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玲
美術課是初中階段開展素質教育、踐行全面育人、深化立德樹人的重要橋梁,是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彰顯學生審美取向、培育創新素養的主要途徑。就農村初中階段而言,美術課是培養學生審美價值、陶冶學生情操、引領學生創新、強化校園建設和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然而,不論是農村初中美術課程教學還是效果呈現,美術課教學現狀同主干課程相差甚遠,美術課面臨的教學困境嚴重影響美術有效教學的呈現。基于此,立足農村初中學科教學的特點,以有效課堂教學為出發點,審視農村初中美術課程教學困境,并圍繞《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理念、學科核心素養,推動具有農村鄉土氣息的、課程特色鮮明的初中美術課堂,成為開展推動農村初中美術有效教學的關鍵。
1.應試教育視域下美術課始終是雞肋。農村初中受升學指標和教學質量的影響,在學科教學層面的應試教育傾向依然存在,美術課儼然成為應試教育視域下的學科雞肋。
一是學校層面。農村初中對美術課教學督查力度明顯弱于語數外等學科,學校對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也不夠,使美術課程教學運行、課程督查和教學評估相對松懈。更有甚者,不少農村初中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牽引下,將非中考科目的美術課取締,美術課成為留置在課程表上的教學形式。
二是教師教學層面。農村初中美術課普遍存在教學進度混亂、課堂教學形式化的現象。一方面教師在美術課教學中要么照本宣科地依著教參講理論,要么依靠多媒體開展鑒賞教學,美術課的有效性無從談及。另一方面,受應試教育影響美術課被“占課”成為一種常態,嚴重影響了美術課的有效教學。
三是學生層面。農村初中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重文化課程輕藝術課的現象普遍存在。加之,受教育資源配置的制約,學生對美術課興趣不高,對課程重視程度不夠,不少學生習慣性地在美術課堂學習其他科目,導致課堂教學有形無實。
四是農村家長普遍對藝術課程存在偏見。不少家長不僅不支持學生美術課程學習,反而在學生教育層面灌輸“無用論”。
就農村初中而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美術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課程成了一種形式,嚴重影響了學科教學與有效課堂的構建。
2.均衡發展機制下美術師資依然稀缺。隨著國家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農村學校煥然一新,初中階段師資配置進一步強化。然而,以初中美術師資為主的藝術師資稀缺的窘迫現狀并未徹底解決。
首先,農村初中美術教師短缺的現狀依然存在。一方面多數學校美術教師課時量超標問題普遍存在,個別初中學校甚至一位教師要承擔全校的美術教學;另一方面,跨學科美術教師普遍存在,但實際教學師資依然難以滿足教學運行。
其次,農村初中美術教師的流失普遍嚴重。鄉村教師流失是農村教育最大的頑疾。其中,以美術教師為主的藝術師資流失最為嚴重。此外,農村初中美術教師繼續教育難以匹配師資培養的力度與教育教學需求。美術教師各類繼續教育項目相對較少,教師繼續教育短缺又不同程度地加深了農村初中美術教師稀缺的窘境。
當然,隨著義務教育階段均衡發展的推進,農村初中美術師資相對得以緩解,然而,短期內困擾美術課程教學的師資稀缺問題依然是制約美術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
3.素質教育框架下美術課評價體系缺失。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是引導、激勵學科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杠桿,也是課堂教學衡量的主要依據。在素質教育框架下,課程標準與學科核心素養顯然成為課程評價體系的核心指標,而基于過程性核心指標的對應檢測性評價則成為課程評價體系的數據化參照。然而,初中階段美術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少相應的評價體系。
一是美術課不同于文化課程,課程評價并無相應的成績指標,導致師生普遍重視程度不夠,有效課堂教學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
二是不論高效課堂模式還是傳統教學,美術課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與課堂落實并不像其他學科明顯,加之,農村地區相應配套美術資源缺乏,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教學成為形式。
三是不少地區雖然已將初中階段美術課程納入中考評價考核方案,但目前多以學校自主評價為主,這種評價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推進的引導性明顯不足。
從課程評價體系審視農村初中美術課程教學困境,課程評價的完善應當成為有效課堂構建不可或缺的一環。當然,針對農村初中客觀性教學困境,教師需要揚長避短,不斷挖掘農村美術教學特色優勢,推動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1.美術課堂要厚植鄉土特色,激發學生的藝術情趣。農村初中美術教育客觀存在的短板短時間難以有效改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困境,創造性地推動課堂有效教學的開展,確保美術課堂教學發揮其藝術教育的本能與德育的課程延伸。換言之,教師要挖掘地域鄉土美術特色,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接地氣的美術元素,將教學資源緊缺的短板盡可能地轉化為教學優勢。
首先,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導向,聚集農村傳統美術,培養學生美術興趣,調動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其次,教師在美術課堂中要善于打破常規,以農村自然風光為契機,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藝術情趣。此外,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繪畫和剪紙等形式,以鄉村振興為主題,厚植美術課堂鄉土特色,使學生樂于走進課堂、善于聆聽課堂和勤于用藝術的眼光審視鄉村。
2.美術課堂要踐行核心素養,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階段美術課程要著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在課程教學實踐中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雖然農村初中美術教學受師資短缺困擾,但是美術課堂教學要不斷突出課程標準的理念,全程踐行核心素養,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一是要通過美術鑒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切實回歸美術課程教學的本能。二是要通過課程教學、學生美術實踐,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三是要將學生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的培養貫穿至美術課程教學始終,使美術課程能夠啟迪學生情感與智慧。此外,美術教學要融入文化建設,注重課程教學拓展。不斷通過書畫展、美術競賽、藝術周等校園文化建設平臺拓寬美術課程實踐路徑,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當然,美術課程不單是課程標準中藝術教育的課堂呈現,而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陣地,也不單是豐富校園文化的教育承載,而是基礎教育相對薄弱的農村地區厚實學生文化理解,拓展學生創新思維,引領學生發現鄉村美、品鑒鄉村味的自我文化認知與教育啟迪。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激發學生情趣為導向,借助鄉土特色推動課堂學生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將教學短板盡可能地轉化為教學優勢,同時,依托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推動美術課外活動的發展,盡可能地為學生美術實踐打造平臺。當然,美術教育是完整的教育生態體系,學校既要依托相關政策,完善相關配置與機制,又要轉變觀念,挖掘農村優勢,全方位推動美術有效課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