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宜洺
中國民族樂器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被廣泛應用于禮儀、祭祀、軍事、宗教、民俗等活動中。民族樂器及其民族器樂文化推動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民族音樂的形成和發展,對豐富古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文化素養,促進文化交流、民族融合都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類綜藝節目《國樂大典》即為通過大眾媒介傳播傳統民族樂器文化的優秀代表。該節目由廣東衛視與山西衛視聯合推出,目前已播放三季,它以揭開中國音樂之美為主旨,采用音樂競演與名家鑒賞相結合的形式,為觀眾帶來了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視聽盛宴。該節目在內容、形態上都與以往文化類綜藝有一定差異,其中的新變化、新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轉譯”一詞原屬于語言學范疇,近年來該概念被廣泛應用在創新設計領域,指代按照特定的思路與原則將傳統造型元素轉化為包含現代審美意趣的設計元素。轉譯的思路在《國樂大典》中表現為一是將民族樂器這一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音樂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二是對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加以綜藝化包裝和運營,實現向觀眾傳播特定內容的目標。
1.確定轉譯目標:將民族樂器打造為“新國潮”。現在各類綜藝節目盡管很多,但缺乏民族樂器演奏者展示技能的舞臺。《國樂大典》“搶抓空白”,希望在弘揚民族樂器文化的基礎上開拓進取,將民族樂器打造成兼具傳統與現代性的“新國潮”。民族樂器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瑰寶流傳千年,其傳承價值及研究價值不言而喻。但在高舉潮流旗幟、尋求視聽刺激的綜藝節目領域,民族樂器的演奏者似乎很難在其中找到自身的確切定位。《國樂大典》緊緊圍繞民族樂器這一主題,在現代化的節目架構下以傳統樂器演奏經過重新配器編曲的經典曲目,在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均體現了節目制作方對溝通傳統與現代這一歷史命題的深刻思考。節目中不同地域風格的傳統民族樂器的呈現更是對民族樂器的弘揚。
2.提取轉譯“因子”:以民族樂器為展演核心。不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民族音樂,其中包含的因子都非常多。例如,民族音樂包括樂曲、樂器、表演形式等。囿于審美和文化的差異,復雜的概念在轉譯中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提取具有典型性的因子非常重要。《國樂大典》在打造“新國潮”的轉譯目標指導下,選擇了以民族樂器為核心的轉譯因子,輔之以對民族歌舞音樂、戲曲音樂、現代流行音樂的改編,精彩呈現具有當代性的民族音樂。
3.明確轉譯受眾:以年輕人為主要觀眾。轉譯是一種有著明確傳播目的和傳播對象的翻譯活動。在語言學中表現為面對不同的讀者采取不同的語言,在節目創意中則表現為面對不同觀眾采取完全不同的節目表現形式。《國樂大典》前三季除了在廣東衛視和山西衛視播出外,均選擇了B站作為網絡傳播的主要渠道。B站是典型的年輕人、亞文化的聚集地,選擇B站作為傳播平臺,就意味著在創作之初,節目組就已經明確要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制作年輕人認可的文化綜藝節目。只有先選定轉譯對象,才能在轉譯的過程中做好各個元素的取舍,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民族音樂獨有的民族性、地域性、音色特點與其蘊含的歷史價值使它能夠在時代洪流之中世代傳承,這種歷時不變的穩定性限制了民族樂器在轉譯中的靈活性。《國樂大典》作為一檔在衛視頻道播出的主流文化綜藝節目,起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同時,節目還要考慮各類民族樂器在合奏中的地位、作用,保證節目能給觀眾帶來良好的視聽享受,因而轉譯難度高。為實現轉譯目標,節目形成了對民族樂器的明確轉譯思路,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階段。
1.為傳統民族樂器選擇合適的曲目,以傳統樂器演奏流行音樂。許多民族樂器及其經典的演奏曲目都是相當傳統的,其中包含的審美意象也是非常古典的,對于不熟悉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的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而言,接受并欣賞這些音樂是存在相當大困難的。如何讓觀眾覺得民族音樂和傳統樂器是親切的、可以接受的呢?《國樂大典》選擇的是通過轉譯的方法,提取出傳統民樂這一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將其與搖滾、通俗音樂等現代的音樂審美要素相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例如,《國樂大典》第一季第二期節目中,“女子水晶樂坊”樂團選擇將古典宮廷音樂與通俗古風歌曲相融合,以《十面埋伏》作為開頭,而后轉到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片尾曲《涼涼》,這種經典和流行的碰撞有效減少了觀眾對傳統民族樂器的陌生感。類似的案例還包括第二季第八期節目中,競演人王中山創造性地將古典曲目《紅樓夢》與現代音樂《權力的游戲》相結合并進行演奏、第二季巔峰之夜節目使用甌演奏經典紅色歌曲《我的祖國》等。《國樂大典》將傳統民族樂器與現代音樂元素相融合形成新的藝術形態的做法,幫助觀眾建立起以前很少接觸的民族樂器與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降低了觀眾認知、接受未知世界的成本,從而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2.依據民族樂器的特色,對經典曲目進行重新編配。
所有的藝術形態都必須依托一定的載體才能對觀眾進行傳播,這一載體可能是樂曲,也可能是舞美造型等。目前我們熟悉的流行音樂、經典曲目大多使用西洋樂器伴奏配音,如果只是簡單地換用傳統民族樂器演奏,難免出現生搬硬套的“直譯”之嫌,違背了“轉譯”的思路。因此,要在經典曲目中充分展現民族樂器之美,必須要依據民族樂器的特色,對經典曲目進行重新編配。《國樂大典》對民族樂器演奏曲目的主要思路是將特定的民族樂器置于品類豐富的民族樂器體系之中,結合精致復雜的配器設置來進行,既將特定民族樂器視為重要的演奏樂器,也將其視為音樂改編的靈感來源。以古箏為例,第一季中海上城潮樂團演奏的《畫眉跳架》一曲,嗩吶與笛子逗趣對答,古箏則烘托出了畫眉鳥的自由神態和愉悅情趣;赤焱樂團改編的《打虎上山》原是經典的古箏獨奏曲,樂團在古箏演奏的基礎上加入其他民族樂器及電子樂器,打造出頗具爵士風情的樂曲新面貌。第二季后半程,節目組邀請到著名古箏演奏家王中山老師作為助演嘉賓參與錄制,他與方錦龍合作的原古琴曲《酒狂》、攜龔鑼新藝術樂團演繹的《春江花月夜》、助陣徒步樂團演奏的《賽馬》等皆為民族樂器的經典曲目,讓觀眾領略到了傳統的箏韻與箏味。
3.為新編排的曲目選擇合適的表演形式,拓寬民族樂器演奏邊界。除音樂本身外,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大氣磅礴的節目氣氛和盛世歡騰的節目場景。在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觀眾對于視覺效果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節目通過為新編排的曲目選擇合適的表演形式,使其表演更具張力,在更好地調動觀眾情緒的同時,也盡可能拓寬民族樂器演奏的邊界。為賦予民族樂器更多的演奏可能,節目第三季也調整了賽制,使青年樂手有更多機會展示個人才藝。這些青年演奏者更了解現代觀眾,也更大膽、更有創意,為傳統民族樂器的演奏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第三季中的青年樂手、B站著名古箏演奏博主“墨韻隨步搖”在獨奏舞臺選擇該網站拜年祭中的一首《萬神紀》,以民族樂器演繹快速的古風流行歌曲,并在編配中大量運用了快速指序、快速過弦搖指等古箏演奏技巧,凸顯了箏樂演奏中左手既可作韻,又可與右手同時演奏以豐富音響效果的特色,展現了民族樂器更加豐富的演奏場景。
在弘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目前我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不斷涌現。《國樂大典》成功地在普通觀眾中普及了傳統民族樂器,也讓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譯有了更多思考。
1.轉譯是傳統文化復興過程中的階段性方法。該節目通過轉譯的方法將傳統民族樂器在現代的傳播大致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讓傳統民族樂器重新回到大眾視野,采用的方法是讓傳統民族樂器融入大眾審美;第二步,使觀眾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傳統民族樂器的審美,采用的方法是用傳統民族樂器演奏與該樂器“般配”的經典曲目,但這種審美融合的過程仍是以現代審美為主的,傳統民族樂器的古典審美是被融入的對象。前兩個步驟通過轉譯的方法已經基本完成。第三步是激發觀眾對原汁原味的傳統民族樂器、古典審美的興趣,使傳統民族樂器在現代真正復興,這一任務不是一檔節目能夠完成的。
可以看出,轉譯只是民族樂器在廣大年輕觀眾中復興的一個階段,轉譯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生存傳播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轉譯是手段但不是目標。隨著年輕觀眾對于民族樂器認知水平的提高,節目和整個社會都期待有越來越多的觀眾不需要借助類似的轉譯工具,能夠直接接受、傳播原汁原味的民族樂器及其作品,到那個時候民族樂器復興的時代也會真正到來。
2.傳統文化轉譯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折扣。當然,內容的每一次轉譯都會造成部分意義的損失,節目對民族樂器的轉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類似的問題。例如,雖然節目中演奏者們卓越的演奏技巧可圈可點,也在努力呈現民族音樂之美,但對古箏等民族樂器的材質創新不可避免地會改變它的原本音色,繼而導致箏韻的缺乏;強行將電吉他等電子樂器融入到樂曲演奏之中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民族樂器在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對經典曲目的改編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曲的審美意象和主旨含義,等等。節目的轉譯手段在觀眾群體中也引發了相當大的爭議,認為是對民族樂器的背離甚至背叛。但如果不以轉譯的手法讓民族樂器重回大眾視野,民族樂器可能會逐漸消失在現代社會之中。對于傳統文化轉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該將其視為信息傳播特別是文化傳播過程中的文化折扣。我們應當盡量減少文化折扣,但也要認識到文化折扣是無法避免的。只有正視、認識、洞悉傳統文化轉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才能夠更好地、較為完善地實現傳承和創新發展。
作為一檔創新型文化綜藝節目,《國樂大典》成功地向現代社會,特別是向年輕觀眾以轉譯的方式推介了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其方法、思路值得肯定。隨著觀眾對民族樂器的了解程度不斷提高,以民族樂器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傳播路徑將更為寬敞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