。上海圖書館憑借長期耕耘于數字人文領域的優勢,在數字人文服務共同體構建上發揮著重要的紐帶作用。上海圖書館以數字人文為切入點,享受到了創新數字人文服務帶來的多方紅利。上海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的成功案例,是遵循熊彼特創新理論的結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務機制(詳見圖2),展現出熊彼特創新理論框架適用于數字人文服務優化的可持續性,值得其他組織機構參考借鑒。

圖2 熊彼特創新理論框架下的上海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
數智時代要求我們對高質量數字人文服務需求予以回應,熊彼特創新理論是數字人文服務跳出傳統框架的理論基礎,兩者的融合共生是數字人文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的典范,將為催生出新的數字人文服務機制奠定基礎。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數字人文服務為公眾熟知并應用,使其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上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