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文明觀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新世界觀意義*

2023-03-11 07:15:52袁祖社
浙江社會科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文明人類

□ 袁祖社

內容提要 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研究,必須立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最新思想論述。在前期多學科全面、系統地挖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所蘊含的原創性智慧的基礎上,遵循唯物史觀的理論立場和方法論邏輯,從“百年未有之變局”之宏觀的長時段歷史變遷視野著眼,立足人類普遍性福祉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高度,以全球公共治理和善治、全球公共正義宗旨的達成,以及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格局的確立為目標,立足整體性意義上人類文明價值觀與新形態創造實踐,依照“核心理念重置”、“實踐主題自覺”、“敘事邏輯變革”以及“話語表達創新”之思維圖式,對其所蘊含的一般世界觀意義上,存在論、知識論、實踐論以及價值論等多重意蘊,以及所體現、所代表著的具有時代性高度和長遠性、根本性、指導性意義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等,做出與其原創性新思想貢獻的深度、高度相匹配的學術性詮釋。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①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超越狹隘民族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藩籬,自提出至今,其理念和一系列成功實踐,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一致贊譽。就其深廣的學理性內涵而言,不僅有清晰的核心理念、完整的體系與內容結構,更有嚴謹的實踐邏輯,以及引領性、超越性的價值目標指向和現實吁求。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語義豐沛,被國際知識界公認為最具思想原創性和世界性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體現、代表了人類共同體思想文化、歷史制度實踐,以及全球范圍內發展觀、進步觀以及人類生存與生活范式自主性變革的最新形態。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基礎和確當性實踐-價值根基問題上,近年來國際知識界、尤其是國內學界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啟發性意義的觀點和見解,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資源,某種程度上拓寬、拓深了其內涵、論域和解釋力。但與此同時,由于立場和取向的多元化,一些觀點明顯是用西方文明中心論的理論、范式和話語,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作失之簡單的比附意義的詮釋,已經或正在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嚴重的思想混亂和誤區,此種情形,勢必弱化或者遮蔽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和世界性意義,需要在慎思明辨的意義上作出必要的甄別和正本清源工作。

一、“共同體”與“世界觀”:基于現代性反思批判立場和價值詮釋視野

人類的歷史、制度與實踐邏輯的變革,人類思想文化與理論的創新,整體性意義上人類生存境界的提升、生活方式的變革,或隱或顯,其背后都伴隨著世界觀的革命。世界觀的形成,取決于特定的歷史傳統、風俗、文化、制度,以及各不相同的生存與生活方式。在人類演化、發展進步的歷史上,世界觀曾經是多樣化、差異化的,不同的世界觀因其觀察、理解、對待世界和人自身的立場、態度和傾向之不同,曾經是各自分立、互不相容的。世界觀由多元并存逐漸轉變為某幾種核心理念和范式的強勢主導,是隨著對于世界歷史的存在格局產生較大影響的帶有革命性的技術發現、普遍性意義的現代化實踐、分工的細化、人類生存方式持續變革,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民族之間、國際社會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世界觀”概念及其創制的西方理念、立場與話語邏輯

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的思考和探索源遠流長。世界觀的誕生與形成,是人作為認知、實踐以及價值主體之自主性確立的標志。世界觀理念的有無、合理與否,表征著人類生存的智識性高度,決定著人類關于存在、歷史和文化本質認知的深度。不同歷史時期的世界觀,影響甚至決定著人類對于世界的感知、理解、掌握、評判和體驗世界的方式,世界觀的差別和沖突,體現著人們對待、處理對象世界的立場、態度。

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之前,在理智層面上對世界觀概念做出了最深刻、最完整建構、詮釋,是德國古典哲學家思想群體。德語中的世界觀概念是由均是復合詞的Weltanshauung 或Weltbild 兩個詞語表示,由Welt(世界)與Aus-chauung(直觀)或Bild(圖像)結構而成。依照慣例,Weltanshauung 通常被譯為“世界觀”,而Weltbild 被譯為“世界圖像”。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者康德被認為是現代意義上,作為真正哲學范疇的“世界觀”概念的提出者、創立者。康德所謂世界觀所表達的,是指人們對世界的感性知覺。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論述了主體的知覺能力:“如果人類的心靈甚至能夠思考特定的無限事物而不陷入矛盾,那么它本身必定具有一種超感性的能力,我們不可能直觀它的本體觀念,但是我們可以認為,本體是單純現象的基礎,質言之,是我們直觀到的世界(世界觀)的基礎。因為只有通過這種能力及其觀念,我們才能以純粹理智的形式評判事物的大小,才能完全根據一個概念來理解感性世界的無限性。不過,根據量的概念,以數學的方式來評判事物的大小,我們是永遠不能完整地思考這一概念的。”②黑格爾接續并深化了費希特、謝林的理論識見,依據“絕對理念”自己構成自己的辯證邏輯,確認了以理性作為中介溝通主客體,從而確保一個無限獨立存在的“世界觀”概念的順利出場:“客觀的主體性與主觀的整體性是對立的,理性能夠將二者連接起來形成一種無限的世界觀,理性的這種擴張同時也是一種收縮,因此,理性成為一種內容最豐富、關系最單純的統一性。”③由此開始,世界觀概念深深地植根于德語世界中,后又擴及至整個歐洲思想界。

黑格爾以后,對世界觀概念的內涵做出革命性變革意義的新闡釋,是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海德格爾。盡管在此之前,一直堅持不懈地倡導建立“世界哲學”的另一名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在其所著《世界觀之心理學》中,已經開始自覺使用“世界觀”這一概念思考世界歷史和人類思想史。海德格爾的主要的、突出的理論貢獻在于,一方面,他注重從人類學的立場考察、分析世界觀概念的根源、本質。在《世界圖像的時代》的論文中,海德格爾明確指認:“世界解釋越來越徹底地植根于人類學之中,這一過程始于18 世紀末,它在下述事實中得到了表達:人對存在者整體的基本態度被規劃為世界觀(Weltanschauung)。自那個時代起,‘世界觀’那個詞就進入了語言用法中。一旦世界成為圖像,人的地位就被把捉為一種世界觀。”④另一方面,基于技術對人的控制現實,在“世界觀”問題上,海德格爾一直保持著足夠的清醒與理智批判信念。世界觀概念的誕生與世界成為圖像原本就是一回事:“從本質上看來,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這時,存在者整體便以下述方式被看待,即:唯就存在者被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擺置而言,存在者才是存在著的。在出現世界圖像的地方,實現著一種關于存在者整體的本質性決斷。存在者的存在是在存在者之被表象狀態中被尋求和發現的。”⑤海德格爾清楚地意識到:“世界之成為圖像,與人在存在者范圍內成為主體是同一個過程。”⑥顯然,“世界的圖像化”(世界觀的人學觀念與視野確立)與人將自己確立為世界歷史的唯一合法主體,從客觀上決定著整個近現代歷史的進程。對此,海德格爾憂心忡忡:“哲學是存在論的。與此相反,世界觀則是關于存在者的設定性認識,是對存在者的設定性表態,它不是‘存在論的’(ontologisch),而是‘存在者的’(ontisch)。”⑦

可見,近現代意義上世界觀的誕生,意味著“世界觀的哲學”與“實踐觀的哲學”的明確分野,意味著人在于對象世界關系問題上,始終以被片面理解、抽象規定了的狹隘的“人”的需要、愿望、利益等作為存在的中心和歷史的最高目的。整個世界的存在和命運如何,完全依賴于掌握著、擁有了世界觀話語權的現代主體(少數群體、團體),基于某種“地方性知識”,開始一廂情愿地對于其身處其中的世界做并不客觀的“本質性決斷”之中。“世界”喪失了整體性與存在的有機關聯性,開始任主觀性宰割,疏離、沖突和悖謬就成為無法避免的歷史必然和生存常態。

(二)對共同體的疏離與世界觀的誤置

新的世界觀對于舊世界觀的變革、取代和超越,其不僅僅帶來的是人類借以觀照世界和自身存在方位的視野的擴大,其最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引發了作為新世界觀主體的人們對于曾經長期生存和生活于其中的熟悉的共同體的生存環境、生存方式、生活價值觀等的反思和審視,從而在一種比較性的新的優勢視角中,產生了對新的共同體化的存在情境的期待和向往。由此可見,世界觀的每一次革命,都標志著人類對于從本質上構成人類生存之最深厚根基和理據的共同體的認知、理解又深入了一步。盧爾斯特指出,“中世紀的基督教世界從古人那里繼承了一筆意義深遠的廣博遺產,這就是‘天下’的觀念。天下,是一個由共同的法律凝聚起來的大一統的文化世界,人類在其中被聯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樣的世界構成了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包括人類的全部生活,……這個共同體承載并守護著個人,同時又通過法律約束個人的生活。個人生活都被安置、整合進這個全面而統一的有機體之中。在某種程度上,這個有機體是最高機構,它意味著牢不可破、無法逃脫的秩序,對于這個世界而言終究是被給定的。”“共同體通過其秩序規則而具有絕對的約束力,承載這一觀念的思想,并不是從原初基督教生發出來的,而是誕生自古希臘文明的土壤之中。”⑧

共同體(的理念、邏輯和實踐)是人類制度化生存的價值指針,人類的生存一刻也不能、也未曾脫離共同體。一方面,“向共同體化生存”是人類歷史在曲折中艱難前行的巨大的內在推動力。人類作為一種歷史的、實踐的、制度的以及價值性存在物的最根本性標志,就是共同體本位的:基于共同體、為了實現某種美好的共同體的理想。另一方面,歷史、世界、思想理論以及制度性實踐邏輯中,共同體因素的有無,決定著人類性文明所應有的境界的高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暫時偏離甚或背離共同體,那是人類理智和選擇的一時迷誤,而如果從根本上拋棄了共同體,那么人類所邁上的將是一條沒有確定性未來的不歸路。如此,人類之為人類的一切文明性特質,也會失去其全部意義。

在這個意義上,任何形式的政府也好、社會也好甚至國家也好,其出現和存在,都是對共同體精神的某種背離。在這方面,西方社會自17、18 世紀開始的啟蒙現代性的布展與社會現代化實踐的展開過程,其實質,是主觀地認定和選擇某種經不起人類理智審慎考量的“社會化真理”信條,借助技術理性和市場邏輯,向非西方以外的整個世界擴張的過程。這是一個統一的世界開始二分化的過程,正是這一過程,標志著共同體悲劇性命運和不懈抗爭歷程的開始。資本邏輯及其所依附著的黑格爾意義上的現代民族國家,其所遵循的價值信念,并不是建立在共同體的精神追求之上的。這種邏輯的狹隘及其反人道、反人文和反人性之處,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功利和利益最大化之特殊化原則僭越了以社會公義為基礎的人類大愛原則;二是狹隘的民族國家利益本位和之上原則取代了類本位時代人類公共利益與共同福祉最大化的公共價值信念;三是以對自然的征服和占有取代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狹隘的世界觀,是“非整體性”、“非過程性”、“非有機性”“非關系性”,它不僅不符合自然萬物的基本生存之道,更與人類社會自身的文明邏輯相悖,其實質,就是“……對自然的帝國主義態度;對他者的種族主義立場;對傳統的虛無主義姿態;對鄉村和農人的鄙視態度;對科學的盲目尊崇;對理性的過分迷信;對自由的單向度闡釋;對民主的均質化理解;對爭斗的高度迷戀;對資本的極度崇拜。”⑨這種以分離、對抗、征服、主宰為根本價值目標的錯誤的世界觀的蔓延,已經并持續嚴重地損害了世界精神。自此,一個統一的世界開始因利益最大化的盲目、無序追逐、非平等分隔的持續加劇,被置于一種無休無止的激烈沖突的情境之中。囿于實體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之單位性存在現實,限制、遮蔽了業已進入“世界歷史”實踐中的現代社會主體的視野,目光短淺的人們,割斷、失去了與關系性存在的有機鏈條,只關注自己的當下而無力、甚或根本不愿意思考整個人類的明天與未來。

(三)與共同體的對抗: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性文明的偏狹與深刻病癥

理性經濟人信念、自由個人主義價值觀所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工具理性的張揚,是共同體化生存的解構性力量。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以及全球實踐,其所針對的,正是啟蒙現代性以來,私人利益至上、財富最大化本位的資本邏輯主導的以征服和對抗為核心的封閉、狹隘的舊的文明價值觀。

資本邏輯的擴張過程,資本文明、資本正義的自我確立和自我證成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以制度化力量,赤裸裸地背離以往的共同體文化精神和價值信念的過程,是以新的“民族國家”完全取代“共同體”化生存與生活形態的過程。狹隘的民族國家生存和利益本位的強勢推進,對于崇尚、追求人類共同福祉本位的共同體形態之理論上的根本性顛覆和實踐上的全面取代,構成現代性生存價值觀的核心。

資本邏輯主宰的民族國家這一反共同體形態的確立,客觀上導致了其與人類社會性、公共性生存真實的對抗與緊張。如果我們撇開狹隘的地域的、民族國家利益本位的立場,轉向人類共同利益和公共福祉至上的普遍性關切,那么不難發現,作為一種人類學事實,共同體是一種具有確定性意義的人類公共性生存的新的場域的開啟,其自身就體現、內蘊著價值和意義,即:一種旨在引領整個人類脫離狹隘的利益叢林,邁向一種人類公共善的綱領和宣言。在這個意義上,進入人類文明性生存話語中的共同體的言說,是一種根本不需要更多牽強性比附和蹩腳性詮釋和辯護的近乎自明性的存在,她不需要理由,她一直就存在在那里,一直永恒在場。盡管人類理智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這一事實或現實,而在一些不爭的前提性問題上大費周章、無謂論爭。就存在態勢而言,相較于“政府”、“國家”、“社會”等這樣一些“強顯性存在”,共同體無疑依然是一種“弱隱形存在”。此種存在情態其實并不表明共同體的存在有任何短絀,恰恰相反,這正是其無可替代的先天的內在優勢和特質而已。對此,常識性的定見,在于認定共同體一直處于人類反思批判性論域的“價值理性”與“倫理理性”等人文文化層面,屬應然性理想性期許,似乎共同體一旦真的變成人類生存與生活的現實,那么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

上述種種表明,盡管置身于其中的生存情境如此殘酷,但是共同體卻從未選擇退縮、逃離或者被動地隱身,而是始終聽從自己的內心,理智地選擇頑強地抵抗和無畏的堅守。因為,一部共同體自身的成長史、壯大史,在于表明,其所捍衛的,是人類之為人類,文明之為文明、歷史之為歷史、人性之為人性等的自主確立的主體性邏輯,其所彰顯的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為不同民族、國家所一致追求、遵循、認可并不遺余力地踐行著的人類公共價值。正是這些價值,構成共同體之為共同體得以生成和建構的基本性質素,是共同體之為內生性意義集成體的關鍵之所在。

二、對“真實的共同體”之正義價值的疏離:西方文明本位的“世界主義”理論及其狹隘民族主義立場的內在局限性

世界主義的觀念源遠流長,在西方政治哲學思想傳統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最早的世界主義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基于天下一家、人類一體理念,希望以組織、體制和制度安排的形式,使得人類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擯棄偏見、消除沖突,彼此平等對待,最終實現最大限度的社會正義。在后來的歷史變遷中,世界主義又經歷了不同的形態,其實際的影響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更多地體現為一種道德關切。

(一)世界主義的理智性短絀及其根源

世界主義與全球化相伴而生。全球化是當今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確定性的現實,經濟的全球化導致了政治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以及生存與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現實。全球化客觀上打破了原有的由相對“分散的文明”或“分散的政治共同體”所構成的世界格局,“相反,人類生活在一個‘重疊的命運共同體’中,發生在一個國家的事件將不可避免地會對另一個國家的國內政治產生影響;生活在地球這一端的人們的生活也將會不可避免地受到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重要決策的影響。”“國內事務與國際事務的界限變得非常模糊。……國內事務與外交事務、國內政治問題和國外問題的區別已不再被明確劃分。”⑩

當然,由于人類在設計并義無反顧地選擇全球化方案中所存在著的明顯的理性的有限性,以及不可避免的理智的短絀,世界范圍內的全球化從一開始,就是一把“雙刃劍”:既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困境和難題,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加劇了全球性的不平等,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全球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全球化雖然提高了全球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效率,導致了全球財富總量的急劇增加,但是,全球化的利益與負擔卻沒有平等地在世界各地的人們之間分配和共享。在全球化時代,一個人是否擁有物質財富和其他優勢的機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碰巧出生或生活在哪個國家。”“如此武斷地分配生活的機會,代表了我們時代主要的道德問題。”?可見,重要的問題并非只是全球化實踐和歷史進程本身,關鍵的問題聚焦于所謂“全球化的方式”,尤其是曾經長期以來充當全球化實踐之合理性、合法性和正當性的“全球化的規范”——所謂“全球主義”以及“全球性”等新的全球新的現代性問題。顯然,全球化問題的癥結,直接關涉到現代文明視野中的“世界主義”之思,關聯著“全球正義”的吁求。對此,托馬斯·內格爾給出了以下的審慎判斷:“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正義的世界中,這也許是政治理論所能給出的一個最沒有爭議的斷言了。但是以下問題遠遠沒有那么確定:世界尺度上的正義(如果這個概念真的有意義的話)意味著什么?在國際或全球制度領域,以及在那些影響著世界秩序的國家政策領域,對正義的期望應當使我們向往哪些事情?”?作為對內格爾上述問題的回應,吉莉安·布洛克明確提出了“全球正義和世界主義”的關系問題,“按照人們對世界主義的一般理解,其核心觀念是,每個人,不管其公民身份和其他社會關系如何,都擁有作為道德關切之終極單位的全球地位,因而都由資格獲得同樣的尊重和關心。”?那么,這樣一種理解在當代世界應當意味著什么?“例如,這是否意味著全球財富和機會的不平等是站不住腳的?是否意味著其他國家的人權受到侵犯時,我們由義務去捍衛這些人的人權?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試圖遷居到發達國家來尋找更好的工作,而這種嘗試卻受到限制,這是否公平呢?在當今世界,世界主義者應當支持什么樣的政策呢?”?

值得引起國際社會、全球知識界共同關切的核心問題還在于,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三十多年過去了,世界主義視野下全球正義問題的多面性、復雜性正變得愈來愈尖銳和突出。以全球正義問題為例,相關的學術理論研究,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全球分配公正”這一顯性問題上,而與之相關的其他同等重要的問題,則要么被忽視、要么被擱置了。“不同的理論家提出了不同的全球正義模型,這些模型涉及全球正義的各種要素,例如,資源在全球層面的更加平等的分配,或者,每個人都擁有能夠滿足其基本需要的資源;更多的全球機會平等;人群的普遍促進;以相互平等為基礎的民族自決的實現;國家事務中指導國際干預——尤其是軍事干預——的標準等。”?濤慕思·博格在《世界主義和主權》一文中,對于“基于人權的制度性世界主義”做出了精到的分析和詮釋。“所有的世界主義者都分享三個基本立場。首先是個體主義:大家所關切的一切東西最終的落腳點是人類存在者,或者說人(person),而不是家族、部落、種族、文化或者宗教社群、民族體或者國家。后者或許僅僅是由于對其個體成員或公民的關切而間接帶來的關切單位。第二,是普遍性:大家所關切的最終單位在地位上是同等地附著于每一個活著的人類存在者的,而不是附著于某種亞群體,比如說男人、印第安人、白人或者穆斯林。第三,是普適性:也就是說這種特殊的資格擁有全球性的強制力。人是每一個人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同胞、教友或者其他這樣的人關切的最終單位。”?

世界主義的理論主張和實踐,在思考范式上同樣和根深蒂固的民族主義的思想觀念之間存在一定的緊張和沖突。有民族、民族國家,就有民族主義。在凸顯民族主義的當代性意義方面,戴維·米勒的“民族身份”觀念,以及耶爾·塔米爾等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觀點,由一定的獨到之處。戴維·米勒認為,“……民族認同是一種理解自我在世界上所處位置的正當方式。”“……對民族同胞負有的責任不同于對其他民族成員的責任,前者所包含的內容更多,而且‘一種對于倫理的合理解釋應當考慮到國家邊界的重要性。’”?戴維·米勒指出,一個得到確當性理解和表達的“民族身份”觀念,至少必須包含三個核心理念:第一,認為自己歸屬于某個特定的民族群體,這不是人們的身份認同的一個不恰當的成分;也就是說,“認同于一個民族,感到自己是無法與之脫離的一部分,這是人們理解自己在世界上位置的一種合理的方式。”?第二,民族是道德共同體。我們對同胞的義務不同于且在內容上要多于我們對其他人的義務。?這既不意味我們對作為整體的人類不負有義務,也不意味著我們對世界其他共同體的成員的義務不如我們對同胞的義務緊迫。……第三個理念是,“那些在特定疆域內組成民族共同體的人們有很好的理由來享有政治自決權;他們應當設立這樣一種制度性結構,這種制度結構使得他們能夠集體地對那些主要涉及其共同體的事務做出決定”。?盡管這并不意味著,每個民族國家都必須建立自己的主權國家。對于“人們把自己視為某個民族共同體的成員”這一命題,米勒解釋了其所包含著的五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民族共同體是由信念構成的: 民族共同體的成員相信他們共享某種相關的特征?。第二,他們相信他們的民族身份體現了一種特定的歷史連續性。他們相信他們的共同體橫亙古今、世代相傳,他們擁有一段共同的歷史,并且有希望創造共同的未來。第三,民族是積極的共同體。民族同胞們一起做事情,比如,制定并實施某些決策。第四,民族共同體的成員們相信他們的民族于某片特定的領土具有地緣上的聯系。第五,共享某種民族身份的人們應當共享一系列的特征:共同的公共文化。?米勒指出,“一種公共文化是由人們共享的某些見解——關于應當如何過集體生活的共同見解——所組成的,這些共同的見解包括關于正當的政治原則的信念,但也包括更為寬泛的社會規范……”等。?

塔米爾的觀點則融合了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洞見,但同時又能夠克服各自的弱點:“……自由主義者不必拒斥文化共同體的重要意義,而民族主義者也不必拒斥自由的重要意義。”“……我們既可能對我們所賦予的文化共同體之成員身份的重要意義做出解釋,同時又不失掉其他的價值(比如自主性或對人權的尊重)視角。”?塔米爾的上述識見,基于她對個體與共同體關系的理解。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個體是“特定人類共同體的成員,他們不能在這些共同體之外發展出一種語言或者設定自己的目標。在這些共同體之外,他們生活變得沒有意義,他們的反思失去了依托,他們沒有一套規范與價值可以據此做出選擇,并變成自由主義者所設想的那種自由的、自主的人。”?塔米爾進而指出,文化上的成員身份是個人自主性的一個關鍵因素,而個人身份的自主性乃是自由主義者所看重的。“雖然文化上的成員身份構成了選擇的環境,但它們本身卻是不能選擇的。我們能夠反思我們的公共歸屬并做出選擇。”?特定歷史時代,社會、國家之所以應當尊重個體保有自己民族身份的愿望,其最重要、最核心的理由在于,民族的成員身份可以成為人們的個人身份認同的重要部分。這種保有民族身份的愿望也許體現著福利的一個重要方面。道理在于,每個人對文化都享有某種權利。“我們有很多理由把文化賦予個體,而不是群體。首先,被保護的利益是一種個人利益。第二,如果群體優先獲得了權利,這種權利就可能被用來威脅個體。……第三,因為對群體的界定常常會碰到困難,所以這種權利應當是個體的權利。”?

(二)啟蒙現代性與民族國家的利益偏執所導致的對共同體正義價值的疏離

共同體與人類生存、發展與進步實踐的文明水平密切相關。人類文明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對共同體化的生存實踐的自主性變革,都是對共同體所內蘊著的理想和價值觀內容之一定程度、一定意義的豐富、深化、拓展和完善。

如前已述,人類歷史上所謂“文明化”的進程,恰恰是以“共同體”和“社會”的分離為顯著標志的。自近代以來,人類制度文明的主導性范式、支配性主題,轉變為“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博弈,這是西方社會現代性政治成為世界觀新敘事形態的過程。

顯然,經過三四百年以理性主義信念、精神和價值追求為核心的啟蒙運動的理論和實踐的系統規訓和全面教化,以理性、自由、自主為內在品質的“現代人”逐漸發現,國家主導、國家本位的存在樣態并不是他們所希望的理想化的目標。相反,國家成為現代個體自我同一性實踐——自我實現、自我確證、自我持存的最大的障礙。但是,面對這一強大的存在,個體的任何試圖改變、逃離的企圖都開始變得困難重重,啟蒙現代性成為現代社會、現代個體無法逾越的新的牢籠。馬丁·阿爾布勞指出:“現代性已經牢牢地控制了知識分子們的想像力,甚至在它已經失去了對世界的控制之后仍然如此。”“我們的困難緣起于對現時代的說明一直力圖按照哲學意義上的‘現代性’來為其尋找某種基礎。因而,隨著現代時代的消逝,人們便以為基礎崩潰了,并因而以為隨著這些基礎的崩潰,也就喪失了使我們的時代有意義的任何可能性。在這一點上,現代性的辯護者們和后現代的辯護者們并無二致,也就是說,他們都認為:如果不建立一些原則,世界就沒有意義可言。他們之間的分歧只在于‘對這些原則是否存在’的回答上。”?顯然,現代性因為不滿意于傳統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和原則,從一開始就是以瓦解、顛覆和重建新的價值基礎為己任的。但是,現代性的理論和實踐家們很快發現,這一沖動多少有些自不量力,因為那些深深扎根于特定歷史傳統和文化價值信仰之最深處的共同體的主張,并沒有因現代性洪流的猛烈沖擊而徹底消失。相反,現代性理論和現代化實踐每推進一步,現代性的成就越是巨大,人們置身于其中的現代性社會并沒有使其產生應由的歸屬感、認同感,格格不入、異鄉人、疏離、失魂落魄、非我、虛無等,籠罩著表面上志得意滿的“現代人”,現代人因而是一種“無根性”存在。

由此不難理解,共同體的理論和有限實踐之所以一再喚起人們探究的熱情和激情,其中最為深刻的動機和理由在于,歷史上和現實中,任何一種特定的共同體的成功探索及其積極的成果,都會具體體現在其對于正義問題的倫理關切,都不同程度地關涉著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正義性理想和追求,表現出應由的道德生活智慧的有益啟示。盡管現實的情形是,迄今為止,知識論意義上人類對于什么是正義、如何實現正義,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非正義等并未形成一致的理論方案和集體行動邏輯。前已述及,戴維·米勒客觀、審慎地指出了在這個問題上達成普遍性共識的難度。他指出,“……我們對全球正義只能持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現實主義不等于悲觀主義:我并不贊成這樣一些人的觀點,他們認為,國家將不可避免地只會追求其公民的利益,因而走向我們理解的那種全球正義的任何進步都是不可能的。正義的鴻溝能夠被縮小,但不太可能被完全填平,除非我們能夠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所有的國家都能夠使人民過上體面的生活,因而只有自然災害這類事件才會要求其他國家的人民承擔補救的責任——這些都能夠通過前面描述的那種相互幫助的契約而很好地得到解決。在那樣一個世界中,履行補救責任的成本將會降低到如此的程度,以致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合理地拒絕承當相關的份額。但是,那樣一個世界不屬于我們。那樣一幅圖景會因這樣一種簡單的計算而變得前途暗淡:富裕國家的人民究竟要貢獻出多少資源才能使貧窮國家的人民過上高于最低生活水準的生活——這種計算方法設想的是,把一群人的資源直接轉移給另一群人。但是,我們知道,消除貧困事實上要求急劇地變革那些持續貧困的國家的制度、風俗與文化。”?

三、新文明價值觀對于作為新世界觀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奠基性、根本性、決定性意義

文明的突出特質在于,其自始至終秉持的是“平等”、“進步”、“向善”、“共享”等邏輯。特定歷史進程中的所謂“文明”,不僅僅體現為人類創造性、智力性勞作的杰出成果,更蘊涵著不斷進化著的人類主體對于自身與對象世界、與自我、與同類、與過往、當下以及未來等復雜維度關系的理性審視、實踐創構、價值自覺和前瞻性的理想預期。一種新的文明理念、文明范式的誕生,無疑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典范性意義的文明性(型)實踐的形成、文明價值觀的確立與踐履,對于人類生存、發展、制度、思想文化以及生活信念的變革具有深刻、徹底的革命性、引領性和建構性意義。

因此,與歷史和實踐進程相伴隨著的文明形態——從前現代的“農業文明”、現代性的“工業文明”到后現代的“生態文明”的自主演進,旨在從根本上改善人類生存境遇,實質性地提升人類生存境界。各不相同的人類文明的一個個新敘事,吁求和實現的,是一種具有歷史總體性意義的生存合理性秩序、實踐主體性邏輯、公共性價值愿景的系統籌劃,以及界碑、路徑尋求過程中新意義的澄明。

針對啟蒙現代性哲學的諸多深重弊端,有學者深刻地指出:這一貌似合理的理性規劃,在近代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具體體現為市場經濟邏輯、資本邏輯與技術-工具理性與政治權力的合謀,導致了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我的多重疏離,其結果,依托社會現代化實踐,人類創造、占有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其負面的后果也是明顯的:“……將20世紀的社會推向了極限:在經濟領域,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導致了不受限制的物質主義的資本主義和生態毀滅的消費主義;……在社會領域,法西斯專政導致了種族歧視,大屠殺和暴力。”?索羅金更是強調指出:“現在的危機不是正常的危機而是超常的危機。它不純粹是一種經濟的或政治的失調,而是主導了過去四個世紀的西方文化和社會的基本形式的崩潰。”?特定歷史時代所形成和確立的以先進性、科學性所出現的文明價值觀,對于特定時代的歷史、制度、思想文化觀念,以及整個時代精神等,具有根本性、奠基性、革命性意義。具體來說,文明不是抽象的,文明理念、文明形態、文明實踐以及文明價值觀的變革,植根于人類總體性意義的歷史活動之中。與此相關,文明價值觀的確立、一種文明新形態的形成和出場,是人類有關自己生存、發展的歷史實踐之理念、模式、邏輯等全面反思和系統性自覺變革的產物,內生于人類曲折、復雜、具體的歷史進步過程。一種文明價值觀一旦生成和確立,一方面,就會以新的生存理念和理想的愿景為感召,樹立起一面人類在艱難中勇敢、堅毅前行的旗幟;另一方面,這種文明價值觀同時會作為一種統攝性力量和統帥性因素,必然會滲透、體現在特定歷史時代人類的歷史、制度與思想文化實踐中,引起人類歷史觀、生存觀、發展觀以及制度觀念的潛移默化的變革。

在人類漫長的、錯綜復雜、艱難曲折的立法發展進程中,作為對自己存在論根基、生存合理性以及實踐邏輯和未來努力目標的價值自覺,其主導性的理念選擇,先后分別或者同時呈現為“自然-神話的”、“宗教的”、“科學的”、“人學的”等不同的形態。實際上,就人類學意義而言,上述幾種不同的形態其實都是人類發展的不同時期和歷史階段,所達到的文明演化的不同階段的具體表現,都是人創的、人屬的廣義文明實踐的其中應有之義,只是其自覺化、自主化程度有所差別而已。面對資本邏輯、市場經濟以及日益“市場化社會”所造成的全球范圍內的不平等化生存與生活現實,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和實踐,勇于直面由資本邏輯、財富最大化吁求的自由市場經濟,以及狹隘的技術理性引領下的“發展主義”的文明與進步觀念的弊端,旨在從根本上克服其諸多深重問題和病癥,面向全球公共治理的最新實踐與以生存看待發展的邏輯,表現出卓越的文明價值觀智慧及其世界性、典范性、引領性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國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國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中國堅持對話協商,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推動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中國政府、中國社會、中國知識界向當下以及未來世界所提出的重新認識、對待整個人類世界的新的世界觀智慧和文明形態新敘事的典范性新文本。其確定性的理論內涵具體體現為:文明主體共存——以文明看待生存;文明實踐共創——以文明看待發展;文明價值共享——以文明對待價值。這一世界觀和文明敘事文本從人類與自然、社會與民族國家以及人類自身等多個維度,得以全面、充分地系統整體籌劃和呈現。

(一)生態文明目標統攝下的生態理性、生態正義與生態價值觀自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思想

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所作主旨講話中指出:“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萬物各得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地球是人類共同生活和守護的家園,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

生態文明的實質,是后形而上學視域內,人自身生存理念、生存范式等的深刻變革,是人類在認知、觀照、處理、對待自己與自然—生態問題上生態倫理意識的覺醒,是存在一體化、有機整體性視野中生態理性觀的確立,普遍意義上的生態正義行動的開始以及生態價值觀的踐履。人類出于自身生存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在發展理念、模式問題上是“非永續性”、“非生態性”——主宰、征服、占有以及享樂。對待地球與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其后果是災難性的。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自然生態的平衡、水源的涵養、環境的凈化、水土的保持以及循環養分的調節等,都有賴于此。失去了生物多樣性,意味著人類從源頭上阻斷了優質生態產品的供應鏈,減弱了抵抗并減少自然災害的能力,破壞了地球生生不息的生機。生態環境問題無國界,中國政府堅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強調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實施,必須著眼法律、制度和各項規劃等的多方面部署推動,同時倡導開展全球行動、全球應對、全球合作,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平等協商,遵守國際規則,凝聚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合力,努力實現共贏、多贏,實現共建美麗地球家園的目標。?

(二)文明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依循和底蘊:“文明型共同體”的真義

長期以來,自詡為“人類性文明”的創造性主體的人類本身,其實對于究竟何為“文明”并沒有形成一致的共識。歷史上和現實中,人類以文明的名義,做出了許多令文明人類羞愧、懺悔的惡行。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實踐的被普遍認同和在全球范圍內的有序推進,關于中國為什么要、以及何以能夠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這一新主張的好奇和種種疑慮,被不斷提了出來。

漢娜·阿倫特深刻地洞悉到了技術理性、資本邏輯所導致的“人性的”“太人性的”這個世界的弊端——當代世界人類共同生活的變異問題:“隨著世界異化的不斷加深,現代導向了這樣一種境況,這就是人不論往何處去,遇到的都只是他自己。所有地球和宇宙過程都把自己揭示為人造過程,或者潛在的人造過程。這些過程在一如既往地吞沒了給定事物穩固的客觀性之后,最終讓整體的那個無所不包的過程變成了無意義的。而它原本被人們構想出來,是為了賦予所有過程以意義的,為了去行定的,因此也可以說,是用作讓所有單個過程都能涌入永恒時空,從而去除它們相互之間的對立和排斥。這個發生在我們的自然概念當中的事情,也同樣發生在我們的歷史概念當中。”“在世界極端異化的條件下,無論是歷史、還是自然,都不再是可理解的了。這種世界的雙重失落,即在最廣義上的自然失落世界失落和人造世界的失落(后者亦包括全部歷史),在其后留下了一個無共同世界的人的社會。本來,這個共同世界使人們之間既聯系又分別,但現在,人們只能要么生活在絕望的孤獨分隔狀態下,要么被擠壓成一團。一個大眾社會無非就是這樣一種在人們當中自動確立起來的組織生活形態,在其中,人們雖彼此聯系,但已喪失了曾經對所有人來說是共同的世界。”?

“一個無共同世界的人的社會”,這就是現代人類不得不面對的生存境況,這就是人類非文明化、“偽文明化生存”的悖謬性邏輯。恢復文明性生存的本義,重建人和世界的文明關系與文明秩序,是現代思想理論、現代社會的根本性任務。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提供了一種中國主導的新全球化時代,人類理智、審慎地考察、對待自己所處世界的新的理念、邏輯和價值評判尺度。所以如此,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所立足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所不斷強調的“大歷史觀”、“大文明觀”所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一種新的文明的立場、文明的邏輯、文明的方略和文明的新尺度,將人類對于文明的理解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和理論高度,是人類文明理論的最新形態。“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中國思想貢獻: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體現的全球公共治理的文明與“美美與共”之優存邏輯的中國智慧

文明新形態、公共價值引導的文明實踐,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邏輯起點”。對于生活在一個全球化不斷加深、加劇的時代的個體來說,一種超越民族國家和地域性生存與生活空間,且具有某種普遍性和超越性意義的共同體的存在,基本上是一個沒有多少知識性儲備的抽象性表達。何以是“共同體”,為什么一定要尋求一種具有確定性意義的共同體,以及選擇、認定一種形式的共同體作為行動的指針,對于現代人究竟意味著什么?此種共同體能夠向我們承諾什么更為有效的方案,以變革這個并不公正、并不太平、并不美好的世界等問題。所有這些,都需要持有共同體信念的群體對此做出耐心細致的論證。盡管在每個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體驗中,其無時無刻都能夠在某些場合、某種意義上感受到某一種形態、形式的局部性的共同體真實、真切存在的力量,感受到內心的某種沉寂多時的激情的呼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真誠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一種理論及其指導下實踐的深刻魅力、優勢和深遠影響力,就其基本因素而言,既取決于其知識論立場、存在論邏輯,在更為根本的意義上,在于其是否占據了人類歷史道義和社會公義的制高點,即其對于宇宙大化之道與人倫生命價值之理的深刻洞悉、內在自覺和圓融性表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眾多國際國內場合闡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和外延,為持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化實踐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 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一方面,“全人類共同價值”提供了一種基于嚴肅的實踐—價值理性意義的反思、批判新視野,其理論和現實意義在于,基于對全人類共同利益和福祉的維護和捍衛,以為人類文明之永續進步和美好未來的創造提供動力和最高價值為準則,旨在在最廣泛共識的意義對凝聚國際社會一切進步力量。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主體性認同、集體性行動和制度性實踐,則能夠提供“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內在認同感、信任感和凝聚力。它的提出,有效地凝聚了人類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最大公約數,超越了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差異,順應歷史潮流,契合時代需要?。另一方面,當今世界仍然動蕩不安,全球治理面臨地緣政治和大國關系緊張、世界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急劇增加、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顛覆性影響、逆全球化強勁反撲等困境?,尤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許多西方國家抱殘守缺,蜷縮在意識形態偏見的繭房,煽動意識形態偏見、文明沖突,推行單邊主義、霸凌主義、零和博弈,對國際關系造成破壞性影響,全球治理面臨嚴峻挑戰。他們妄圖以其自我設定的規則冒充國際規則,以其自我利益為中心的秩序冒充國際秩序,將其利益凌駕于國際社會的利益之上,嚴重損害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全球治理提供了新契機。“中國日益從全球治理的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并提供公共產品,積極推進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綜上,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所引領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視野內,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根本性追求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植根于、奠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之深厚土壤,生成于中國共產黨“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太平”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立足“長時段”視域內“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新起點,不難發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主張、所秉持的是一種立足人類整體,倡導“生命價值至上”、“生存權利優先”以及“生態與生活兼顧”的前瞻性的、有機的、新的人類文明本體觀、文明實踐觀、文明發展觀以及文明價值觀。這樣一種文明新理念和新形態,由于秉持的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之“世界歷史”信念、類本位意義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公共世界、公有現實的美好理想,因此,不僅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天下觀”和啟蒙現代性世界體系所堅持的“西方中心論”的雙重超越,而且也從立場、境界以及目標等的全面變革意義上,實現了對迄今為止人類以往各種形態的共同體的辯證的、歷史的超越。這一文明本位的新型實踐-價值共同體,立足人類社會演進之當今階段最高層次、最廣范圍的新質的共同體建構,力圖尋求人類生存、發展的最大價值公約數,實現后全球化時代人類之整體性與命運的相互依賴與休戚與共。以共享思想為基礎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注釋: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第2 版。

②Immanuel Kant,Critique of Judgement.translated and introduction by Werner S.Pluhar,Foreword by Mary J.Gregor Indianapolis:Hackett,1987,111~112.

③G·W·F·Hegel,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chte’s and Schelling’s System of Philosophy,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77.114.

④⑤⑥孫周興編著:《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三聯書店1996 年版,第903、899、902 頁。

⑦海德格爾:《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丁耘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年版,第13 頁。

⑧參見劉小楓編:《西方古代天下觀》,楊志誠等譯,華夏出版社2018 年版,第118~119 頁。

⑨王治河、樊美筠等:《第二次啟蒙與當代西方思想界的過程轉向》,《山東社會科學》2021 年第12 期。

⑩?戴維·赫爾德:《世界主義:觀念、現實與不足》,參見戴維·赫爾德、安東尼·麥克格魯編《治理全球話:權力、權威與全球治理》,曹榮湘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455、457 頁。

?Thomas Nagel,“The Problem of Global Justice”,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33,2005,113~47.

?Thomas Pogge,Cosmopolitanism and Sovereignty,Ethics,103,1992,89;Brian Barry,Statism and Nationalism:A Cosmopolitanism Critique,Nomos,41,1999,36;Charles Jones,Global Justice:Defending Cosmopolitan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吉莉安·布洛克:《全球正義—世界主義的視角》,王珀等譯,重慶出版社2014 年版,第3、246、246、238、238、239 頁。

?Simon Caney,Justice Beyond Border:A Global Political The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徐向東編:《全球正義》,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第314 頁。

?????David Miller,On Nationali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1、11、11、11、22.

?Yael Tamir,Liberal Nationalis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4.

?馬丁·阿爾布勞:《全球時代——超越現代性之外的國家和社會》,高湘澤等譯,商務印書館2004 年版,第14~15 頁。

?戴維·米勒:《民族責任與全球正義》,楊通進等譯,重慶出版社2014 年版,第270~271 頁。

?Patrick Slattery,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New York:Garland,1995,p.157.

?Pitirim Sorokin,The Crisis of Our age.Cited in Donald N.Wood,The Unraveling of the West:The Rise of Postmodernism and the Decline of Democracy.Westport,Connecticut:Praeger Publishers,2003,p.1.

?黃潤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方案》,《光明日報》2022 年5 月22 日,第5 版。

?漢娜·阿倫特:《過去與未來之間》,王寅麗、張立立譯,譯林出版社2011 年版,第90 頁。

?陳來:《中華文明蘊含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人民日報》2017 年4 月26 日,第7 版。

?何亞非:《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人民論壇》2021 年第29 期。

?阮宗澤:《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 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1 年第9 期。

猜你喜歡
文明人類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0
讓文明之花持續綻放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12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說文明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對不文明說“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91视频99| 久久福利片| 国产麻豆另类AV|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毛片网站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999精品在线视频|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欧美精品导航|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一级毛片高清|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九色视频一区| 性色一区|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国产美女免费|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四虎AV麻豆| 青草精品视频|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亚洲动漫h| 亚洲男人在线| 一级在线毛片|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高清|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久久伊人操|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丁香综合在线|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人人艹人人爽|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99在线小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色色中文字幕| 久草性视频| 欧美色图第一页| 日本免费a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国产系列在线| 欧美久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