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無憂 攝/李春暉

南方的冬天是絢麗多彩的,寒風漸起,晝夜溫差卻很大,早晨還在寒風中裹緊夾襖,到了中午卻又似夢回春日時分,艷陽高照,絢爛的陽光撫慰著土地,暖意從地下升起,就連風都變得溫柔。郁達夫在《江南的冬景》里寫道:“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冬天是安靜的,時間好像都走得慢了,人們喜愛在這樣的季節里放緩匆忙的腳步,享用甜蜜與溫暖。

現如今人們對美食的追求不再受限于季節和氣候的影響,冬天吃冰淇淋已經從一種“反季節”的行為逐漸轉變為一種時尚和享受,當下流行的冬季甜品紅薯碗,常以冰淇淋搭配烤紅薯、板栗、柿子等應季美食,熱烈奔放的顏色搭配,卻擁有平靜溫柔的內涵,帶來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品嘗前用小勺輕輕敲碎紅薯表面的焦糖,伴隨黃油柿餅在口中慢慢融化,口腔的溫度使冰封的美味蘇醒,紅薯在冰淇淋的催化下也變得清爽甘甜,帶來獨特的感官刺激,深受年輕人的歡迎。

南方人說的“紅薯”在北方又叫“地瓜”。《金薯傳習錄》中記載:“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歷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于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自是曉確之地遍行栽播。”萬歷二十一年(1593 年)紅薯正式傳入我國,很快獲得廣泛栽培。當人們不再為溫飽發愁,食物的魅力便得以更大程度地發揮,紅薯的吃法也融匯了諸多奇思妙想,如芝士奶油焗紅薯、紅薯派、紅薯松餅、紅薯糖水……但只要到了冬天,總也繞不開的仿佛始終是烤紅薯。
冬日的清晨或傍晚時分,走在路上遠遠就能看到升騰起的霧氣,伴隨著熟悉的焦甜香氣,毋庸置疑,必是一個烤紅薯攤。攤主將烤好的紅薯從爐中取出碼放在臺上,若氣溫再冷些還會蓋張小被,有客人來時掀開被角供其挑選。接過滾燙的烤紅薯,顧不得燙手,趁熱撥開有些焦煳的外皮,一股帶著甜味的蒸汽迎面而來。紅薯瓤閃著誘人的橙色光澤,一口咬下是如蜜般的香甜口感,叫人欲罷不能。有時燙得來不及多嚼,斯哈吸著冷氣,然后慌忙咽下,頃刻之間,渾身暖和了起來。緊接著又是幾口,吃得不那么優雅,卻是滿滿的幸福滋味,最后只剩下幾片焦黑的紅薯皮粘在指尖,搓搓手再撣去黏附衣裳的碎屑,周身的寒意一掃而空。
記憶常被書進文字里,鐫刻在塑像上,融入風景中,同樣也交織在味道里,風景變了味道還在,曾經的時光一去不返,但烤紅薯的味道依舊如數年前的冬日里一樣美好。

在寒冷的冬日,紅薯的甜美讓人感到家的溫暖。而瑪芬,則是經典的一款西點,口感蓬松,散發著淡淡的蛋香。當紅薯與瑪芬相遇,一種新的味覺體驗便在這甜美的碰撞中產生。烤箱內的紅薯瑪芬,膨脹著,變化著,面團慢慢地爬升。隨著時間的流逝,瑪芬顏色逐漸變得金黃誘人。咬下第一口紅薯瑪芬時,金黃的外皮在舌尖上化開,帶著微微焦糖味。伴隨咀嚼,紅薯纖維在口中緩緩釋放出更多的甜味,與此同時,瑪芬的蓬松和蛋香的濃郁也在口腔中彌漫開來,盡情釋放這道甜點的獨特魅力。
用料:紅薯 200g、牛奶 100ml、雞蛋 2 個、低筋粉 80g、泡打粉 5g、燕麥適量
做法:1.紅薯上鍋蒸熟,取出壓成泥備用;
2.在紅薯泥中加入雞蛋、牛奶攪拌均勻;
3.將面粉、泡打粉過篩加入紅薯泥中并拌勻;
4.裝到紙杯中七分滿,表面撒些燕麥裝飾;
5.烤箱提前預熱,180 度烤25 分鐘。

在這個寒冷的季節里,一碗熱騰騰的甜品不僅能驅散身體的寒氣,還能為味蕾帶來無與倫比的享受。
這款甜品選用燕窩、桃膠、雞頭米、銀耳等食材為主料,經過精心烹飪而成。每一口都融入了豐富的營養和細膩的口感,為冬日的味蕾帶來一場盛宴。
燕窩被譽為“滋補的佳品”,桃膠由桃樹皮分泌出的樹脂制成,與燕窩相得益彰,二者共同塑造出這款甜品的優雅口感;雞頭米又稱芡實,能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營養支持;而銀耳素有“菌中之冠”的美譽,在干燥的冬日煥發活力。
一碗甜品在手,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的滋養。

用料:紅薯1 個、牛奶20 克、黃油20 克、芝士碎適量
做法:1.紅薯洗凈后對半切開,放入蒸鍋蒸15 分鐘左右至紅薯熟;
2.取出紅薯,用錫紙包起來;
3.用勺子輕輕挖出紅薯肉(注意兩邊留一定的厚度,不要挖破);
4.紅薯肉加入牛奶、黃油、芝士,趁熱混合均勻;
5.把紅薯肉放回至紅薯殼中,撒上芝士粒,烤箱185度烤20 分鐘。
醪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南方地區的釀酒歷史。古人時常將糯米或大米發酵制成酒,以供祭祀或食用。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發現發酵后的糯米或大米散發出獨特的甜味和酒精味道,食用后有滋補之效,因此便將其單獨制成食品,并逐漸發展出了各種不同的制作方法和用途。
據史書記載,醪糟在漢代就已經出現,盛行于清代,并在南方地區傳承至今。《后漢書.樊傳》中記載:“又野王歲獻甘醪膏餳。”李賢對“醪”進行了注解:“醪,醇酒汁滓相將也。”后引伸為濁酒。《大竹縣志》中寫道:“甜酒亦以糯米釀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東柳橋所出為最。”醪糟在南方地區被廣泛用于制作各種美食,如醪糟湯圓、醪糟雞蛋等。醪糟雞蛋甜湯的制作方法很簡單,只需要將醪糟、雞蛋一起煮沸即可,口感香甜,溫暖馥郁。在煮制過程中,醪糟中的酒精會揮發掉,所以一時貪歡,多食兩碗也不要緊。

到了冬季人們對甜食的欲望更加強烈,各種果蔬在經歷過嚴寒后也更為清甜,而其中梨無疑是最受歡迎的水果之一。梨在我國有著3000 多年栽培歷史,被古人稱為“果宗”。《詩經·召南》中記載:“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可見梨在古代的受歡迎程度。
很早人們就嘗試將梨子煮熟食用,在數代人的傳承中延續至今。淡黃色的雪梨,躺在晶瑩剔透的冰糖水中,散發出淡淡的香氣,輔以紅棗、蓮子等佐料,入口落胃,雪梨的清脆與冰糖的甜蜜相互交融,那股清甜的味道非常奇妙,不張揚,不激烈,卻在舌尖迸發,并迅速席卷全身,讓前一秒還在激烈跳動的心平緩放松下來,這是一種安靜的甜,是一種能給予人安全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