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艷
多年以來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均開設了名著閱讀教學課程,同時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也向學生推薦了名著片段,供學生閱讀。但名著閱讀的教學效果卻一直差強人意,諸如學生名著閱讀興趣低、效率低,學生對名著閱讀內容掌握淺以及學生名著閱讀面窄等教學問題困擾著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因此,課程改革背景下,名著閱讀教學優化是初中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導入環節是名著閱讀教學的初始環節,有效的導入能夠促使學生快速進入閱讀狀態。在名著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需重視導入環節的巧妙設計,可采用故事導入法,先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而后將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閱讀動力。
例如,在《朝花夕拾》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初始階段利用故事導入法:“曾經有一位作家,將自己的經歷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在散文中作家表示自己在童年時期不僅抓蟲捕鳥,還特別不愿意入私塾聽教書先生講課,同學們想知道這位作家是誰嗎?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作家,看看他童年時期具體都做了什么事情。”在教師的講述下,學生非常想了解這位作家更多的故事。高效的導入環節設計能夠促進班級學生主動走向名著作品,所以在名著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導入環節的巧妙設計。
名著閱讀活動本身趨于嚴肅、枯燥,在開展名著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創設課堂小活動提升名著閱讀的趣味性。
例如,在《西游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角色扮演的課堂活動。在學生開展名著閱讀之前下達小組合作任務,指導組內學生結合名著內容選擇角色,并在名著閱讀后就名著片段排練,還原名著內容。在此種閱讀活動形式下,名著閱讀是基礎,為先,角色扮演是深化,為后,學生若想保證角色扮演的效果,就需要對名著內容有一個全面、細致的掌握。同時,角色扮演活動為學生課堂表現創設了契機,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繼而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想去閱讀,而非教師要求學生必須閱讀。
現實生活中經典的名著作品大多會被拍攝成影視作品,且優秀的影視作品能夠為讀者傳遞更直觀的信息,所以,教師可將影視作品作為教學資源引入名著閱讀課堂教學之中,用以深化學生對名著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整本名著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水滸傳》的教學中,教師可依照教材給出的名著片段,利用互聯網渠道檢索并錄制與其相符的經典影視片段為學生播放,學生觀看后,教師與學生交流《水滸傳》中的人物、事件,從而在打破教材局限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對《水滸傳》的閱讀興趣,為學生在課下自主閱讀《水滸傳》整本書奠定興趣基礎。
在名著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需傳授學生精讀與跳讀兩種閱讀方法,前者可幫助學生細膩地感知名著內容,而后者則能夠促進學生閱讀效率的提升。在名著閱讀實踐中建議兩種閱讀方法交叉使用。
例如,在《西游記》的教學中,“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內容應精讀,此部分內容所呈現出的人物形象鮮明,精讀可幫助學生深入感知孫悟空借芭蕉扇的艱難。而關于環境描寫、人物外貌描寫方面的內容,教師則可引導學生跳讀。精讀與跳讀兩種閱讀方法的有機結合,能使學生在細膩感知名著內容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閱讀效率。
整體閱讀模式主要分為三段式,需要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中先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名著的內容,而后再從整體出發以分解閱讀的形式分析各部分內容,即每一章節,最后從各個章節回歸到名著的整體內容。
首先,教師需指導學生對名著作品進行淺讀,即大致瀏覽整個名著文本,如瀏覽名著的目錄,使學生對名著各章節內容有一個大致的掌握。其次,教師需指導學生對名著作品進行研讀,就具體內容利用精讀與跳讀的方式進行閱讀。最后,教師需指導學生回歸名著的整體,將各部分內容作為基礎進一步感知名著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采取整體閱讀模式開展名著閱讀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的閱讀感知,同時通過長時間的教學引導,學生也能夠養成整體閱讀習慣,從而為學生閱讀課外其他名著作品奠定能力基礎。
比較閱讀是一項較為常用的閱讀方法,在名著閱讀教學中進行比較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發現名著間的異同,加深學生對名著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西游記》和《水滸傳》的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閱讀后指導學生從描寫主題、故事結局兩個層面對比兩部名著作品,通過對比可使學生明確兩部名著作品均描寫“反抗”,但《西游記》的結局是理想的,而《水滸傳》則不然,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開展名著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名著鑒賞能力。
良好的名著閱讀條件有利于改善學生閱讀面狹窄的問題,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關注閱讀環境、閱讀時間、閱讀材料三個層面,從而改善學生的閱讀狀況。
首先,學校應關注校內圖書館建設,通過購置經典名著書籍,改善校內圖書館閱讀環境,為學生更好地開展名著閱讀創設基礎環境。其次,教師應關注名著閱讀課堂環境的維持,在學生開展名著閱讀活動中,教師需要求學生保持安靜,指導學生以默讀的形式閱讀名著。最后,教師應利用家校工作群或家長會,強調家長的以身示范作用,提倡家長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宜的家庭閱讀環境。此外,教師還應將關注點放在班級閱讀環境建設方面,在班級設立“讀書角”并結合初中生的閱讀能力每周為學生放置5~10本名著書籍,各班級名著書籍交叉更換,每月更換一次名著書目。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點教學內容擠壓了名著閱讀教學的時間,所以教師需為學生爭取更多的名著閱讀時間。首先,教師可以爭取校方同意,在設置新學期課程表的過程中,每周爭取一節課外名著閱讀課時,在增加學生名著閱讀時間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名著閱讀面。其次,教師可以將名著閱讀作為課后作業的一種形式,以“本節課程教學內容鞏固+名著閱讀一章”為作業布置思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名著閱讀習慣。此外,教師可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進行家庭閱讀活動,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而且也在無形之中幫助學生接觸了更多的名著作品,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增進了親子關系。
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學的主體是初中生,教師在甄選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應側重于選擇具備初中生閱讀價值的名著作品。一方面,教師應考量學生的發展特點,在把握學生名著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去選擇適宜的閱讀材料。另一方面,教師應考量學生的名著閱讀面,教材給出的名著有限,教師需突破教材大綱的局限性,以科普、政治、史學、時事類名著為主,傳記類名著為輔,向學生推薦名著書目。一般情況下,初中學段的學生較喜愛傳記類的名著書籍,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傳記類名著作品幫助學生養成閱讀名著的習慣,待習慣養成后再向學生推薦其他類名著書籍,從而實現學生閱讀面的拓展。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針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教師應在教學策略方面持續推陳出新,從而以名著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名著閱讀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