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娟娟
(滁州城市職業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縮略語是一種特殊的語群,它們有簡潔的形式、豐富的內容及很強的表現力,體現了漢語求精求簡的語言經濟學原則,提高了交際互動及信息傳播的效率。Langacker作為構式語法的先驅,認為構式語法在理論框架上和認知語法最為接近,并列舉出二者之間的共同點[1]。李鋒通過調查和實例分析,研究了日本縮略語的語義獲取及使用對策[2]。趙永峰基于認知社會語言學視角,針對《人民日報》中“雷人的‘樓盤文化’”廣告展開分析,分別對廣告商和消費者的認知行為、認知心理及背后邏輯進行了探討[3]。白解紅分析了漢語網絡四字格縮略語的形成動因,闡釋了心理要素、語用要素、認知要素,在此基礎上提出漢語網絡四字格縮略語的建構策略[4]。蔣向勇、邵娟萍研析了現代漢語縮略語生成的避歧原則及認知理據,為說話者和聽話者有效交流奠定了基礎[5]。可以看出,目前學界關于縮略語的研究已由修辭學、詞匯學等視角轉向認知語言學角度。結合構式化理論可以發現,縮略語意義與形式的配對在微觀構式層面同樣存在,因此可以借鑒詞匯構式化的機制與特點,對縮略語加以解析。對絕大多數漢語縮略語來說,它們都是瞬時詞匯構式化的結果。本文運用構式化理論的相關觀點,探討漢語縮略語的形成、語用變化及語言使用。
歷時形態句法研究的不斷深入,為構式化觀念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為歷時研究的創新方法,構式化基于構式的概念闡釋語言中形態、句法的變化機制,對語法化和詞匯化理論中的精要部分進行提煉和總結,從新的維度解讀新形式與新意義的配對。Traugott提出新式構式語法理論以來,學者們對縮略語的研究由結構語言學視角轉向認知語言學視角,構式化為縮略現象的分析提供了獨特的角度和有效的工具。Traugott認為構式具有“圖式→子圖式→微構式”的系統層級,其中處于層級頂端的是圖式,即宏觀構式;而最低的層級是微構式,它作為基礎的構式而存在。構式化理論主張在整體框架下解析語法,應結合語義、形態、語音、語用等作出系統性解讀。該理論注重分析新形式與新意義的配對過程,更關注使用模型中構式間鏈接的產生及變化[6]。
詞匯構式化是Traugott構式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要義在于探討詞匯構式的形成機制。Traugott認為詞匯構式化有兩種基本形式:其一為遵循漸變規律的圖式或子圖式層面的詞匯構式化[7];其二為微構式層面的詞匯構式化,這類型的構式化既可能是漸進形成的,也可以是即時完成的。詞匯構式化具有圖式性、能產性、組構性等基本特點。圖式性即建構可供使用且符合規律的表達式,它具有認知特性和經驗模式;能產性是指固化在說話人心智中的圖式范疇,它具有心理現實性;組構性是指在語義和句法成分方面的組合屬性。其中在語義層面,整體意義通常由較小意義組成構建;在句法層面,新的表達式建構在簡單表達式的基礎之上。
Langacker是認知語言學的創始人,他指出,語言應“以使用為基礎”[8]。事實上,語言知識的獲取遵循自下而上的機制,圖式在被大量使用的語言知識基礎上提煉而出。語法體系即語言的使用方法,它指征著某種語言系統特有的規律和構式。在歷時和共時層面對語言進行解讀時,使用和知識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構式理論中,變化和使用占據關鍵地位,其意義和價值不容忽視。
1.語音形式的演進變化
首先,在重音分布方面,縮略語往往由較長的語言單位演變為簡短的語言形式。在縮略語的詞化過程中,新形式的詞匯由原式的兩個重讀音節構成。重讀音節體現原式中語音的突出部分,是其代表性成分。縮略語的形成對原式音節的選取是有特定規律的,即選擇重讀音節。以“臺式電燈”為例,其縮略語“臺燈”的形成選取了重讀的“臺”和“燈”。重音分布有幾種典型性情況,如聚合重音作用,重音的取前、取后情況等。其中,聚合重音作用是指原式中具有聚合關系的元素,通過縮略聚合重音對縮略語的形成發生明顯的影響。如“電影電視”中,“電影”“電視”具有聚合關系,其共同出現于同一組合中,重音在“影”和“視”上,故而縮略為“影視”。重音的取前、取后情況則是指原式中排在語序最前和最后的音節往往可能成為代表性重音節,它們構成縮略語詞匯,如“南開大學”縮略為“南開”,“原子反應堆”縮略為“反應堆”[9]。
其次,在自然音步選擇方面,音步是音節的組成單位。漢語縮略現象中常見的音步變化類型有兩種:其一,由三音節、四音節縮略為雙音節,如“淘寶網”縮略為“淘寶”。漢語縮略語有明顯的雙音節化傾向,即便原式是四音節,也會由于這種節奏傾向而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音節構成雙音節縮略語,如“北京大學”縮略為“北大”。其二,由多音節縮略為三音節,這類縮略必須依賴三個音節才能表達清楚,如“亞洲運動會”縮略為“亞運會”。此外,由于國人對對稱美學情有獨鐘,三音節縮略語還有向雙音節形式轉化的傾向,如“微型計算機”縮略成“微型機”,進而縮略為“微機”。雙音形式的均衡對稱、悅耳平穩等特征,使其在漢語詞匯體系中占據主流。
2.語法形式的演進變化
首先,語法形式的功能與價值是體現語法意義,漢語縮略語在縮略前后的語法形式會有一定的改變。在語言單位及內部構造方面,縮略語具有動態發展特點,它與詞及短語有密切的關聯,但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詞或短語。它是介于短語及詞之間的特殊構式,是已經詞化或處于詞化過程中的短語。詞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縮略語可以發揮詞的功能與作用,其每部語素間位置固定、銜接緊密。短語由詞組成,縮略語主要來源于短語縮略。如“特別行政區”縮略為“特區”,其有著嚴謹的結構,并可作為詞運用。就內部構造而言,縮略語主要有聯合式(如“婦女幼兒”縮略為“婦幼”)、述賓式(如“支援邊疆”縮略為“支邊”)、定中式(如“駕駛學校”縮略為“駕校”)、主謂式(如“內部消耗”縮略為“內耗”)。這些結構的縮略語內部構造基本一致,但表項縮略語除外。
其次,關于語類的變化。如果原式是名詞性偏正結構,那么縮略后仍保持名詞的詞性;原式是名詞性聯合結構,如果聯合成分是相加關系,則縮略后性質不變,如“孔子、孟子”縮略為“孔孟”,二者皆是名詞性質;但如果舊式和新式組成部分性質不同,則縮略語即成為只能作定語的區別詞。此外,如果舊式是動詞性聯合結構、動詞性偏正結構、動詞性述賓結構,那么新式的詞性也是動詞;但如果舊式是動詞性主謂結構,新式的詞性則為區別詞。另則,舊式與新式皆可帶時間和地點狀語,但新式帶地點狀語需結合語境來進行,如“探尋訪問”在縮略為“探訪”后無法再帶地點狀語,否則可能造成語義重復而發生語法錯誤[10]。
1.基于多義鏈接分析縮略語縮略前后語言意義的改變
在縮略語的形成過程中,語言意義發揮了重要作用,語義演變是縮略現象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學者蔣向勇系統分析了縮略語的語義建構,指出其語義拓展具有概念轉喻及概念隱喻兩種類型。概念隱喻是指提取目標域與原域之間的相似性,進而依托原域對目標域形成解析和認知;概念轉喻則是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Goldberg指出,“基于使用的模型”中重新配置的鏈接包括關系鏈接與繼承鏈接兩種,而前者又涵蓋多義鏈接、隱喻鏈接等。多義鏈接以概念轉喻為運作機制,指構式的原式與新式之間的語義聯系。縮略語借助轉喻機制在新舊式之間建立了多義鏈接,在詞匯構式化過程中,縮略語的意義相較于原式有了諸多拓展和衍生,由原先的狹窄、特殊語意轉變為普遍、廣泛的語意。原式的舊意義向新式的新意義演進并非一蹴而就的,其間會發生“等義現象”,即出現未真正固定下來的準新意義。比如“高級參謀”縮略為“高參”之前,語意是指軍隊中具有較高聲望與地位的參謀;但縮略后,其語意成為團隊中能出謀劃策的人,顯然新式較舊式的語意更寬泛。在轉喻機制的作用下,縮略語實現了語意拓展。比如“南南合作”,舊式中它的語意是南半球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但由于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皆位于南半球,其新式匯總語意實現了拓展,“南”泛指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而非特指南半球國家。
2.基于隱喻鏈接分析縮略語縮略前后語言意義的改變
隱喻依托相似性特點將兩個概念聯系起來。一些縮略語的產生是隱喻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目標域因隱喻映射的存在而獲得新意義,并實現意義的擴展[11]。首先,兩個概念之間由于相似性而建立隱喻鏈接,如“標準配置”是指標準的、基本的裝備,它縮略為“標配”后出現了更寬泛的隱喻內涵,指必備的素質或品質。還有部分新式縮略語相較于舊式不僅實現了語意拓展,且建構了全新的語意,舊語意基本已不復存在。如“備用輪胎”縮略為“備胎”后意義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泰山北斗”縮略為“泰斗”后新語意也與舊語意大相徑庭。其次,縮略語縮略前后語意實現了創造性隱喻拓展,兩個概念之間雖然沒有一目了然的相似性,但隱喻建構者為其創造了相似的語意。如“怎么能避免在移動互聯時代裸奔呢?”此句中的“裸奔”由原意“裸體奔跑”擴展為“網絡上隱私泄露”的新語意。語言創造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了新舊構式之間的相似性,建構了多義鏈接,使新構式在特定語境下出現了新的語意。
1.擴散激活機制下縮略語形式和意義的配對
基于使用的語言學習機制導致語言網絡的形成。在語言學習機制網絡模型中,語言學習者通過激活網絡節點而獲得新語意,因此擴散激活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在擴散機制的作用下,聽話人與說話人會逐漸形成縮略語形式和意義的配對。事實上,語言使用者會在語言網絡中構造概括出諸多網絡規則。在這些規則的支配下,聽者對不同節點特征進行最佳匹配,由此使語意獲得認可。在更多個體對新構式的重復使用中,形式與意義的配對逐漸被固化下來,并形成最終的固定語。此時它們已成為一般性的語言符號,在語言網絡中得以廣泛使用。
2.基于取首原則的縮略語形式與意義的配對
縮略語的生成關涉諸多節點,形式與意義的匹配基于這些節點而進行。很多縮略語在形成過程中遵循取首原則(第一語素原則)生成新構式,即選取原式中的首位語素作為新式的構成部分。如“炎帝黃帝”縮略為“炎黃”,“郵政編碼”縮略為“郵編”。選取原式意義段首位構造新式在縮略現象中最為常見。在語言網絡中,首語素成為激活節點,縮略語據此實現構式詞匯化,“新形式—新意義”得以匹配。
3.歧義避免原則下縮略語形式與意義的配對
縮略語生成過程中會自覺規避歧義的出現。比如“家庭裝修”的縮略語為“家裝”,因此“家庭裝飾”的縮略語即成為“家飾”,而不能同樣縮略為“家裝”,否則語意就難以區分。縮略語作為一個龐大的語群,其彼此之間的關聯性是非常密切的,形式與意義的配對會盡量避免歧義的出現。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的縮略語原本為“高法”,但是出于規避歧義的考量,“高級人民法院”不能按照取首原則縮略為“高法”,其新式只能是“高院”。此外,在類推機制的作用下,與“高級人民法院”具有相同構造方式的“中級人民法院”也縮略為“中院”,而非“中法”。
以使用為基礎的構式觀為縮略語形式與意義的匹配創設了較大的可預測空間,我們由此可對縮略語在語言使用中的機制進行解析,比如了解其語法的演化進程。縮略語的語法演進主要包括兩大方面,即語素化與詞化。
首先,就縮略語的語素化而言,它指的是音節語素化和詞的語素化。音節語素即不表義音節演化為表義語素,如“尷尬”中的兩個音節都無實際意義,且二者必須關聯使用,但由此縮略來的“尬”則具有表義功能,可單獨成詞或成為構詞元素。音節語素化符合漢語追求音節簡短的原則,體現了語言交際的效率性。詞的語素化是指由獨立的詞降格為構詞語素,比如“女子排球”縮略為“女排”。排球本是獨立的詞,在新式中它成為構詞語素“排”,仍具有原式的核心意義,但形式發生了變化。“北京大學”縮略為“北大”亦是如此,“北”和“大”本身不具備結構關系,但由于“大學”縮略降格為構詞語素“大”,“北京”也實現了語素化,縮略為“北”,“北大”就具有了結構關系。
其次,就縮略語的詞化而言,學者侯敏認為縮略語包括三個等級,即完全詞化的縮略語(如“高考”)、只具備詞特點及性質的縮略語(如“考研”)、無法單獨作為書面語使用的縮略語(如“王局”)。作為最高層級的成詞縮略語,其語音連貫、意義凝固,可脫離語境而獨立存在,有較寬的適用范圍及較高的認可度;第二層級的準成詞縮略語的詞化已達到一定程度,但尚未納入普通話系統,其意義較為固定,使用范圍也在逐步擴大;最低層級的不定縮略語對語境有較高的依賴度,多用于非正式場合,脫離語境則難以完整表意。
縮略語對語言環境有較高的依賴性,在其詞匯構式化過程中,語用環境及交際因素也在不斷變遷。而誘發語境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時間、地域等客觀因素及語言使用者的行業、認知、心理等主觀因素。
首先,就客觀因素而言,時間、地域等因素對此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一,基于時間維度的影響。不同縮略語的使用時限不盡相同,由此導致交際范圍各有所異。有的縮略語只存在于一段時間之內,如“抗大”“左聯”等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縮略語,它們在特定的時代有較廣泛的使用范圍,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其逐步淡出語用舞臺。“抗大”作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縮略語,其語境與抗戰時期密切相連,它的生成發生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其語境范圍也僅限于擁有該時代認知背景的人群。與此類似,“八路軍”“走資派”等皆是與特定時代背景相關的縮略語,理解這些縮略語的內涵需要具備相關的歷史知識。其二,基于地域維度的影響。地域不同,縮略語的語境即不同。如“廣西大學”“西北大學”皆可縮略為“西大”,正確理解該縮略語需結合地域來進行。在我國臺灣地區,“國民中學”縮略為“國中”,“學測分數”縮略為“學測”,這些縮略語在大陸基本上不使用。
其次,就主觀因素而言,語言使用者的行業、認知、心理等皆會對縮略語語境產生影響。其一,在行業方面,一些術語只能在專業領域語境中才能被準確解讀。如“改土”是“改良土壤”的縮略語,在農學專業領域它才能被準確認知。具有行業性質的縮略語,其交際范圍是有限的。其二,在認知方面,人們的認知模式、思維習慣會影響縮略語的語境變化。如人們對“財政部長”縮略為“財長”、“外交部長”縮略為“外長”等普遍持認可和接受態度,但“教育部長”縮略為“教長”則不符合人們的認知思維習慣,該縮略新式難以使用。其三,在心理方面,語言使用者的求簡心理、委婉避忌心理等對縮略語運用有深刻影響,比如人們普遍希望以簡潔的形式進行信息的傳遞,而縮略語形式簡短、內容豐富的特點符合人們的求簡心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縮略為“政協”等體現了求簡求易心理在詞匯構式化中的影響[12]。
以使用為基礎的語言模型強調頻率在語言建構及使用中的重要價值與作用,此處的頻率包括例頻率與類頻率兩種基本類型,它們在縮略語前構式化和后構式化中分別發揮作用。首先,例頻率是指特定具體語言表達出現的頻率。如某一文本中某個詞匯的出現頻次,它關涉的多為微觀構式,更多發生在前構式化過程中。學者李潤曾對縮略語詞頻進行過統計分析,認為詞頻在28%以上者可以固化為能被廣泛使用的縮略語。縮略語的例頻率越高,其固化程度就越強。其次,類頻率是指某圖式構式所允準的表達形式和種類。它發生在后構式化過程中,以節略縮略語“粉”為例,其詞匯構式化促成了“N+粉”新圖式的生成,一些微觀構式因此紛紛涌現,如“黑粉”“真愛粉”。“N+粉”構式化過程中,類頻率增加,會允準更多的詞匯項,該圖式的固化程度不斷得以提升。“警+N”也是類似的新圖式,隨著圖式被固化,出現了更多的微構式,如“警車”“警區”,其能產性也表現出逐步遞增的趨勢。
縮略語作為一種形式簡短、內容豐富的語言單位,在快節奏的生活時代有很高的使用頻率。它生動地體現了語言經濟原則,有效地提高了交際互動的效率。縮略語通過縮略手段將較長的音節組合轉變為短音節形式,其形式與意義的配對機制符合構式化理論中“詞匯構式化”的定義和特點。因此,借鑒構式化理論對其生成、構建、運用進行系統研究,具有突出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