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山東省陽谷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陽谷 252300)
小麥作為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物,隨著種植技術不斷進步,在現代農業種植環境下,做好小麥栽培技術的貫徹與應用,對小麥生長中常見的病蟲害問題,及時采取科學防治措施,能夠更好地保證小麥作物的生長質量,有利于提升小麥種植效益,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在選擇小麥種植品種時,需要考慮以下內容。首先,要考慮小麥種植區所在地的土壤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周圍的種植環境。對于一些氣候較為干燥或水利條件不足的地區,在選擇小麥品種時,要優先選擇抗寒、抗旱的小麥品種。其次,要對小麥品種的具體品質進行選擇,優質的小麥種子需要保持形態光澤,且具有較高的生命活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麥種植后期的成活率,從而更好地促進其在種植環境下健康生長發育。
當小麥種子選擇完成后,需要對種子提前進行處理,將病菌清除進而提升種子的性能,這也能夠更好地提升種子的發芽率。具體而言,在種子處理方面涉及以下技術。第一,曬種,將種子放置于太陽光下晾曬,使種子內部的水分進一步蒸發,進而抑制潛在的病菌。第二,種子包衣處理,在小麥種子外部涂抹相應的包衣劑,使其形成一定的藥膜,能夠有效地對小麥種子起到殺菌、增肥、促生長的作用。第三,藥劑拌種。將拌種藥劑以合適的配比進行混合,然后拌在種子中,使種子浸泡在藥劑內一定時間,再將種子取出并晾干,經過處理后能夠提升種子的綜合性能。
當種子處理完成后,需要結合種植所在地的土壤狀況,考察土壤墑情情況,確保土壤不沖、不漏,然后要對種植地進行整地和計費處理。在整地過程中,要將基肥施加到土壤中,并使其處于均勻狀態,避免某處肥料過于堆積。在基肥的品種選擇上,要采用有機肥料,并加之適當化肥,同時要結合土壤本身的土質,營養情況和種植面積來控制肥料施用總量。
想要在小麥栽培過程中提升小麥質量,確保小麥有良好的產量,需要科學密植,使水、光、熱、土、肥的綜合效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揮。科學密植能夠在保障小麥生長質量的同時,使土壤的利用率達到最大化。同時,為了有效提升小麥栽培中的存活量,需要科學選擇小麥栽培地,要考慮種植地的地形、氣候、土壤等不同因素,同時要借助定植技術對小麥進行栽種。
小麥在不同生長階段其需水量也不同,在進行澆水處理時,需要科學灌溉,一方面要保證灌溉過程中的水的質量,另一方面要提升灌溉方式的科學性。一般來說,主要采用自流清水的方式進行灌溉,從而使小麥能夠正常發芽。而當小麥秧苗過冬返青時,可以采用澆透返青水的方式確保小麥高產。在小麥栽植過程中,需要合理施肥,使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有足夠的養分。在施肥處理時,種植人員需要保障肥料不會對周圍水體或土壤產生污染。同時,肥料內的其他物質也不能殘留到小麥中,這需要種植人員做好肥料的選擇,尤其要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在施加有機肥時,要確保肥料完全腐熟,同時,要控制肥料的用量和施肥時間,及時補充鉀肥和磷肥。
科學有效的小麥種植技術,能夠更好地保障小麥植株的整體生長效果,在種植過程中,要結合不同區域小麥生長的特點,選擇適當的種植方式,并及時就種植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結構,對種植環境進行整改,確保小麥生長過程中能夠獲得足夠的水、光、熱、肥。種植人員也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種植技能,對于種植人員來說,在進行田間管理過程中,如果發現病株要及時進行焚燒處理,在返青季節要尤其做好除草工作,一方面,能夠避免雜草搶奪麥苗生長養分,另一方面做好除草也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害的寄生空間。
第一,繡病,這是小麥生長中常見的病害種類。為防止銹病,需要在種子選擇時,就選擇被農業推廣部門重點推廣的抗病蟲害性能強的品種。同時,要控制好種植密度,使田間透光性、通風性得以增強,當小麥收獲完成后,要及時做好翻耕滅茬工作。第二,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種常見的小麥病害。為防治白粉病,需要在施肥時適當加入氮肥、鉀肥,同時要改善麥田內部的通風條件。第三,全蝕病,如果發現麥田中出現了全蝕病,則不做種。同時,病麥糠不漚糞,控制病菌的傳播。具體用藥如表1所示。
表1 小麥常見病害防治
常見的小麥蟲害包括麥蚜蟲、負泥蟲、皮薊馬等,對于這些常見的蟲害,在種植之初就要選擇抗蟲害強的品種,同時在種植過程中要做好水肥管理,不斷優化麥田內部的生態系統,及時清除地頭雜草,溝邊雜草。要做好麥田的輪作,避免重茬。小麥出現麥蚜蟲,可以在麥田中適當地放瓢蟲、食蚜蠅等昆蟲進行捕捉。如果麥芽蟲本身數量較多,可以采用抗蚜危可濕性粉劑進行噴霧防治。此外,在麥田內做好輪作倒茬工作,也能夠及時減少現在的小麥蟲害。
物理防治:在防治小麥病蟲害的過程中,應用物理防治,主要是借助人力、物力進行人工除草。麥田中如果出現大量的雜草,不僅會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也會為病蟲害的積聚提供空間。因此,要及時將麥田中的雜草進行鏟除,使麥田內部能夠保持良好的通氣蓄水條件。
化學、生物防治技術:應用化學和生物防治的方式,也是阻止病蟲害發生的有效舉措。在化學防治手段上,主要是在小麥播種前在種子上噴灑相應的化學藥物,使種子在接受藥物浸泡后,更加具有抗病蟲害性。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保護麥苗在后期生長中不受其他病蟲害影響。生物防治主要是根據生物鏈的規律,例如,蚜蟲作為小麥蟲害中的常見類型,蚜蟲在自然界中的天敵類型較為多樣,例如,草蛉、蚜繭蜂等,通過引入這些蟲害的自然天敵,能夠在不形成其他污染的情況下,有效消滅病蟲害。
農業防治:主要是在小麥播種和日常管理中做好防治措施,結合不同地區的氣候類型,科學選擇播種時間,在查苗、補苗工作中做好巡檢。在麥苗生長過程中,對生長較弱的麥苗,及時在麥苗表面上噴灑生命素,使其更好地吸收養分,從而實現二次生長。對于一些生長較快的小麥,也要及時對其進行人工處理,從而更好地保障麥田的種場整體生長質量。
綜上,做好小麥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更好地保障小麥產量,也能夠更好地促進糧食安全和社會發展穩定,有利于增加農民在糧食種植過程中的實際收益,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