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芳,石媛媛
(浙江海洋大學 浙江海洋發展研究院,浙江 舟山 316022)
經略海洋是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方略[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沿海省市也紛紛探索經略海洋創新實踐,如山東強化國家海洋開放合作先導區建設、廣東著力打造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不同形式的海洋實踐創新,為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了有益嘗試。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而海洋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的領地,他提出的“發展海洋經濟”作為“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是浙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努力建設國家經略海洋實踐先行區”,這需要心懷“國之大者”與浙江使命,發揮海洋優勢,為新時代海洋強省和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浙江方案。因此,浙江需要在深度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經略海洋重要論述前提下探索經略海洋實踐的先行方略,加快建設國家經略海洋實踐先行區。浙江建設國家經略海洋實踐先行區有什么戰略意義?將朝著什么方向先行先試?走出怎樣的新發展路子?這些問題亟待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與解答。
建設國家經略海洋實踐先行區,是浙江在新的歷史岔口上放大海洋優勢,利用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三個一號工程”所蘊含的制度優勢強勢推進新時代海洋強省建設的舉措,也是浙江從省域層面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的探索。因此,建設先行區意義重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希望浙江在經略海洋上先行先試。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舟山考察調研時指出,“舟山港口優勢、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獨特,其開發開放不僅具有區域性的戰略意義,而且具有國家層面的戰略意義。”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寧波舟山港的穿山港區時諄諄囑咐,要“堅持一流標準,把港口建設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強港,為國家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浙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海洋資源利用、山海協作、科技創新、加強一流強港建設等方面創造性提出了發展措施。接下來,浙江必須從省域差異化和發揮特色優勢出發,推動將海洋資源優勢轉換為海洋產業發展優勢,在港城融合、海洋創新制勝、海洋產業升級、海島功能開發、大宗商品資源配置等領域先行先試,為全國海洋高質量發展提供浙江方案,以“浙江之窗”彰顯“中國之治”。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浙江打造“重要窗口”、“共同富裕和省域現代化先行”的重任。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旗幟鮮明地提出“兩個先行”的歷史任務,省委十五屆三次全體進一步強調浙江將在推進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奮力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省是支撐“兩個先行”的重要動力源;經略海洋實踐是落實“兩個先行”,尤其是縮小山海差距、島際差距的重要使命,是實現海島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錨定新的歷史方位,浙江需要突破現有資源和機制的束縛,深入推進海洋經濟和山區海島縣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念好“山海經”,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構建具有山區海島特色的現代化基本形態,加快探索山區海島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新路子,為國家經略海洋提供更多的理論指向和實踐方案。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建設國家經略海洋實踐先行區應以習近平總書記經略海洋重要論述為指引,按照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和《浙江海洋經濟“十四五”規劃》精神,堅定不移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全力推進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工作,強化全省域海洋意識、沿海意識、開放意識,堅持走依海富民、向海圖強、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新時代海洋強省之路,在統籌陸海、產業強海、科技興海、開放活海、生態護海方面持續用力,創新海洋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提供戰略支撐,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先行示范。
一是堅持陸海統籌。統籌陸海資源配置、產業布局、生態保護協調聯動發展,引導要素資源向沿海聚集,暢通陸海連接,以海帶陸、以陸促海,實現海陸產業互動、基礎設施互聯、資源優勢互補、生態環境互保,促進沿海各區域間海洋產業合理分工、協調發展,構建內外暢通、供需均衡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
二是堅持開放合作。持續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實現浙江自貿區與上海自貿區、江蘇自貿區的聯動發展,進一步發揮海洋在對外開放中的窗口作用,拓展更高層次的國際藍色合作,努力打造我國東海開放橋頭堡。
三是堅持生態優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海洋開發與保護、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全面提升海洋資源保護水平和利用效率,積極探索市場化、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加快建設美麗海洋,打造水清灘凈的海洋環境。
四是堅持科技興海。優化整合海洋科創資源優勢,加強涉海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搶占海洋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制高點,積極促進數字技術與海洋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補足海洋強省建設的科技創新短板,推動海洋經濟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浙江建設國家經略海洋實踐先行區應立足于“國家”戰略層面,為海洋強國建設先行探路;把握好“經略海洋”的關鍵要素,將浙江經濟發展中的獨創要素與海洋經濟深度融合;重點在“實踐”上積極落實,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有效模式;核心在于“先行”,要充分利用系列國家戰略的疊加效應,在海洋開發開放上“先行先試”,為國家海洋發展從省域層面探索新路。具體而言,可在以下四個方面先行示范。
目前,我國互聯網用戶主要是通過寬帶IP上網和手機上網這2種方式,各種互聯網應用和內容(如新浪網、騰訊視頻、阿里云等),主要放置在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聯網數據中心)機房,國外網站/內容主要通過我國與他國的國家互聯接口,進入國內。各個數據源具體如下:
1.在陸海聯動發展上先行示范
過去20年,浙江走過了陸海一體化發展到陸海統籌發展再到全省域海洋經濟發展三個階段,在陸海聯動發展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下一步,浙江應進一步拓展陸海聯動發展的空間和范圍,發揮“地瓜經濟”優勢,強化以海定陸,將浙江海洋產業向長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發展帶延伸,打造高層次、高質量陸海聯動發展新格局,為國家更大范圍、更大廣度的陸海統籌發展提供浙江先試經驗。一是聯動發展海陸產業,強化海陸產業分工與合作,積極將海洋產業鏈向內陸腹地、沿海腹地延伸。二是聯動建設海陸基礎設施,統籌建設港口、航道、鐵路、公路、航空等基礎設施,推進長三角港口與長江經濟帶港口的聯動發展,實現涉海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三是聯動治理海陸環境,強化以海治陸,加大陸域污染物源頭治理,精準推動入海排污口整治,開展重點海域數字化綜合治理,實現陸源防治與海域治理雙向驅動,構建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2.在港口整合發展上先行示范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舉措,而后又親自擘畫了浙江海洋港口一體化發展藍圖。在這一偉大藍圖的指引下,浙江勇于革新,組建了以寧波舟山港集團為核心的浙江海港集團,統籌推進全省海洋港口一體化發展。下一步,浙江應加快港口錯位發展、差異化發展,提升港口智慧水平,為我國港口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樣本。一是推進智慧港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一代集裝箱全自動化碼頭和自動化堆場建設,實現港口生產全領域、全過程的智能化。二是進一步推進港口資源整合,優化港區功能布局,強化各港區整合協作、互補發展,提升港口群整體效能。三是進一步完善鐵海聯運、公海聯運、江海聯運等多式聯運系統,打通沿海港口后方貨運鐵路通道,實現沿海港口與鐵路、公路、工業區、開發區、科技園區的連接,構建功能完備、便捷高效、安全穩定的港口集疏運體系。
3.在海洋產業發展上先行示范
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浙江海洋資源開發和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特色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一批特色海洋產業集群,海洋產業帶動能力明顯增強。下一步,浙江要堅持海陸聯動、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浙江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制度環境優勢,加快推進“海洋+”產業形態建設,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一是充分利用浙江數字經濟和金融貿易發展優勢,推動海洋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海洋清潔能源和海洋金融服務業,開發有競爭力的海洋產業和產品。二是利用浙江海島眾多的優勢,按照“科學規劃、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實施分類指導、特色發展,探索建設石油、鐵礦石、農產品、綠色石化等特色產業海島,以及休閑漁業、生態旅游等特色旅游海島,積極探索無居民海島國有儲備和市場化利用,構筑“一島一功能”產業體系。三是進一步探索海洋漁業、船舶修造、臨港裝備制造、濱海旅游等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實現海洋產業新舊動能轉化,為我國傳統海洋產業更新換代提供方案。
4.在海洋開放發展上先行示范
海洋開放是浙江的區域發展特色,這種開放體現在制度性環境的開放和開放型經濟發展形態方面。近年來,浙江深入實踐經略海洋,通過承擔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等系列涉海國家級戰略賦予的先行先試使命,深化改革探索,著力破解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機制問題,充分釋放陸海經濟發展潛在活力。下一步,浙江應發揮自身開放型經濟優勢和民營經濟發展優勢,在更大、更廣范圍上促進海洋經濟發展。一是在海洋開發開放上,要充分利用系列國家戰略疊加優勢,高質量推進以油氣全產業鏈為特色的自貿試驗區發展,健全建設保稅區、保稅港區、臺商投資區等海洋開放合作平臺,進一步探索民營經濟參與海洋資源開發的模式與方式。二是在海洋綜合管理上,積極探索海域、海島的市場化改革,打造多元化海洋數字應用場景,探索海洋數字孿生建設;不斷完善海洋法規體系、執法體制、審批權限設置,加大財稅和金融扶持力度,做大產業發展基金。三是在海洋生態產業化上,實行海洋產業發展與生態安全相結合,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快推動海洋碳匯建設,大力發展藍碳交易。
建設國家經略海洋實踐先行區是浙江推進高水平海洋強省建設,為海洋強國貢獻浙江智慧的關鍵之舉。浙江應繼續以“八八戰略”為指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經略海洋重要講話精神,以建設海洋強省為中心任務,圍繞建成國家經略海洋實踐先行區的關鍵目標,找準問題突破口,適應發展新常態,構筑發展新優勢,在統籌陸海、產業強海、科技興海、開放活海、生態護海方面持續下功夫,使浙江成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標兵”。
全省域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是探索構建浙江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之舉,是進一步提升全省綜合競爭實力和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戰略抓手。浙江應著力推進陸海統籌,深入推動甬舟溫臺臨港產業帶、生態海岸帶、金衢麗省內聯動帶、跨省域腹地拓展帶建設,建構支撐全省域海洋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寧波舟山港優勢,以世界一流強港建設為目標,實現海洋港口、產業、城市一體化推進,全力打造寧波舟山海洋中心城市。充分發揮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功能戰略樞紐功能,強化寧波舟山港與全省海港、河港、陸港的聯動發展,暢通山區海洋雙向大通道;加快實施海港拓展內陸行動,建設推廣寧波舟山港—浙贛湘(渝川)集裝箱海鐵公等多式聯運國家示范工程,打通浙北高等級航道網等海河聯運通道,推進義新歐班列與海鐵聯運班列有效銜接,高水平構筑陸海統籌、東西互濟、量質并舉的雙向輻射格局;深入推進山海協作工程,加快山區26縣在大灣區新區、高能級戰略平臺等布局一批“產業飛地”“科創飛地”,實現與沿海地區聯動發展。
浙江應進一步發揮“海灣”優勢,大力發展大灣區經濟,促進海洋資源與陸域產業的聯動發展,推動陸海經濟一體化發展[4];實現海洋漁業、船舶海工、濱海旅游等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推進臨港石化、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清潔能源等海洋新興產業向高能級發展,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進港航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建設“互聯網+”數字強港平臺,打造“強港大腦”;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海洋產業領域,助推民營企業參與央企、省屬國企海洋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多形式合作;培育一批海洋藍色領航企業,分行業建設企業主導、政府指導、產學研合作、相關社會組織參與的海洋產業聯盟;堅持“一島一品、一島一策”差異化發展,在綠色漁業、港口物流、臨港裝備、濱海旅游等領域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富有競爭力和戰略地位的核心島嶼,構建“一島一功能產業體系”。
浙江應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加快發展海洋科教事業,提升海洋科技支撐海洋產業發展能力;做強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推進東海實驗室、海洋二所、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爭創海洋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努力培育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之江實驗室、甬江實驗室等省實驗室將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前沿技術應用于海洋探索、海洋產業發展和資源保護開發,集中攻關海洋“卡脖子”重大關鍵技術;統籌推進浙江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寧波大學等高校加快涉海類“雙一流”學科和海洋交叉學科建設,努力培養海洋領域復合型人才;充分發揮涉海骨干龍頭企業在集聚產業創新資源、加快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推動重大科技成果應用等方面的作用,不斷提升海洋“高精尖”人才吸引能力。
浙江應持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沿海區域協調發展、保障國家戰略物資供應安全、構建國家海洋安全體系等方面先行先試,努力使陸海統籌有浙江特色、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有浙江示范、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闖出浙江新路,成為新時代海洋強省建設的省域實踐和標桿;深化浙江溫州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在探索資源要素保障上先行先試,持續深化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模式內涵,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前瞻性布局“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在舟山探索智慧海洋建設先行樣本;加快推進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戰略提升,不斷完善創新大宗商品貿易交易體系,著力打造以油氣為核心的大宗商品戰略性資源配置基地;進一步推進寧波舟山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港口合作,推動全球港口布局,拓展國際港航合作網絡,建成輻射亞太的航運服務體系。
浙江應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推進海域、海島、海岸線分區分類保護利用和生態修復,提高海洋空間資源治理水平,全面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動杭州灣、三門灣、樂清灣等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推進河長制與灘長制協同治理,建立“流域—沿海—海域”一體化的海洋環境綜合治理體系;強化陸源污染物入海控制,抓好沿海地區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污水等治理。加快建設生態海岸帶,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構建七大入海河口陸海生態廊道,打造水清、灘凈、岸綠、灣美、島麗的生態海岸帶和美麗廊道;建立海洋資源資產產權管理制度,提升海洋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積極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式,先行打造“海洋負排放區”和“零碳島”,促進海洋經濟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