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子 吳寶勤



摘要:目的 探析優質護理服務在門診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2022年10月~2023年4月我院門診收治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0例。常規組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采用優質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心理狀況、門診等待時間和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門診環境、服務態度、分診護理和操作技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護理前,兩組心理狀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掛號等待時間、檢查等待時間、繳費等待時間和取藥等待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 優質護理可以顯著縮短門診診療時間,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優質護理;門診護理;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
患者接觸醫院的第一窗口為門診,流動性較大。由于患者的疾病情況不同,就診時間也不確定,患者與醫護人員接觸時間較短,患者容易出現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1]。優質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可顯著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和護理質量,緩解患者不良情緒,避免發生護患糾紛,構建和諧護患關系[2~3]。本研究旨在探析優質護理服務在門診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2年10月~2023年4月我院門診收治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0例。常規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2~82歲,平均年齡(43.24±1.31)歲。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1-82歲,平均年齡(43.34±1.3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自愿接受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具有正常的溝通能力;具有完整的個人資料。
排除標準:未在門診接受干預;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
患者就診后,按照患者實際的情況進行導診及分診,遵醫囑進行護理,并做好健康教育,給予患者及家屬飲食、用藥等各方面的指導。
1.2.2 研究組接受優質護理干預
(1)對門診護理人員進行優質護理理論學習與實操培訓,使其掌握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并且可以科學地應用優質護理服務。改變護理理念,培養以人為本的護理意識,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展開人性化、精細化及規范化等護理工作。日常工作中使用文明用語,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使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真誠,進而樹立護理人員可信度。
(2)規范建立優質護理門診,明確分診護士的職責,要求每位分診護士了解負責科室的情況,合理安排護理計劃,并按照每位患者不同病癥快速安排患者就診。為病情危急患者、孕產婦、老弱病殘患者開通綠色就診通道,特殊患者親自護送至急診并進行交接。
(3)美化門診就診環境,實行人性化服務。在衛生間安裝扶手,供應24 h熱水并貼上相應的標識。護理人員需要注重自身儀容儀表,主動、熱情地回答就診患者提出的疑問,與患者溝通時要耐心,掌握患者護理需求,尊重患者隱私,構建和諧護患關系。
(4)提供信息化門診服務。為患者提供多個預約掛號渠道,包括網上預約、電話預約及自助掛號等,使患者及家屬多途徑掛號,縮短排隊掛號的時間。指導患者通過醫院的公眾號,按流程完成專家號、普通號就診時間的選擇,并憑號進行就診,提高預約掛號效率。
(5)建立投訴處理平臺。由護理組長專門處理患者及家屬的投訴情況,并做好投訴的登記記錄,及時處理相關信息,給予相應反饋,保證護患問題能得到有效解決,并將處理的信息反應到相應科室中。
(6)為患者發放健康宣教卡,積極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問,提高患者治療信心,緩解患者不良情緒。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評估,包括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60~89)分;不滿意(0~<60)分。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2)比較兩組護理質量:包括門診環境、服務態度、分診護理、操作技能等,分數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好。(3)比較兩組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量表評估,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4)比較兩組門診等待時間。(5)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3.3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0.00%(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
研究組門診環境、服務態度、分診護理和操作技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心理狀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心理狀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0.05);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3。
2.4 兩組門診等待時間比較
研究組掛號等待時間、檢查等待時間、繳費等待時間和取藥等待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P<0.05)。見表4。
2.5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3.33%,顯著低于常規組的23.3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討論
門診是開展門診活動的場所,是醫院組成重要部分,大多數入院患者均會在門診進行早期診斷及緊急干預,門診護理質量可以體現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門診護理質量的高低與患者是否可以順利進行診斷和治療密切相關[4]。
優質護理可使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大大提高,護患關系進一步拉近,有利于贏得患者尊重,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同時優質護理實施期間,門診護理人員會進行優質護理理論學習與實操培訓,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知識儲備,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5~6]。此外,優質護理通過建立優質護理門診規范、優化門診就診環境、提供信息化門診服務、建立投訴處理平臺以及為患者發放健康教育卡等,可顯著縮短患者掛號等待時間、檢查等待時間、繳費等待時間和取藥等待時間,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7~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門診環境、服務態度、分診護理和操作技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掛號等待時間、檢查等待時間、繳費等待時間和取藥等待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說明優質護理服務可大大推動門診護理工作,提升護理質量。同時,優質護理服務的應用使門診工作不斷適應新形勢的需求,堅持“讓醫院滿意、社會滿意、患者滿意”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斷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宗旨,使患者在門診中享受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9]。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可顯著縮短門診診療時間,提高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郭彩艷.優質護理服務在門診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1,36(10):74-76.
[2]閆欣欣.優質護理服務在門診抽血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6):358-359.
[3]吳影桃,陳嘉莉.優質護理服務在結核病門診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2):201-202.
[4]湯遠艷.優質護理服務在門診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22):190-192.
[5]馬在萍.優質護理服務在門診導診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1):1903-1904.
[6]賈紅麗.人性化護理服務模式在門診護理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心理月刊,2019,14(24):85.
[7]羅曉,彭飛,黨軍麗.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對門診分診護理質量、患者情緒及護患糾紛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23,20(6):116-119,138.
[8]林碧輝,黃菊英,李娟蘭.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門診分診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黑龍江醫學,2023,47
(18):2276-2278.
[9]洪煥波,陶曉燕.優質服務模式應用于門診護理管理對患者滿意度及焦慮心理的影響[J].糖尿病天地,2021,18(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