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雍,唐建軍
(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安徽安慶 246003;安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安慶 246003)
鋼琴伴奏編配指演奏者即興為歌曲編配伴奏并進行現場彈唱,要達到這個水平,必須具有扎實的音樂基礎,掌握牢固的樂理基礎和鋼琴基礎,方能在同一時間對歌曲風格、調性、和聲以及織體等方面進行精準判斷。鋼琴伴奏編配的一大特點就是即興,對高校音樂專業學生而言,一般鋼琴伴奏編配只需要側重幼兒歌曲即可,這類兒歌的篇幅一般不長,和聲也相對單一,所以彈奏的強度不大,但是因為很多音樂專業學生的鋼琴基礎幾乎為零,教學有一定難度。
懂得一些即可,不一定要會彈奏。一些高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中,將鋼琴、聲樂、理論課作為重點,將鋼琴伴奏編配作為輔助內容[1]。
在教學形式和方法應用上,多數師范類院校的鋼琴伴奏與編配教學顯著的特點就是強化課程的教學理論,大多數教學方法控制了學生的記憶和發音。鋼琴伴奏編配實際上既需要理論又需要經驗,它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鋼琴理論知識的同時,完成實踐教學,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
另外,鋼琴伴奏的編配在課程教學形式上與其他專業課教學大同小異,主要以課堂教學的形式為主,教師傳達課程信息,學生做筆記,課堂互動是當教師介紹一首樂曲或伴奏時,學生在合唱或教師介紹后返回演奏。這種教學方式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效果不理想。
對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而言,提升學生的鋼琴伴奏編配技能至關重要,但是從目前高校專業課程設置來看,鋼琴課程設置合理性不足,對鋼琴伴奏編配課程重視不夠,很多教師和學生認為鋼琴伴奏編配課程是業余課程,不是專業必修課,只需要從目前師范類院校音樂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情況來看,優質師資短缺是專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尤其在目前高校不斷進行擴招的情況下,優質教師資源更加匱乏。為了解決師資不足問題,很多學校開始降低教師準入門檻,從社會面進行教師招聘,同時不斷加大師資隊伍建設投資力度,從而使得專業教師數量不斷增加,以滿足專業教學發展需要。但是這種情況易導致教師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出現參差不齊的問題,在鋼琴變奏編配教學中,一些教師雖然具備一定的彈奏技能,但是他們在教學方面缺乏經驗,沒有系統化的教學理念和技能,專業性不足,很難保證鋼琴伴奏編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鋼琴曲中樂句的劃分類似于語言學習中的句子切分,是建立在對詞組深刻理解的前提下。
為了學會有效地分樂句,學生必須掌握分法的幾個要點:首先,必須認真理解一首樂曲,用心去感受,經過多次練習,獲得復雜而深刻的理解。其次,要學會理解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掌握樂句的構成規律,可以初步按照二、四、四小結構的構成形式對音樂進行分類。可借助第八總樂曲和最后的和聲,伴奏時音樂的節奏不宜過強而蓋住歌聲,但在表現一些突出的情緒時可加以強調。在旋律和伴奏方面,層次要相應擴大,展現聲音的空間、主次、立體的效果。
在鋼琴伴奏中運用技巧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構思,鋼琴伴奏者首先要了解樂譜,對樂譜進行透徹的分析和領悟,才能把握作品的一般風格特征。
首先在研究樂譜時,鋼琴伴奏者必須分析作品的藝術風格,在演奏伴奏之前,要了解作曲者的背景和作品的創作歷史,如作曲者的生平、經歷、藝術流派、創作風格、技巧等,以熟悉歌曲背后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從整體上理解歌曲的風格和表達的情感意念,在伴奏中表現出準確的情感。
其次要做好作品的曲式分析。聲樂作品是鋼琴歌曲創作中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這類作品不僅包括音樂,還包括文學,這兩者的結合體現了聲樂作品獨特的力量。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情節內容,所以表達方式也會不同。學習者可以從樂譜的信息中分離出部分內容,伴奏者需要挖掘出不同部分的音樂內涵[2]。只有用心體會樂章之間情感起伏的規律和走向,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實現鋼琴曲的二次創作,取得鋼琴伴奏編配的成功。
在專業學生的培養中,教師要提升對學生鋼琴伴奏編配技能培養的重視度,明確學生鋼琴伴奏編配技能培養的要點,并不斷創新思路、方法,還應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為學生鋼琴伴奏編配技能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
鋼琴伴奏編配是一門系統性、綜合性的學科,需要伴奏者掌握一定的鋼琴演奏技能,還要具備多種知識基礎。這也是學生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所以在鋼琴伴奏編配課程設置中,需要關注該課程和其他理論課程的銜接,在課程設置上,注重與相關學科和先行學科的技能滲透,做好課程調整工作,用其他先行課程作為鋪墊。在第一學年,對鋼琴基礎課的比重進行合理化設置,強化專業學生的鋼琴彈奏技法訓練,打好鋼琴彈奏基礎。在第二學年,設置鋼琴基礎課和鋼琴原譜伴奏課程,讓學生掌握聲樂伴奏內容,選擇一些學生在聲樂課程中經常演唱的歌曲進行伴奏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對伴奏效果的感知能力,形成編配想法。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彈自唱,以此來訓練伴奏編配技能和創新思路。在第三學年,設置鋼琴即興伴奏課程,側重學生藝術創造力培養,激發創新思維,還要增設鋼琴伴奏實踐課,通過伴奏實踐鍛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循序漸進的課程設置,逐步提升專業學生的鋼琴伴奏編配技能。
在開設鋼琴伴奏與編配課程時,教師必須加強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利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推出一款音樂教育產品“鋼琴云學堂”,通過教學設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線下教學過程轉移到線上模式。鋼琴云學堂將音視頻識別、云技術與鋼琴教學相結合,全程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再現鋼琴學習過程的細節,還原互動效果,方便師生線下交流。學生可以借助系統的數字樂譜和真人支持的多角度音視頻同步演示,認真學習手形、指法、速度和樂感,并獨立進行新曲。打開回放模式,即向光標右方向播放,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彈奏如果操作錯誤,系統就會立即提示,以便及時更正,或者使用整首歌評估功能來分析特定歌曲的細節,確保音調和節奏的錯誤及時得到糾正。這種基于云技術的模擬考試系統可以根據具體的考核目標制定日常練習計劃,免去練習的煩惱,讓學生既可以單手練習,也可以聯合練習。以此為基礎,自主確定訓練速度,對訓練過程中錄制的所有視頻和數據進行記錄和監控,以便教師及時指導,為學生隨時隨地學習訓練提供有效幫助[3]。
針對教師開展教學能力培訓,圍繞鋼琴編配技巧傳授、課程教學創新等進行,通過教師培訓,讓教師對歌唱與鋼琴伴奏編配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從而不斷提升鋼琴編配能力、教學設計創新能力等,為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打好基礎。此外,還可開展即興伴奏大賽,為教師提供一個展現自我、鍛煉自我的平臺,不斷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培養教師熱愛藝術的思想情操,讓他們的教學設計更符合音樂專業綜合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
對音樂專業教師而言,掌握一定的鋼琴伴奏編配技能是提升專業能力的需要,也是提升音樂教學質量的需要。從目前學生鋼琴伴奏編配教學情況來看,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對此需要進一步完善課程教學設計,不斷做好鋼琴伴奏編配創新工作,注重實踐鍛煉,優化課程設置,關注教學方法創新,并不斷培養優質的鋼琴伴奏編配課程師資隊伍,為學生鋼琴伴奏編配技能提升創造有益條件,從而提升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