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華 謝永蘭


摘要:目的 探討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聯合D-二聚體(D-Dimer,D-D)診斷孕晚期妊娠并發癥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220例妊娠晚期婦女為研究對象,將發生孕晚期妊娠并發癥的孕婦按照不同并發癥進行分組,包括無并發癥組(n=102)和有并發癥組(n=118),其中有并發癥組包括子癇前期(n=52)組、深靜脈血栓(DVT)組(n=15)、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ICP)組(n=31)及糖尿病組(n=20)。比較兩組AT和D-D檢測結果的差異,并評估AT、D-D對妊娠并發癥的預測價值。結果 220例孕婦中有102例未發生妊娠并發癥,有118例發生妊娠并發癥;子癇前期、ICP、妊娠期糖尿病并發癥和DVT組D-D水平均顯著高于無并發癥組(P<0.05);無并發癥組AT水平顯著高于子癇前期、DVT組,顯著低于ICP組(P<0.05);AT>105%者ICP的比值比(OR)值為19.42(95%CI為11.28~32.53);D-D>3.76 μg/mLDVT的OR值為4.27(95%CI為2.32~16.46),說明AT、D-D對孕晚期并發癥預測具有一定價值。結論 AT聯合D-D檢測能有效預測孕晚期妊娠并發癥,有助于改善孕婦預后。
關鍵詞:孕晚期妊娠并發癥;抗凝血酶;D-二聚體;聯合診斷
孕婦妊娠期間生理和激素水平都會發生明顯變化,凝血系統處于生理性高凝狀態。這是機體為避免孕婦在妊娠期及產褥期出現出血等意外事件,有效快速止血而產生的生理機制。同時,孕婦的抗凝系統和纖溶系統也有所變化,導致在孕晚期更易發生靜脈栓塞等多種妊娠并發癥,危及孕婦、胎兒生命安全[1]。
在抗凝血相關分子中,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血漿抗凝物質,是肝臟、內皮細胞等合成的一種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也是機體抗凝系統總活性的決定性物質。由交聯纖維蛋白分解產生的D-二聚體(D-Dimer,D-D)含量與纖溶活性程度呈正相關[2]。有研究指出,兩者聯合檢測能夠準確診斷孕晚期妊娠并發癥,有助于及時評估不良事件風險[3~4]。本研究簡要探討AT聯合D-D診斷孕晚期妊娠并發癥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220例妊娠晚期婦女為研究對象,排除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血液指標不明顯的患者,及胎兒染色體異常、發育畸形而終止妊娠者。年齡24~39歲,平均(32.4±3.9)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含3%枸櫞酸鈉抗凝劑的采血管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進行凝血檢測,離心12 min,分離血小板血漿。所用儀器為全自動血凝儀。AT檢測采用發色底物法,D-D檢測使用免疫比濁法。所有標本均在4 h內完成檢測。科室每天進行室內質控,均在控時方可檢測。并于每年均對全自動血凝儀進行校準,定期參加本地區醫院的室間質評,PT得分均為100分,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度。
1.3 觀察指標
(1)分析妊娠晚期有無并發癥孕婦之間的D-D和AT水平情況。(2)分析異常AT和D-D水平對孕晚期妊娠并發癥的預測價值。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多組間比較多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評估D-D、AT預測價值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妊娠晚期有無并發癥孕婦之間的D-D和AT水平情況
220例孕婦中有102例未發生妊娠并發癥,有118例發生妊娠并發癥;子癇前期、ICP、妊娠期糖尿病并發癥和DVT組D-D水平均顯著高于無并發癥組(P<0.05);無并發癥組AT水平顯著高于子癇前期、DVT組,顯著低于ICP組(P<0.05)。見表1。
2.2 異常AT和D-D水平對孕晚期妊娠并發癥的預測價值
無并發癥孕婦AT的P2.5~P97.5為85%~105%,D-D的P95為3.76 μg/mL。若以此為參考區間,AT>105%者ICP的比值比(OR)值為19.42(95%CI為11.28~32.53);D-D>3.76 μg/mL者DVT的OR值為4.27(95%CI為2.32~16.46),對孕晚期并發癥預測具有一定價值。見表2。
3討論
妊娠會改變孕婦體內的凝血和纖溶系統平衡,建立新的動態平衡機制。但部分孕婦由于遺傳或獲得性因素而在妊娠晚期和產褥早期易出現妊娠并發癥,并成為潛在的致命危險因素[5]。孕晚期妊娠并發癥主要包括子癇前期、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Intrahepatic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妊娠期糖尿病等,會嚴重影響母體和胎兒生命健康,因此需要尋找相應指標實現早期篩查。
D-D和AT均是反映凝血情況的良好指標[6~7]。AT是人體抗凝系統重要的生理性抗凝酶類,目前已知的AT主要包括抗凝血酶Ⅰ(AT Ⅰ)、抗凝血酶Ⅱ(AT Ⅱ)、抗凝血酶Ⅲ(AT Ⅲ)、抗凝血酶Ⅳ(AT Ⅳ)[8]。其中AT Ⅲ作為AT系統中期決定性抗凝作用的因子,主要作用是抑制Ⅱa的活性,也能抑制其他凝血因子如Ⅸa、Ⅹa、Ⅺa、Ⅻa及纖溶酶等的活性。在肝素的協助下,其抗凝活性可提高2000倍。1993年國際血栓和止血協會推薦把AT Ⅲ直接簡稱為AT,本研究所指的抗凝血酶即為AT Ⅲ。臨床已經證實,AT不僅具有強大的抗凝活性以及強效抗炎抗菌作用,還具有抗血管生成功能,測定AT活動對判斷機體抗凝水平、診斷多種疾病、預估疾病預后及科學制定治療方案有重要價值[9]。
D-D在血漿、全血中均可測得,且僅在凝血后才能被激活。因此,D-D是一種交聯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可有效反映繼發性纖溶情況,被認為是血液高凝狀態、纖溶系統被激活敏感性標志物。有文獻報道[10],D-D檢測有助于篩查胎盤早剝、合并慢性病等高危孕婦。D-D妊娠期女性血液通常處于高凝狀態,纖溶系統增強,血漿D-D濃度也有所增高[11~12]。
為進一步探索D-D和AT對于孕晚期妊娠并發癥診治的預測價值,本研究納入220例孕晚期孕婦,包括未發生并發癥組,子癇前期組、妊娠期糖尿病組、DVT組和ICP組。結果顯示:220例孕婦中有102例未發生妊娠并發癥,有118例發生妊娠并發癥;子癇前期、ICP、妊娠期糖尿病并發癥和DVT組D-D水平均顯著高于無并發癥組(P<0.05);無并發癥組AT水平顯著高于子癇前期、DVT組,顯著低于ICP組(P<0.05)。表明D-D是孕晚期妊娠并發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DVT和ICP等并發癥非常敏感的標志物,可以作為孕晚期妊娠并發癥預測的敏感性指標。AT能夠對孕晚期妊娠并發癥情況提供參考依據,但敏感性不如D-D。但是AT水平僅在ICP中有顯著升高,有利于ICP的鑒別診斷,二者聯合檢測應具有強化效用,有深入研究價值。
鑒于有研究指出,不同研究納入的人群、不同地理環境的D-D、AT的參考區間會出現差異,因此,建議各實驗室根據地理環境、納入人群建立適宜參考區間。本研究中,102例孕晚期無并發癥孕婦AT的P2.5~P97.5為85%~105%,D-D的P95為3.76μg/mL。以此為參考區間,AT>105%者ICP的比值比(OR)值為19.42(95%CI為11.28~32.53);D-D>3.76 μg/mL者DVT的OR值為4.27(95%CI為2.32~16.46),說明AT聯合D-D對孕晚期并發癥預測具有一定價值,提示AT在ICP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值得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AT聯合D-D檢測能有效預測孕晚期妊娠并發癥,有助于改善孕婦預后。
參考文獻
[1]鐘結儀.不同孕期階段孕婦凝血四項及FDP和D-二聚體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包頭醫學院學報,2023,39(4):47-50.
[2]沈潔瓊,范明亮,鄭燕杰,等.3P試驗與D-二聚體檢測診斷繼發性纖溶亢進作用比較[J].中國鄉村醫藥,2022,
29(5):62.
[3]朱憲俠.孕婦妊娠不同時期血漿D-二聚體和凝血四項變化及檢驗意義研究[J].醫藥前沿,2021,11(2):157-158.
[4]李琴,張馳,費陽,等.抗凝血酶和D-二聚體預測孕晚期妊娠并發癥的價值[J].檢驗醫學,2018,33(10):920-923.
[5]李艷楠.凝血4項及D-二聚體、抗凝血酶的檢測對孕婦分娩前后的臨床意義[J].繼續醫學教育,2021,35(7):133-135.
[6]肖川,徐浩.高齡孕產婦妊娠并發癥/合并癥分布特征及其關聯癥狀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1,48(2):363-368.
[7]范秀芳,張佳麗.西安地區漢族妊娠女性不同孕期血漿D-二聚體參考區間的建立[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29):43-45.
[8]田麗穩.不同孕期正常妊娠女性的血漿D-二聚體與凝血指標的差異變化[J].吉林醫學,2022,43(7):1942-1945.
[9]沈娜,章波兒,鮑錚錚,等.不同孕期女性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比較與臨床意義[J].中國性科學,2020,29(1):88-90.
[10]鄒鵬程,朱小東.CA125,FIB,D-D及Gas6檢測在子癇前期并發胎盤早剝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30):72-76.
[11]史懷淮,劉揚.102例圍生期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性科學,2021,
30(3):33-36.
[12]李卉,磨彩云.血漿和羊水凝血、抗凝血及纖維蛋白溶解狀態在孕婦中的檢測價值[J].血栓與止血學,2021,
27(6):950-95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