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華,成啟翰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哈爾濱 150080)
北大荒指黑龍江省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以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吳桐在《北大荒,邁開英雄的步伐,前進》中形象地說:“北大荒,像一個沉睡的巨人。腳架完達山,頭枕興安嶺。”[1]14
從哲學的維度來講,生存和發展是人類的永恒主題,兩者雖然相互纏繞,但生存是第一位的,是發展的前提。在生存當中,大自然提供的氣、水、土、木、火、金等自然資源是生命存在的充分條件,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對于生命來說,飲食也是充分條件。開發北大荒的初衷就是要解決廣大軍民的糧食問題,早在1945年12月28日,毛澤東主席起草的給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中就提到過這一問題,他說:“此次我軍十余萬人進入東北和熱河,新擴大者又達20余萬人,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加上黨政工作人員,估計在一年內,將達40萬人以上。如此大量的脫離生產人員,專靠東北人民供給,是決不能持久的,是很危險的。因此,除集中行動負有重大作戰任務的野戰兵團外,一切部隊和機關,必須在戰斗和工作之暇從事生產。”[2]1947年起,以復轉軍人為主體的墾荒大軍陸續奔赴北大荒,打響了墾荒的戰役,如徐先國《永不放下槍》中所說:“用拿槍的手把起鋤頭,強迫地球交出食糧。”[1]9這是人與自然的斗爭,是人在遵循自然規律基礎上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的戰役。如王震將軍所說:“中國人民具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往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在黨的領導下,對敵人從不畏懼,斗爭堅決勇敢、機智,今天向大自然進軍,也要有人定勝天、征服自然、降龍伏虎的氣概。”[3]186
北大荒精神不是形成于一個特定的時間節點,而是貫穿于北大荒開發和建設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出現過幾次墾荒高潮,即:“1949年至1950年,墾區共創建農場19個,掀起墾區第一次開荒高潮。1956年,鐵道兵1.74萬人先后進入密山、虎林、寶清、饒河等地開荒面積達308.7萬畝,形成墾區第二次墾荒高潮。1958年,十萬轉業官兵進軍北大荒,在東部和西部平原擴建和新建一批國營農場,當年開荒達345.7萬畝,形成第三次墾荒高潮。此后,每年開荒150萬到200萬畝,持續到60年代初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墾區進入科學墾荒階段。”[3]19-20正是在長期的北大荒開墾和建設中,形成了北大荒人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于開拓、甘于奉獻精神。
盡管北大荒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紅軍精神、井岡山精神等都有密切關聯,但南泥灣精神是北大荒精神最直接的淵源,北大荒精神是對南泥灣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如王震將軍所說,“要發揚南泥灣镢頭刨地的精神”[3]186,也如吳桐在《我們的決心》中所提到的“我們來自祖國的東南西北,源出于偉大的人民解放軍。昨天是保衛祖國的戰士,今天是農墾戰線的尖兵。繼承著紅軍長征的光榮傳統,帶著359旅南泥灣開荒的革命精神。我們立下了大志:要向地球宣戰,要向大自然進軍”[1]17。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開發北大荒的人員構成來看,一是復轉軍人,其中有數以千計的身殘志堅的榮譽軍人、山東廣饒地區揮師北上的農建二師3個團、王震將軍率領的鐵道兵7個師的1.74萬名復轉官兵、1958年從各軍兵種轉業的10萬名官兵、1966年來自沈陽軍區的上萬名復轉官兵和1968年組建兵團的3000名現役軍人;二是青年墾荒隊,其中有1955年來自京冀魯豫等地的10多支青年志愿墾荒隊、1959年來自齊魯大地的6萬名支邊青年、1968年從京津滬浙等地過來的50多萬城市知青,還有數以萬計的各地高等院校畢業生[3]14。復轉軍人既是開墾北大荒的先鋒,也是主力,他們所傳承的正是南泥灣精神,也影響了一代代青年,從而形成了北大荒精神。眾所周知,1941年,八路軍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一邊練兵,一邊開荒,經過3年的奮戰,取得了重要成就,成為大生產運動的模范。正像《南泥灣》歌詞所唱的那樣:“當年的南泥灣,到處呀是荒山,沒呀人煙”,現在的南泥灣“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是“陜北的好江南”,而三五九旅功不可沒,“又戰斗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范”。此時的旅長兼政委王震將軍正是后來開發北大荒的領軍人物,還帶去了不少三五九旅的老戰士,包括當年的四位營長:李桂蓮、劉海、黃振榮、肖天平。王震將軍在南泥灣時,也被編入生產小組,經常戰斗在開荒第一線,他和其他部隊領導們“不是指手畫腳,而是動手動腳”,被評為邊區大生產運動的勞動英雄。三五九旅在開發南泥灣的過程中,傳承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核心的南泥灣精神,并把這種精神帶到了北大荒,構成北大荒精神的直接淵源。
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內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于開拓、甘于奉獻。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是中華民族精神之一,是紅色精神的構成要素,也是北大荒精神的核心。
北大荒的艱苦主要來自自然環境的惡劣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方面的艱辛。坐落在興凱湖畔“王震將軍率師開發北大荒”紀念碑文中有“亙古荒原,渺無人煙,荊棘叢生,走獸之棲。俄族欲墾,未能立錐;倭人覬覦,終成夢幻。唯共產黨之雄略,銳意而拓之”的字句,反映了墾荒之初自然環境的惡劣。古書記載,北大荒乃蠻荒之地,荊棘叢生,沼澤遍布,風雪肆虐,野獸成群,人跡罕至。如碑文中所提到的,這里的自然環境雖然惡劣,但也蘊含了豐富的資源,外來侵略者試圖對它進行開發,但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終以失敗告終。一位作家曾這樣寫道:“這里是寒冷的世界。呼氣為霜,滴水成冰。赤手則指僵,裸頭則耳斷。每逢‘大煙炮’過后,時見雛鷹跌落于林下,孤狼陳尸于河谷。古泉咽澀,大江斷流。沒有頑強生命力的靈物,怎敢在此生息繁衍?”[3]16《北大荒歌》中寫道:“北大荒,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葦塘。葦草青,葦草黃,生者死,死者爛,肥土壤,為下代作食糧。何物空中飛?蚊蟲蒼蠅,蠛蠓牛虻。何物水邊爬?四腳蛇,蛤士蟆,肉螞蟥。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與狼。爛草污泥真樂土,毒蟲猛獸美家鄉。誰來酣睡似榻前,須見一日之短長。大煙兒泡,誰敢當?天低昂,雪飛揚,風顛狂,無晝夜,迷八方。雉不能飛,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無虎狼。酣戰玉龍披甲苦,圖南鵬鳥振翼忙。天地末日情何異,冰河時代味再嘗。一年四季冬最長。”[4]
墾荒之初,隊員們的生活比較艱苦。沒有伙房,露天打灶;沒有水井,就用泡子水過濾做飯;沒有蔬菜,就挖野菜吃。出征歸來,臉和脖子上都被蚊子咬得胖出一圈。常吃的主副食是玉米面、高粱米、白菜粉條湯、鹽水煮黃豆等,幾乎吃不到肉。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次大米飯或餃子等。很多農場坐落在深山老林中,不通車、不通電、不通郵。
在艱苦的環境和生活條件下,墾荒隊員們沒有退縮,他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頑強拼搏、戰天斗地、艱苦創業。周光磊《北大荒之歌》寫道:“荒涼的山坡上沒有房子,我們親自用手把它蓋上……沒有地方睡,我們就用條子編成床,鋪上烏拉草,就像鋼絲床一樣。我們新建的村莊,過去是老狼出沒的地方……我們不但要向草原索取食糧,還要戰勝這些兇惡的野狼。”[1]11曾慶延《墾荒者的小草房》寫道:“四根柱,一根梁,野草蓋頂泥糊墻;一扇門,兩扇窗,蓋起一座小草房……決心扎根北大荒……荒原變成米糧倉。”[1]59
他們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冰凍饃,雪花湯就飯。走著創業路,不怕萬重難。來自海軍的肖山的詩云:“昨日海上顯身手,今日立志事農桑。任何艱苦都不怕,要使黑土放金光,說什么窮山僻壤,說什么滿目荒涼。如果是已經繁華的都市,我來這里有什么用場?戰士的雙臂粗壯,戰士的意志如鋼。拿出當年倒海的干勁,打開這無窮的寶藏。”[1]12北大荒是“窮山僻壤”“滿目荒涼”,但戰士們的意志如鋼鐵,不怕任何艱苦,立志要打開“無窮的寶藏”“使黑土放金光”。王德鳳《要叫江南趕密山》寫道:“墾荒大軍幾十萬,紅旗插上完達山。苦干三年變糧食,要叫江南趕密山。”[1]85幾十萬的墾荒大軍立志苦干實干,誓把塞北變江南。有一些詩歌反映了北大荒人起早貪黑、搶抓時間、艱苦奮戰的場景。曾在三五九旅做過戰士的詩人郭小川被稱作勞動戰士詩人,他創作的《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中有:“請聽:戰斗和幸福、革命和青春——在這里的生活樂譜中,永遠是一樣的強音!請看:歡樂和勞動、收獲和耕耘——在這里的歷史圖案中,永遠是一樣的富麗花紋!請聽:燕語和風聲、松濤和雷陣——在這里的生活歌曲中,永遠是一樣地悅耳感人!請看:寒流和春雨、雪地和花蔭——在這里的歷史畫卷中,永遠是一樣地醒目動心!”[5]14這里不僅表現了北大荒人“戰斗”“革命”“勞動”“耕耘”的一面,也表現了北大荒人“幸福”“青春”“歡樂”“收獲”的一面,北大荒人真實的生活畫卷是兩方面的融合,就像“燕語和聲”“松濤和雷陣”“寒流和春雨”“雪地和花蔭”既對立又和諧一樣。有學者評價道:郭小川的詩歌“有一定的人生深度和宇宙意識,沒有忘記在詩中‘寫出自己的全部哲學’。”[6]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和《林區三唱》“有著濃郁的地域色彩,書寫人們開辟北大荒的場面,寫那里的人事物景,風格獨特,是郭小川詩創作中的佼佼代表,更給北大荒場域的詩歌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詩歌如烈火般赤誠,如冰雪般純美,真實反映了60年代開辟和建設北大荒時人們的沖天干勁和頑強精神”[7]。《青年們,向荒地進軍》和《青年墾荒隊隊歌》是當年年輕的墾荒隊員們最喜愛的歌曲,“告別了母親,背起行裝/踏上征程,遠離故鄉/穿過那無邊的荒野/越過那重重山崗/高舉起墾荒的旗幟/奔向遙遠的邊疆/勇敢地向困難進軍/戰勝那風雹冰霜/在那荒涼的土地上/將要起伏著金色麥浪/讓那豐收的糧食/早日流進祖國的谷倉/在那遼闊的土地上/我們要建立起美好家鄉/用我們的辛勤的雙手/建設祖國富饒的邊疆”[3]18,“億噸糧,千頓汗,百噸淚,十噸歌”,生動地反映出北大荒開發建設的艱辛畫卷[3]16。
生物人類學認為,人的體質在許多方面天生不如某些動物,沒有牛的力氣大、沒有馬的速度快、沒有鷹的視力好、沒有狗的嗅覺靈敏,等等,但人之所以能在生物當中出類拔萃,關鍵在于人具有開拓創造的本領,如梁漱溟所說,“人類是富有創造性的”[8],“人生的目的就是創造”[9],“人生的意義在創造”[10]。
王震將軍1986年2月在為《當代中國的農墾事業》一書所作的序言中寫道:“我國的農墾事業一開始就是開拓創新的事業,創業者披荊斬棘,按照國家需要,在白紙上劃出最新、最美的圖畫。現在,新疆可以生長長絨棉,海南島可以種植橡膠種,黑龍江的沼澤地里可以長出小麥、大豆。但在50年代,這卻是前無古人的,是一種新的開拓,需要勇氣,需要毅力。農墾的開拓精神,不僅表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而且表現在經營管理方式的創新上。”[3]21這段話充分肯定了北大荒精神中的開拓創新不僅體現在拓荒事業上,更體現在生產力的發展和經營管理方式的創新上。
生產力的發展靠的是科技的進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11]53,并且有“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11]400或“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的說法[11]708。周恩來指出:“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2]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前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第一次提出:“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3]北大荒開發伊始,通北機械化農場就設立了試驗室。1949年,查哈陽農場繁育的“查哈一號”,創造畝產467公斤的高產紀錄。1950年經反復試驗,用機械化收割水稻獲得成功。1958年創辦了八一農墾大學,為墾區培養了大量科技和管理人才。1978年,有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僅在省國營農場總局科學大會上就獲得優秀科技成果獎92項。改革開放之后,富于開拓精神的北大荒人在三江平原綜合治理、大豆技術開發研究、谷物干燥和能源研究、水稻育種和高產栽培等項目上進行了開發性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3]20。北大荒的科技人員以超凡的勇氣、頑強的毅力、卓越的膽識戰斗在農墾的第一線,不斷創新,不斷進取,不斷開拓。在有北大荒奶牛之父稱號的張源培遺留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真正的生活,就是開拓。有堅強的事業心,人生才顯得充實,精神才有寄托,困難才得以克服,頂峰才可能攀登。”[3]20-21正是這種人才的培養和科技的研發,推動了農墾事業的不斷發展。
北大荒人的開拓精神還體現在經營管理方式的創新上。從全國來看,1966年之前大部分國營農場長期處于虧損狀態。1978年9月,中央把“農工商聯合企業”的政策放手讓國營農場試行;1979年又將“財務包干”的政策給予了農墾部門;20世紀80年代初,又支持國營農場實行聯產承包、興辦家庭農場。以上三大改革政策救活了國營農場。1979年當年盈利0.9 億元,以后連年盈利。“三大改革使農墾系統較順利地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趕上了時代的步伐。”[14]
從1978年開始,北大荒人告別了“大鍋飯”“鐵飯碗”,開始興辦“四到戶,兩自理”(“四到戶”:承包、核算、盈虧、風險到戶。“兩自理”:生產費、生活費自理)的家庭農場,之前的國家正式職工轉變為家庭農場主。從1984年到1996年,墾區先后興辦20多萬個家庭農場。1998年,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作為國家大型企業集團正式組建。2002年,104個農牧場和4家廠礦企業內部政企分開。從2004年開始,北大荒開始了撤隊建區的改革,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成本。體制機制的改革為北大荒事業的發展增添了活力。
如今,北大荒人正邁開改革前行的腳步,在興辦家庭農場的基礎上探索規模經營的新道路。同時,北大荒的事業也邁開了世界化的步伐,墾區已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關系,主要農畜產品出口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農區現代化”“農場城鎮化”,是北大荒人的新發展目標。鑒于早期開發帶來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墾區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農業的新思路,通過各種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發展和保護的協調。
從哲學的維度看,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體。當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統一的時候,個體利益服從群體利益是相對容易的事情,但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也會發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利益服從群體利益會使個體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這需要個人作出選擇。
甘于奉獻的前提是顧全大局。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在中國傳統哲學的話語中就是“公私之辯”,儒家所高舉的旗幟是“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等,這與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精神具有一定的聯系。北大荒人具有“視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集中地表現為‘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和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局部服從整體的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模范行為”[3]21。
墾荒之初,大批復轉軍人、城市青年、地方干部、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當時還十分荒涼的北大荒,就是響應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號召,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體現出一種大公無私的顧全大局、甘于奉獻精神。
1960年,北大荒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農場的糧食已不能自給。但為了完成上交國家商品糧的任務,農場人守著一堆堆糧食,自己卻用野菜、豆秸、樹皮充饑,全墾區職工的口糧標準最低時降到了每人每月14.5斤,家屬11斤。由于饑餓和過量食用代食品,造成極度營養不良。在當時北大荒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糧庫保管員,日夜看守著山一樣的糧食,卻不曾拿過一粒放進嘴里。終因長期食不果腹,餓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3]22。這些都體現出北大荒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甘于奉獻精神。
甘于奉獻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指為了正義和真理,為了群體利益而奉獻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在中國歷史上,不少志士仁人為了民族的興亡、大眾的利益而無私奉獻、英勇獻身,用鮮血和生命寫下了不朽的篇章,如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等。孔子有“殺身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有“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之說,主張為了道義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呂氏春秋·士節》曰:“士之為人……遺生行義,視死如歸”;司馬遷《報任安書》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諸葛亮《后出師表》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文天祥《過零丁洋》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表達了同樣的價值取向。
無數的北大荒人秉持著甘于奉獻的精神,把他們的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了農墾事業,把荒涼的北大荒變成了美麗的北大倉。在他們當中,有老紅軍、老八路、復轉軍人、城市知青、科技工作者,還有各行各業的女勞模。
北大荒精神的代表人物有新中國農墾事業的奠基人王震將軍,他數千次深入黑龍江省,規劃北大荒開發,指揮北大荒建設,慰問北大荒人民,是北大荒精神的締造者。“鐵獅”師長匡漢球1959年調任八五二農場副場長,八五二就是以“鐵二獅”番號命名的。他曾對轉業的同志說過:“這里是荒涼,可是北京在一萬年前也是這樣荒涼呀!為什么那里繁華了呢?是人干出來的,這就是勞動創造世界。”[3]104他熱愛農墾事業,和復轉官兵一起為北大荒的開發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身殘志堅的黃振榮在戰斗中兩次負傷,是二等乙級傷殘軍人。在冬季的踏荒中,他的腳指甲被凍掉9個仍然堅持工作。他率領7000多名官兵,開荒71萬多畝,擴建了八五三、八五五農場。在任八五二農場場長期間,為農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陵墓矗立在完達山一片白樺林里,上面鐫刻著王震將軍書寫的“黃振榮同志之墓”。第一個鐵道兵農場的卓越功臣余友清,1954年奉王震將軍之命,創建了八五〇農場,并任場長,這是轉業官兵組成的第一個鐵道兵農場。1960年,《中國青年》雜志刊載余友清的報道和朱德委員長的親筆題詞:“青年同志們:學習紅軍老戰士的不斷革命精神,艱苦奮斗,發憤圖強,建設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3]113農墾戰線的老紅軍劉海,19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抗戰時期,他參加了南泥灣的開荒,被評為三五九旅的勞動模范,1958年隨部隊轉業到了蘿北。他按照王震將軍提出的“五邊方針”(邊開荒、邊生產、邊建設、邊積累、邊擴大)和干部職工一起開荒、播種、修路、伐木、蓋房子。他生活簡樸,與群眾同甘共苦。電影《老兵新傳》中的人物原型周亞光曾經是八路軍,1947年他來到通北,和幾位同志一起創建了通北農場。當時的條件極其艱苦,但他們堅信,江山是闖出來的、干出來的,任何艱難困苦都要克服。他們在簡陋的房屋里冒著零下四十度的嚴冬和衣而睡,后來買了一些羊羔抱著睡,小羊羔成了“活暖氣”。傷殘軍人的杰出代表遲子祥參加過解放戰爭,他身負五處重傷,是三等甲級傷殘軍人。1949年,他與兩百多名傷殘軍人一起來到了伊拉哈榮軍農場,他邊學邊干,參與農機具的修理,保證了播種時農機具的正常使用。1954年,遲子祥被評為省特等勞模,1959年出席了全國烈屬殘疾軍人、復員退伍軍人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第一批國營農場的創建者劉岑1947年任松江省第一農場的副場長、場長,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農墾生涯,后來曾在慶陽農場、寧安機械農場、友誼農場工作過。他身患癌癥,臨終前還惦念著農墾科學院的建設和十萬只火雞的發展規劃,把全部心血獻給了農墾事業。第一個國營農場的主要創建者李在人1947年按照省長馮仲云的指示,籌建機械化國營農場,同年成立了“松江省營第一農場”,李在人任場長。“松江省營第一農場”1949年更名為寧安農場。有一段時間他調任省國營農場管理局農機處處長,后來放棄安逸的城市生活重回第一線,任七星農場場長,為農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北大荒的創業者王正林1959年任友誼農場副場長兼農業總技師,和群眾一起開荒種地,從不知過節假日是什么滋味。王正林在其他崗位上也是忘我工作,雖身患重病,依然堅持戰斗在農墾第一線。他逝世后,墾區干部職工集資建了一座“王正林同志紀念碑”,并為他出版了《北大荒人王正林》的紀念文集。作為北大荒開拓者的一面旗幟的楊華是墾荒隊的發起人之一,他帶領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挺進蘿北荒原,把青春年華和全部精力貢獻給了北大荒的事業。“拓荒牛”李萬寶說過:“搞農業生產要有真本領,要練就一雙‘鐵腳板’,把所有能長莊稼的地方都踩個遍。”[3]169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走遍了三江平原,當了15年場長,四次開荒建點,包括集賢農場(現雙鴨山農場)、七星農場、勤得利農場、洪河農場,是多場開荒奪糧戰役的排頭兵,被稱作黑龍江墾區的農業土專家。
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拖拉機手王世成1947年學習開拖拉機,1948年在平陽農場開始開荒。他認為,既然機械是人造出來的,那么人就有能力改造它。王世成和隊友一起,改裝外國機械設備,使其發揮更高的效率,曾創造畝耗油僅0.9公斤火油的紀錄。在1950年召開的全國首屆工農兵勞動模范和戰斗英雄代表大會上,他兩次見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其他國家領導人還在他的筆記本上親筆簽名。受到過周恩來總理接見的全國勞模郝煥文1954年來到友誼農場參加建設,他帶領的82號車組連年被評為先進機車組。1963年他總結出一套先進經驗,使機車組成為全國農機戰線的一面旗幟。創造拖拉機31年無大修紀錄的張守常1959年來到二龍山,一心撲在拖拉機的使用和保養上,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經費,被評為省勞模,被洛陽拖拉機廠授予榮譽職工稱號。北大荒的奶牛專家張源培曾任完達山畜牧場的黨委書記兼場長,1963年點燃了北大荒奶牛業的燎原之火,1966年5月,第一批“完達山牌”全脂甜奶粉問世,開創了北大荒經濟發展的一個“制高點”。張源培還有自己的“牛道主義”哲學:“對醫生要求實行人道主義,對畜醫則要求實行‘牛道主義’。養牛首先要愛牛,一條牛就是一個加工廠,它吃的草和糧食要轉化成奶和肉,它排泄的糞便又能促進糧食生存。”[3]1361982年,王震將軍在中國奶牛協會成立大會上,提議向北大荒的奶牛專家張源培表示深切的懷念。寒地水稻專家徐一戎有《寒地水稻品種資源》《葉齡診斷栽培技術》《寒地水稻早育稀植“三化”栽培》等研究成果,并且使畝產由最初的150公斤提升到最高700公斤,創造了自古以來高寒地區水稻生產的奇跡,被譽為“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北大荒植物病理學家劉惕若長期研究小麥赤霉病的治理,成果有《黑龍江小麥赤霉病流行規律與預測方法研究》,“經實驗推廣表明,運用這一數學模型進行預測,準確率達100%……科學有效地指導了墾區大面積航空噴藥防治,收到了顯著的經濟效益”[3]153。北大荒的“鐵人”徐永海雖然只有初中文化,卻是革新能手,他一心撲在北大荒自走式聯合收割機的研制上,終獲成功,這是他在身患癌癥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工作的結果,臨終前,他還惦記著收割機的進一步改造。北大荒電子專家桂體仁是雷達部隊的技術骨干,1958年隨十萬大軍轉業到了北大荒,長期從事與電子相關的科研工作,其成果多次獲獎,為北大荒農業插上了現代化的翅膀。“北疆杏王”白琳努力鉆研果樹抗寒育種,培育出不同熟期的龍墾杏系列新品種。1964年,其擔任五九七農場園藝隊的隊長,三年后把一個小果園發展成6000畝地的大果園。現在五九七農場的果園已經發展成兩萬畝,大家認為這與白琳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軍是第三版壹元人民幣上圖案的原型,1948年進拖拉機培訓班,1950年成立了梁軍拖拉機隊。1950年她代表女隊出席了工農兵勞模大會,受到過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人民日報》發表了“女子拖拉機隊”的匯報和決心書,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她自己的感言是,男同志能做的事情,我們也一定能做好。知青的好榜樣蔣美華在1970年1月的一次火災中,為了搶救國家財產和其他同志的生命安全,用雙手擎住了燒塌的棚楞子,像一個鐵人,在烈火中巍然屹立。國家的財產保住了,后面的同志安全了,她卻被燒成了重傷,那時她才21歲。把北大荒精神帶到北京的女勞模董延蘭畢業于哈爾濱王崗機械化學校,參與過艱苦的墾荒工作,曾任農墾二一六機械廠廠長。她常說,北大荒是我的根。退休后她搬遷到北京通州區的一個小區,用北大荒精神治理小區,受到了高度評價。掏糞女工張汝碧是一個四川女孩,她19歲來到寶泉嶺,先在菜園工作,后來組織安排她做掏糞工。她服從組織安排,做了一輩子掏糞工,以個人一身臟換來萬人潔,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黑龍江省特等勞模。
北大荒現代農業的開拓者趙清景在1978年主持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全面裝備了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建立了農業現代化的窗口。“亞洲第一農民”肖亞農1995年創辦了北興農場第一大家庭農場,承擔了隊里的80%土地的代耕業務。1997年,他出資40萬元購買了荷蘭大馬力拖拉機,在春雪很大的情況下,僅用10天就把1.9萬畝耕地耕了一遍。之后,他又開始了多種經營,為改制后的北大荒建設作出了貢獻。大山的兒子孫俊福1976年被分配到林場當了一名林業工人,其工作就是造林,這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但又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工作。僅1979年到1983年間,他完成了350多畝的造林面積,植樹約10萬棵,成活率在90%以上,被稱為“植樹狀元”。
一代代北大荒人在開發和建設北大荒的過程中形成了北大荒精神,這些精神來源于中華民族精神、紅軍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北大荒人以自己的信念、青春、熱血、生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于開拓、甘于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財富,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巨大動力。北大荒精神中所蘊含的人的創造性、主觀能動性、人與自然的關系、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等哲學內涵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