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王嵐清
“中國有兩個王國,一在水上,一在陸地;好像有許多威尼斯城。這些船是船主當房屋使用的。他們在船上做飯,生于斯,養于斯,死于斯;穿上有他們的犬、貓,還養豬、鴨、鵝?!边@是一位17 世紀入華生活30 多年的歐洲傳教士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aes,1609-1677)在他的名著《中國十二絕》(Doze excellencias da China,又稱之為《中國之十二優點》)中留下的名言。他所記錄下的“真相”往往被我們中國自己人忽視—中國的的確確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一個國度。古代國人沿著運河生活,吃穿用度都離不開各個水系的支撐。安文思把中國稱之為“水上王國”和“陸地王國”,真是精準。

杭州運河古鎮塘棲
早在13 世紀,意大利商人和旅行家身份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就曾到過中國?!恶R可波羅行紀》中對好似威尼斯一般被河水環繞的“水上城市”杭州描寫到,這里肉類供應充足,“城內有許多屠宰場,它們的肉供應給富人和大官。至于窮人,則不加選擇地吃各種不潔的肉,毫不厭惡?!薄俺鞘芯嗪6謇铮刻於加写笈~類運到城中。由于城市的污穢排到湖中,所以湖中亦有很多長得肥美的魚。幾個小時之內,魚就可以銷售一空。因為居民的人數實在太多,而他們每餐都要吃魚肉。”一幅元代杭州人日常飲食生活的畫像,躍然紙上。他也沒有遺忘宋代以來杭城已經非常有名的絲織行業,對中華的“華服”自然用心觀察,以期來日到華從事絲織貿易。他說道:“由于杭州出產大量的絲綢,加上商人從外省運來的綢緞,所以,當地居民大多數的人,總是渾身綾羅,遍體錦繡?!薄八齻兊木I緞服裝和渾身珠寶的昂貴,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在描寫中國具有“水上王國”特征的安文思之后,1792 年歐洲英國人馬嘎爾尼率領使團訪華。1793 年,馬嘎爾尼使團在熱河行宮還覲見了中國的統治者乾隆皇帝。馬嘎爾尼使團就是通過京杭大運河南上北下,親歷并見證了北京、天津、江蘇等省市運河支點城市沿線的老百姓生活。該使團的隨行畫家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通過畫筆,留下了古代中國運河邊中國底層民眾的真實生活情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捕魚方式最為神奇有趣。威廉·亞歷山大自然也不例外,他也知道他未來潛在的“西方讀者們”也會對此深感興趣。他在1814 年出版的《中國衣冠舉止圖解》(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res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一書中,他就生動地繪畫出了運河沿線中國船民“魚鷹捕魚”的場景。一艘小船,幾只鸕鶿,幾個竹筐,就能完成西方人見都沒見過的捕魚勞作,甚是新奇。
不僅如此,馬噶爾尼使團筆下的中國不只有覲見過中國皇帝這樣“高大上”的重要事件,他們更多的筆觸還是描寫和記錄“水上王國”億萬名老百姓日常的飲食生活情況以及獨特的風俗信仰。比如,作為馬嘎爾尼副手的使團副使斯當東在他的行程日記中就詳細記錄了一場念念有詞、聲勢浩大的河神祭祀儀式:

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筆下的《中國運河船民捕魚圖》
使團船只穿過黃河的地方水流很急,為了保證行船的安全,來往船只都在這里祭供河神。使節船長在一群水手包圍之中手里拿一個公雞,走到前甲板把雞頭割下拋到水里,然后用雞血滴在船的甲板、桅桿、錨和房艙門口并在上面插上幾根雞毛。船頭甲板上擺上幾碗肉類菜肴,擺成單行,前面又擺上酒、茶、油、鹽各一杯。船長跪下來磕了三個頭,兩手高舉,口中念念有詞,似乎在禱告神靈。水手們同時大聲敲鑼、放鞭炮、燒紙、燒香。船長在船頭奠酒依次把酒、茶、油、鹽等一一拋到河里。儀禮完畢之后,水手們圍坐在甲板上,把祭神的肉食大家痛快吃一頓。等到船只平安渡過對岸,船長還要出來在原處磕三個頭答謝河神。
(英使謁見乾隆紀實,1963 年,第432 頁)
作為祭祀神饌的各種肉菜以及珍貴的酒、茶、油、鹽,統統被搬上祭桌,滿懷誠心和敬意將這些人間食品獻給河神,以保行船平安。這樣的河神祭祀儀式,時常發生在運河沿線的民眾生活之中。運河沿線中國人祭祀河神的儀式規?;虼蠡蛐?,程序或繁或簡,但是卻從不缺位。
河神信仰和祭祀習俗投射的是運河沿線民眾日常生活狀況以及精神需求。限于馬嘎爾尼使團行經路線,隨行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等人日常所見的中國人餐桌更多是運河沿線群眾的情況。特殊的信仰活動也好,日常的飲食就餐也罷,都給外來者帶來了新奇感與切切實實的體驗。相比于皇家重地的見聞,這些使團成員更加關注運河沿線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史詩— 畢竟帶回西方的中國人的“異域風情”故事,最好的素材來源就是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見聞。如威廉·亞歷山大筆下中國船民和纖夫們的日常飲食狀況,就是那么的真實— 他們席地而坐,圍著一個臨時搭建的小桌子,人人手捧一個飯碗,拿著筷子吃飯。草帽、草鞋、布衣麻褲,腰間還插著時不時可以來一口的煙槍。一幅清朝中后期運河民工日常餐飯生活場景,便是通過這位英國畫家的筆頭,從東方中國傳遞到歐洲社會各界。
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恒河與印度河、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中國的長江與黃河,世界古文明的誕生與千年傳承離不開大江大河的孕育。相比這些自然河道,由中國人集聚無數才智與生命修筑的大運河,是世界上偉大的人工水利工程,是中國人的經濟大動脈,是中國南北文明交融的大動脈。中外飲食文明的交流與傳播,同樣離不開這條流動的“文脈”。來自“水上王國”民眾的衣食住行故事,通過西方人的繪筆或者文學家的“裁剪”,變成了歐洲人東方游記文學著作或者有關中國異域風情的新奇故事,或為歐洲人下午茶時的談資,又或者成為新的冒險者前往東方探險的精神動力。
告訴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食物,也許是中西方文明交流與互鑒最好的媒介。食物,不涉及意識形態,無關乎政治權利,它是人類與族群存活最基本的需要,最頻繁展現的生活方式。行走在中國運河之上的西方人,最為關注的就是運河飲食,這是偶然嗎?我看不是。人類命運的共同,最大的前提和依據就是人類對于食物的情感認同和生理需要。食物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是人類命運共同的底線。

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筆下的《運河纖夫日常飲食場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