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兔場獸醫或技術人員在診治兔病過程中,往往存在諸多誤區,從而延誤治療良機,造成濫用藥、多用藥、療效差等不良后果。現將兔病診療過程中的常見誤區分析如下:
治療兔病,臨床上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屢見不鮮。許多人認為,無論家兔得了哪種疾病都離不開抗生素。實際上有一些兔病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甚至用了抗生素還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如消化不良、中暑、中毒、發生病毒性疾病等。有的養殖戶在兔飼料中長期添加抗生素預防兔病,孰不知長期使用抗生素反而會使病菌的抗藥性增強,造成兔機體內腸道菌群平衡失調,同時又增加了飼養成本。當家兔真正得了細菌性疾病時又因兔體內細菌產生耐藥性,使得治療難度加大。因此,當家兔發生疾病時,應先進行準確的診斷,然后再對癥下藥。如屬細菌感染確需使用抗生素時,應首先進行藥敏試驗,并選擇最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有些養殖戶,一旦發現家兔精神不振、體溫升高就立刻使用退熱藥給兔降溫,從來沒有考慮到輕微發熱是兔體的一種防御反應,有利于增強兔機體的抗病能力。當然,如果家兔體溫超過39.5℃或持續發熱,則可采用退熱藥進行降溫;凡有炎癥的熱性病,也應同時配合使用抗生素消炎,以確保病兔及時康復。對于輕微發熱而言,濫用退熱藥物會降低兔體的防御能力,造成熱型混亂,并掩蓋疾病真相,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有的獸醫,尤其是養兔場的技術人員,只要知道某種兔病有疫苗就給兔注射,盲目認為所有兔病疫苗都用上,家兔就會安然無恙。其實并非如此。每注射一次疫苗,兔體就會產生一次應激反應,輕則影響兔的食欲,重則導致其精神萎靡,誘發疾病。過多注射疫苗,尤其對仔兔、幼兔的生長發育,更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注射疫苗的次數過多,則影響更大。兔瘟疫苗或兔用瘟巴二聯苗是家兔養殖中的必用疫苗,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魏氏梭菌、波氏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性疾病,如果養殖場內無疫情,只需搞好籠舍內外的衛生并定期消毒,加強飼養管理,科學設計飼料配方,即可提高兔群的抗病能力。
大部分養兔場獸醫或技術人員一見家兔發病,就立即給病兔打針、喂藥。其實家兔患病是由內、外因綜合引起的,有的需要用藥,有的則不必用藥;有的同病異藥,有的異病同藥。比如同是傷風、感冒,有的是風熱引起,有的則是風寒引起;同是腹瀉病,有的是消化系統紊亂或應激引起的,有的則是病菌引起的,也有的是病毒引起的,更有甚者是細菌、病毒的共同作用引起的。而用藥不當,輕者無濟于事,重者加重病情,甚至造成兔死亡。有一些疾病根本不必用藥,如非病原性腹瀉,只要投喂適量干草,并供足溫淡鹽水等,病兔不久即可痊愈;如輕度中暑,只要把病兔安置在陰涼通風安靜處,病兔休息一會兒即會自愈。另外,對于飼料霉菌輕度中毒的兔群,只要停喂發霉草料即可。
不少養兔場的獸醫在治療兔病時,發現病兔病情好轉后就立即停藥,其一為節省藥費,其二是盲目認為病兔已康復。孰不知這樣易造成病情復發,使病情更加嚴重。因此,治療兔病,用藥應按照療程進行,即使病兔癥狀已消失,也應持續用藥1~2次,旨在鞏固療效,嚴防復發,由此達到徹底治愈疾病的目的。
兔病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而在實際的兔病防治過程中,卻有不少養兔場本末倒置,重治輕防。有些養殖戶平時不注意對兔舍環境進行消毒,為一些致病細菌和病毒的滋生、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甚至不及時注射兔瘟疫苗,更談不上制訂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當家兔發病后又手忙腳亂,四處求醫問藥,增加了治療成本。重治輕防是很多兔場存在的問題,必須改正,否則得不償失。
根據調查,有80%的養兔場存在盲目加大用藥劑量的問題,這樣做不僅會造成浪費,對療效也有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兔體內藥物中毒。尤其是長期超大劑量使用抗生素,會使兔體產生極強的耐藥性,給以后的兔病治療帶來更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