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越高,農業發展越不受重視,果真如此嗎?請看江蘇省蘇州市政府給出的思路和經驗。
長期以來,江蘇省蘇州市嚴格落實黨政同責的糧食安全責任制,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點,推動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蔬菜基地、高標準池塘、美麗生態牧場“三高一美”建設全覆蓋,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和保供水平。在多種糧、種好糧的基礎上,蘇州市統籌域內域外糧食倉儲布局,積極與鹽城、宿遷等糧食主產區合作,在域外建設40萬噸糧食倉容設施,并開展糧食精深加工,搭建蘇州銷售市場,為主產區“好米好面”尋找“好出路”。
蘇州境內有2.4萬多條河道,絕大部分在鄉村,它們與農田、森林、草地、濕地一起,構成了蘇州獨具特色的生態系統。蘇州市政府一直堅持以農業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建設,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早在2014年,蘇州就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生態補償條例。截至2021年年底,累計投入生態補償資金110.8億元,催生出1060條(個)生態美麗河湖、69個市級“特色精品鄉村”、57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等,串聯起蘇州全域一條條旅游熱門線路。
農業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蘇州擁有兩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桑基魚塘、塘浦圩田等眾多傳統農耕系統。得益于農業文化的系統傳承,蘇州市啟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圍繞農業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科技價值實施“五大行動”,助推蘇州成為江南文化的核心敘述者、傳播者和引領者。
農業的富民功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一環。2021年,蘇州市農業土地畝均產出率達1.45萬元,農業經營性收入約占蘇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隨著農業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蘇州市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增長空間正迅速拓展。陽澄湖大閘蟹被稱為“蟹中之冠”,近年來,該產業“鏈動”旅游、度假、餐飲、物流等相關產業同步發展,實現年綜合收入超350億元,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

蘇州市已培育農產品地理標志17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33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69.4%,每個特色產業背后都形成了一條富民增收產業鏈,成為促進共同富裕的強勁“引擎”。
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相對應的是,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持續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業產業的空間在變小。“80后”不想種地、“90后”不懂種地、“00后”不問種地正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現象。誰來種地?蘇州市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決辦法。蘇州市政府以建設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目標,在培養和集聚新農人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建立起了與當地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從2010年起,蘇州市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農業農村專業人才定向委培工程”,分層次、分專業招錄了1564名定向委培生。蘇州市政府與南京農業大學、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合作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成人學歷教育,通過7家農民教育培訓中心和31家實訓基地,每年培訓高素質農民1萬人次以上,累計向3077名符合社保補貼政策的高素質農民發放補貼4488.4萬元。
鄉土人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蘇州市專門出臺“姑蘇鄉土人才培養集聚行動計劃”,納入計劃的人員每人可獲得最高30萬元的項目培養資助。2021年,50名新納入的鄉土人才獲得財政支持項目45個、資金562.5萬元;2022年年底,45個項目已全面啟動實施,涉及農業新技術、新品種15個,建立技術示范區、輻射區8個。
昆山市巴城鎮東陽澄湖村的姚嬌寅,受政策感召從國外辭職回鄉鉆研大閘蟹養殖技術,她結合傳統典籍開發出“團臍”醉蟹,一舉走紅市場。她的系列蟹產品年總銷售額超過500萬元,不但實現了個人的事業發展,而且帶動了村里的大閘蟹產業再升級。
像姚嬌寅這樣的有知識新農人在蘇州市有不少。有經營、服務7200多畝農田,帶動周邊農戶年增收300多萬元的“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朱赟德;有潛心攻克土壤洗鹽改良,把荒地改造成年收益達1000萬元農場的農場主董衛華;有立志解決國內錦鯉優質原種匱乏問題,打響“中國錦鯉”品牌的德國“海歸”鐘藝……

在蘇州市的農業經營體系中,“新農人”是主角、“新組織”是主力、“新服務”是主流。蘇州市政府針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農業“新組織”數量快速增長、規模日益擴大、領域不斷拓寬。至2022年11月,全市錄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規模種養戶常年保持在1.1萬戶左右;農民專業合作社2584家,農民參加合作社比重達91%;縣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67家,年銷售收入1603億元,帶動270余萬戶農戶致富。
為促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加快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蘇州市大力培育社會化服務“鏈主”和骨干主體,引導農資企業、農業科技公司、互聯網平臺等各類涉農組織向農業服務業延伸,通過“農資+”“科技+”“互聯網+”等方式,構建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產業鏈式解決經營主體的農業生產需求。
蘇州市吳江區的平望豐禮“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每年服務糧食種植面積超1萬畝,有效提升了當地農機化發展水平。蘇州大域無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實施“一村一機”無人機共享模式,依托本地“飛手”提供服務,每畝地服務成本從10元降至6~8元甚至4~5元,幫助經營主體節本增收。
我國農業在經歷了傳統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農業之后,正逐步邁向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支撐的智能農業新時代,農業的內涵和外延都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蘇州市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在提升農業科技含量與拓展農業產業鏈方面雙向發力,形成了高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新體系。
蘇州市已打造“無人農場”示范基地9個、全產業鏈智慧農業示范生產場景5個,農業物聯網面積14.95萬畝,農業信息化覆蓋率71.4%。
吳江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從2020年開始啟動糧食生產“無人農場”建設,示范基地核心面積500畝。通過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應用,農場已實現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以及可視化大田管理。下一步還要實現糧倉烘干、碾米和包裝全程無人化,形成操作性強、可復制、易推廣的“無人農場”發展模式。
要將現代農業做優做強,融合發展是趨勢。蘇州市在推進傳統農業、精深加工業、現代服務業多元深度有機結合的過程中,注重生態化、差異化、品牌化發展,實現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三提升”。
水稻秸稈發酵成飼料,飼料喂羊,羊糞處理成生物肥料回田。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依托科技支撐,5年來傾心打造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四個一”農牧循環產業鏈,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東林村年產稻麥超2000噸、羊肉250噸、有機肥3000噸,每年節省化肥用量30%,實現了生態富民和反哺生態的良性循環。
常熟市古里鎮塢坵村重點瞄準優質大米的市場化、品牌化運作,與蘇州農科院、“中華老字號”王四酒家合作,研發低谷蛋白等功能型大米和米酒、米露、米糊等大米衍生產品。2021年,“塢坵大米”銷售收入超500萬元,村可支配收入達1927萬元。
蘇州市的鄉村,不只產業興、業態豐,景色也美不勝收。蘇州市在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新環境打造的基礎上,創新實踐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蘇州市深挖片區農文旅資源,精準提煉主題特色,在片區中統籌村莊布局、功能定位,推動鄉村從“分散建設”走向“集聚提升”,實現“1+1>2”的聯動發展效應。
澄湖位于吳江區、吳中區和昆山市交界地帶,連接周莊、錦溪、同里、甪直四大古鎮。作為蘇州“四角山水”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澄湖片區盡顯江南水鄉特色風貌。2022年,蘇州市正在全力推動實施澄湖地區協同發展,涉及339平方公里、58個行政村、406個自然村,立足澄湖地區深厚的生態基底,疊加農業、文化、旅游功能,將澄湖地區打造為生態價值轉換先行區、農文旅聯動發展示范區、市域一體化協同發展試驗區。
按照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思路,蘇州市已累計培育打造9個市級特色精品示范區、70個特色康居示范區。環澄湖片區、環陽澄湖片區、長江沿線、太湖沿線“兩湖兩線”跨域示范區,昆太交界區域生態農旅示范區等也正加速建設中。
蘇州市政府在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同時,堅持“三農”的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推動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爭先發展,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農業農村振興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