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輝
?重慶市永川北山中學校
黃基云
?重慶市永川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正、余弦定理要求是:“借助向量的運算,探索邊長與角度的關系,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用正、余弦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1]于是新教材(2019人教A版)在內容設置上,“兩邊及其夾角”表示的面積公式未做介紹[2],也沒有了對三角形解的個數的探究.那么是不是就意味著這樣的題型就沒有研究的必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解三角形一直以來就是高考的重點內容、高頻考點,而要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正、余弦定理,就要探究三角形解的個數,才能有效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深度思考,由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由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
問題已知下列各三角形中的兩邊及其一邊所對的角,判斷三角形是否有解;如果有解,請給出解答.
(1)a=10,b=20,A=60°;
本題的條件背景簡單,在學習了正、余弦定理之后,學生都知道這是解三角形的基礎題型(SSA),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都可以,屬于固定套路,固定模型,是低階思維,淺層學習.但是此題先要確定是否有解,具備一定的開放性.那么怎樣判斷三角形是否有解呢?對于多數學生而言,肯定都是嘗試著用正弦定理或者余弦定理去解答.
方法1:用正弦定理計算出角B的正弦值,如果它的值在區間(0,1]上,三角形就至少有一解;如果它的值不在區間(0,1]上,三角形無解.對于有解的情況,可以根據三角形的性質(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大邊對大角等)判斷解的個數.


又B∈(0,π),則sinB∈(0,1].

因為B∈(0,π),所以B=60°或120°.


故此三角形有兩解.
點評:通過正弦定理的有效應用,發現此情境下導致三角形解的個數變化的根源是正弦函數,從而揭示數學本質,并找到知識間的聯系,有效促進學生對正弦定理的深度理解,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在有效促進深度學習的同時,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算、直觀想象等核心素養.
方法2:用余弦定理可以得到關于邊c的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通過判斷方程有無正實數根來判斷三角形是否有解.判斷解的個數,也可以根據三角形的性質(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等)來檢驗是一解還是兩解.
解析:(1)由余弦定理知,a2=b2+c2-2bccosA,將a=10,b=20,A=60°代入,并整理得
c2-20c+300=0.
因為Δ=400-1 200=-800<0,所以方程c2-20c+300=0無實數解.故三角形無解.



故三角形有兩解.
點評:通過余弦定理的有效應用,發現此情境下導致三角形解的個數變化的根源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夯實余弦定理的同時,引發了深度理解,深度思考,有效促進了深度學習,培養學生數學運算、直觀想象等核心素養.
以上兩種方法實質上就是代數法,可以增強學生對正、余弦定理的理解,進一步積累兩個定理應用的基本活動經驗,培養和發展數學運算核心素養.同時也夯實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對其應用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有詩云:“幾何與代數是統一體,永遠聯系,切莫分離!”那么用幾何法能解決此題嗎?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們用幾何法作答.
方法3:已知三角形的兩邊a,b及其一邊所對的角A,那么就可以先作出角A和確定角的一邊b,三角形的第三個頂點B就自然在角的另一邊上,然后畫出已知角所對邊的最小值(過點C作角的另一邊的垂線段,D為垂足),比較已知邊與此值(或另一條已知邊)的大小關系來判斷解的個數,即以點C為圓心,a為半徑畫圓,圓與射線AD的交點(非A點)個數就是三角形解的個數,如圖1.然后再解三角形.


圖1
解析:(1)由a=10,b=20,A=60°,可得
所以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