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馨雅 吳茂琳 許婕益 鄭力文
為解決物流網絡優化前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成功交易量少,無法實現高效率二手交易問題,開展互聯網下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的物流網絡優化研究。通過基于C2B2C模式的物流網絡結構選擇、構建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物流網絡優化目標函數、基于函數目標解的優化策略提出,提出一種全新的優化思路。通過將優化前和優化后的物流網絡運行情況對比證明,新的物流網絡能夠實現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在運行過程中的成功交易量提升,為二手交易平臺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當前,共享經濟已經融入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中,同時隨著綠色消費理念的產生,進一步促進了國內二手交易市場的發展不斷壯大。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其二手商品的供需方都需要借助更加合理的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開展各項交易活動。同時在平臺運營的過程中,平臺商若能夠在不參與各項交易活動的同時實現對平臺的維護,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交易的效率,進而充分調動用戶的積極性,實現對管理成本的進一步壓縮。但目前,由于二手交易量成倍上升,現有物流網絡已經無法為其提供可靠的運行保障條件,逐漸出現了眾多影響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運行效率的問題,例如二手商品質量分辨不明確、商品價格協商耗時時間長、客戶服務水平低等。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本文開展互聯網下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的物流網絡優化研究。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網絡信息爆炸的時候。任何一種傳播方式都比不過網絡的傳播速度。所以將這種現代化技術應用到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一定能使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大學生二手物品交易的網站開發是解決大學生畢業時二手物品處理的不二之選。大學生二手物品交易網站是從買賣雙方出發形成的一個交易互動平臺,既可以實現買方在網站上的信息發布又可以實現賣方需求信息的留言。從而使買賣雙方的交易更具有實質性與及時性。大學校內的二手物品交易主要是通過校園地攤,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二手物品交易種類多,規模小,交易隨機性強。時間分布比較平均。每年的六七月份在校園會出現一個二手物品交易的高峰,參加交易的除了學生以外還有一些附近的居民。這樣既造成了校園治安的混亂又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大部分的高校已經建立自己的校園網,而部分院校也已完成了校園“一卡通”工程的建設,校園網的建成為學校教職員工提供了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及數據庫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基于Internet技術的電子商務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校大學生平均上網率達到92%,其中每周上網時間超過10h的學生占在校學生總數的1/3。而現在的大學生網上交易基本上是以BBS為主,BBS雖然用戶眾多,可是由于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站點,提供的功能有限,用戶不能詳細的了解商品的有關信息,不能快捷地查詢商品,無法滿足學生實際交易中的需求。校園二手交易平臺為在校學生提供一個供需平臺,學生可以將自己不用的東西放在網上,也可在網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物美價廉,達到雙贏。
3.1 基于C2B2C模式的物流網絡結構選擇。為了實現對面向大學生的交易平臺物流網絡進行有效優化,解決傳統平臺中間處理環節存在的復雜度高問題,本章提出C2B2C模式,采用物流網絡結構的方式,對與此方面相關的工作進行設計。在此過程中,提出的C2B2C模式下,增設了一個B端結構,此端為消費者端,但消費者端并不僅局限在一個B端,A端也存在大量的消費者。因此,要發現C2B2C模式的更高利用價值,應將核心工作置于對物流網絡結構的選擇方面,通過此種方式,發揮回收與處理中心在此過程中的集成作用,全面考慮市場內消費者群體的分布與需求,以此達到對網絡結構優化的最終目的。為了落實此方面工作,在研究中,本文提出一種點對點網絡結構,相比常規的網絡結構,此種網絡的直通性與互聯性更強,可以實現對網絡中所有節點與所有交互線路的連通,在此種網絡結構的演化下,軸輻式網絡結構被提出,將此種網絡作為物流網絡的支撐,可以將網絡傳輸過程中的一個節點信息或多個指定節點的信息進行網絡對接,并通過設定一個中心樞紐節點的方式,對網絡進行連通,相比常規的物流網絡,此種結構的網絡可以降低物流信息在流通過程中的耗時,信息從前端直接流經樞紐中心,并在中心節點完成處理后,對信息進行持續傳輸,直到傳輸至終端。
3.2 構建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物流網絡優化目標函數。在完成對網絡結構的選擇后,本章將根據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交易現狀,采用構建物流網絡優化目標函數的方式,對網絡中的目標信息進行優化,在此過程中,需要先明確網絡結構中樞紐傳輸線路的個數,并定位不同線路在網絡中傳輸路徑的長度,以此為依據,便可以實現對節點目標信息的定位。同時,在可采用將輻射節點進行歸屬處理的方式,定位網絡中與樞紐中心發生交互行為的信息節點,掌握單個樞紐線路的優化目標與輻射范圍。在完成對上述相關內容的分析后,應明確本章構建的目標函數,屬于一個兩層結構的函數,在函數中,每一個網絡區域在結構中對應一個空間,通過節點之間的映射與輻射關系,可以實現信息在網絡中的流通。即假定W 點,為網絡樞紐結構點,此時,可認為在此區域內,不僅存在A端消費者,同時也集成了B端消費者。當A端的產品要銷往B區域時,可直接通過A→B的信息交互,實現對信息與資源的回收。而當網絡結構中存在n個未知消費者的節點時,可假定樞紐中心的節點表示為p,此時至少存在一個“p→n”的物流信息傳遞關系。要基于此種背景下,實現對網絡的優化,需要考慮到物流的正向傳輸與反向傳輸,假設前者的成本大于后者,則可以通過優化單位運輸路徑的方式,對線路目標與成本目標進行集成。
3.3 基于函數目標解的優化策略提出。綜合上文研究成果可知,提出的輻射式網絡是集成節點信息與樞紐中心信息的產生。因此,要實現對優化策略的落實,需要先對優化目標函數進行求解計算,完成計算后,根據不同節點之間的規則關系,進行運輸工具滿載率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按照“點—線”的方式,對網絡進行布局,布局過程中,為了提高整體網絡結構的從屬關系,需要從定制化層面,進行優化策略的建議[5]。相關優化建議內容如下:其一,應當掌握本文提出的網絡結構,屬于一種二類結構,此種結構與企業網絡的組織運營方式不同,他可以通過調動網絡的優先級順序,對A、B端用戶的需求信息進行同時處理,并結合用戶所在的位置節點,對其進行畫像處理,通過此種方式,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群體對于網絡通信的需求。其二,本文優化的網絡,是一種基于區域劃分依據的結構,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可采用將結構進行延展的方式,擴大網絡的覆蓋范圍,從而實現對網絡的規范化管理,避免由于學校畢業高峰期導致的網絡運營存在延遲。其三,利用本文上述構建的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物流網絡優化目標函數,可以進一步求解出合適的物流網絡節點數量和位置,以此達到降低交易平臺運行成本的目的。其四,對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的各種運輸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實現對運輸網絡的全面優化,發揮不同交通工具在運輸上的優勢。
為驗證按照本文上述優化思路提出的互聯網下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的物流網絡是否能夠有效解決優化前物流網絡存在的物流網絡建設成本高,針對交易量高峰期尋找交易全局最優解耗時時間長,平臺成功交易量低等問題,開展如下對比實驗。選擇以某高校當中的二手圖書交易平臺為依托,該平臺當前物流網絡的運行模式是通過C2B2C的方式進行二手圖書的回收和轉賣,在應用中具備精細化的用戶運營優勢,但存在物流網絡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該平臺并未將商品回收量數據公開,因此本文根據該平臺日常交易情況,設定二手圖書的回收量為400萬冊/年,由于在設計過程中涉及對二手圖書的運輸問題,因此還需要假設平均每本二手圖書的重量為250g。該平臺交易遍布全國28個省份和地區。由優化后的物流網絡完成為期半年的運行,并將其運行過程中得出的相關數據與優化前物流網絡在最近半年的運行數據進行比對。為了實現對兩種物流網絡更加客觀地比較,選擇將兩個平臺成功交易量作為評價指標,對兩種物流網絡的應用性能,優化前成功交易量明顯小于優化后的成功交易量,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優化前物流網絡交易量高峰期尋找交易全局最優解耗時時間長,導致部分交易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相應的交易量目標,并且存在全局最優解求解錯誤,造成交易失敗的問題。而優化后的物流網絡平臺可實現對全局最優解的快速求解,并增加了更多的交易通道,滿足交易量高峰期的物流網絡運行需要,因此成功交易量得到有效增加。通過實驗證明,本文提出的互聯網下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的物流網絡優化思路能夠解決優化前物流網絡在運行中的相關問題,實現物流網絡的運行效率不斷提升,為二手交易平臺運營商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本文通過開展上述研究,針對傳統物流網絡存在的應用問題,對其進行優化,并將物流網絡優化前后的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的實際運行情況進行對比,通過本文研究得出,在對其優化時,引入目標優化函數能夠在明確優化目的的基礎上,結合二手交易平臺實際情況,對物理網絡進行優化創新。在后續的研究中還將針對物流網絡在建設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詳細說明,從而實現二手交易平臺運行的進一步強化。
引用出處
[1]王明松,秦永佩.基于SSM 框架的二手教材交易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1,33(07):128-130.
[2]賀歡,胡成耀,汪洋,等.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的現狀調查與前景預測———以阜陽師范大學為例[J].現代營銷(學苑版),2021(06):93-95.
[3]陳晨.依法經營視角下校園二手商品網絡交易平臺建設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1(07):156-157.
[4]李子玉,寧紫君,陳卓聰,等.校園二手交易平臺發展對策研究———以“宜買賣”大學生創業項目為例[J].中國市場,2020(14):169-170.
[5]羅欽文,何靜怡.基于數據經濟背景下對互聯網二手交易平臺面臨的問題與對策———以“九機網”為例[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0(07):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