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冬冬
★借物抒情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通過描寫景或者物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作者的內心情緒,或者是借由寫景來表達作者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感悟。這種寫作方法的特點是,文中所描寫的一切事物,比如花草樹木、磚瓦磐石,無一不是在透露著人物的情緒,或高興、或快樂、或憂傷、或悲憤,雖然表面上看只是對景物的描寫,但是讀起來會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真情實感。
因此,想要更好地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就要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把我們內心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對事物的好惡中去,用事物的好壞美丑來抒發我們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我們要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顆細致敏感的心,積極觀察并找準所描寫事物的特點以及可以引發感情共鳴的點,使事物與情感相融合,情有所依,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同學們要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小細節出發,多留心身邊的事物,多角度觀察生活。善于發現各類事物的特性,運用各種描寫手法來進行描繪,從而不斷地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為了更好地理解借物抒情手法的運用,本文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第一單元中的《落花生》和《桂花雨》為例,來進行詳細的說明。
一、落花生啟迪人生
《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性散文,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作者從這次家庭活動受到了教育和啟發。全文都是圍繞落花生來展開敘述的,講述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的過程,重點對收獲時節全家一起議花生的場景進行了描寫。在課文中,先寫花生的特點,介紹花生味道美;再寫花生的用途,可以榨成花生油,用于日常食用;然后寫花生價格便宜,人人都可以買到;最后寫花生不同于其他果類的特點,比如桃子、石榴、蘋果等——其他果類都是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花生卻是默默無聞地埋身于泥土之中,雖然不能讓人一見傾心,卻能讓人慢慢地發現其樸實而又高貴的品質,從不炫耀自己,擁有內在美,樸實無華、默默無聞;在文章最后對花生的特點進行總結,道出了人生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耐人尋味的道理,體現了作者對于人生的感悟,即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從課文內容分析,文章簡潔、脈絡清晰,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敘述。全文一共15個自然段,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作者在母親的建議下開始種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寫作者一家人計劃在收獲時節搞一個家庭聚會;第三部分是從第三自然段至文末,對一家人在收獲時節一起嘗花生、品花生、議花生進行了重點描寫,尤其對家人與父親之間的對話進行了詳細描寫,父親對于花生的贊揚之情溢于言表,讓我們對如此普普通通的花生也產生了敬佩之情,并從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父親本身是進士出身,非常愛國,也深受百姓喜愛。由于父親公務繁忙,能夠和家人在一起是非常難得的,無論是作者還是哥哥姐姐,都非常珍惜和父親的相處時光,對于父親的話也會進行認真的思考。
從課文的表達上來看,頗具匠心,通過選取落花生這一平凡事物,圍繞家庭聚會這樣一件平常的小事展開敘述,語言樸實,淺顯易懂,然而最后道出的道理非常深刻、意義非凡,以平常小事道盡人生大道理,引人深思;課文的內容安排上,也做到了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篇幅大部分集中在父親與孩子的對話上,沒有過多言語修辭手法的運用,用最樸實、最淺顯的語言來描寫,父親和孩子們的一問一答,親切自然,非常歡樂。
該文借用落花生這一普通且常見的小事物,通過對其特點進行描寫,從而表達了作者從中感悟的人生道理:要像落花生那樣,即使平凡,也要默默無聞地積極生活下去,去發現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做只顧表面風光體面卻沒有內在的人,要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桂花雨中思鄉情
另外一篇文章也是運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來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桂花雨》。該文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作者童年時與桂花相關的生活場景,抒發了作者對于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文章圍繞著“桂花”展開敘述,對桂花的描寫貫穿全文,文章的語言清新、簡單、樸實,充滿著對快樂童年的回味,對親人的思念,這種濃濃的思念之情就好像桂花的香味一樣濃郁,久久縈繞在心頭,溢滿在文章的字里行間。
這篇文章也是分為三個部分來進行敘述的。第一部分為前兩個自然段,文中有這樣一句“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簡單一句話就點明了桂花的特點——香,這也是作者最喜歡桂花的原因。
第二部分講述的是作者童年時期與桂花相關的事情。比如,和鄉親們一起搖桂花的場景,通過作者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字所傳達出來的濃濃親情和鄉情。比如,“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見桂花的香味濃郁,是可以聞到的,仿佛就在我們身邊;還有“曬上幾天太陽,收在鐵盒子里,可以加在茶葉里泡茶,過年時還可以做糕餅。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原來桂花除了有好聞的清香味,還可以有其他的用途——曬干后,用途更廣,可以泡茶喝,還可以做成美味的糕點用來食用。再到后來寫“搖桂花”時的場景——“使勁地搖,搖哇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每每讀到此,仿佛這個飄滿桂花雨的美麗場景就在我們眼前,有片片的花瓣落在身上,這畫面真是美極了。作者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從作者的語言中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歡樂。
文章的第三部分寫的是作者離開家鄉后,看到了桂花,為母親帶桂花,思緒便回到了自己童年時期在故鄉的時候和家人、鄉親們一起搖桂花的場景中,最后母親的言語點明了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母親是這么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思鄉之情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作者心中,那飄落的桂花雨就是對童年時期歡樂日子的懷念,就是對故鄉的思念。
《桂花雨》一文圍繞“桂花雨”,借“桂花香”寫起,從而引發作者對童年的回憶,對作者童年時代的“搖桂花”和“桂花雨”進行了描寫,傳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及其對過去美好生活的懷念之情。全文語言質樸,意蘊豐富。
無論是《桂花雨》還是《落花生》,都是借由生活中的事物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寫事物的目的就是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于物上,尋找和發現兩者之間的共鳴點,對物進行人格化的描繪,進而抒發作者的感情,闡明作者的人生觀點和生活感悟。在寫作學習中,我們也可以嘗試使用這種借物抒情的表現手法,通過尋找和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進行聯想,一花一草、一樹一木皆為景,由描述物的特點,由淺入深,由表面到內在,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進而上升到可以傳達出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