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麗
(福建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3)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市與農村協調共進、公共資源平等共享,農村經濟飛躍發展,最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走上幸福之路。構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農村發展布局,實現生產要素合理配制,讓農民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并不斷創造社會價值,讓現代農村更加繁榮昌盛。
“幸福”一詞的定義自古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幸福需要借助人的情緒、認知、行為而呈現,是每個人自身的體悟之感。幸福經濟學是通過調動人的知、行、感合一,提升人的真、善、美,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進步。打造現代農村幸福經濟學,是通過在農村引導農民做到生命資源的有效配置,充分發揮農民內生動力,讓農民安心根植于農業農村,實現農村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和諧發展,為全面建設現代農業農村提供穩定的生產要素,助推鄉村振興。
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遷移的農業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實落地,農村人口流動規模進一步擴大。一方面農業生產受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雙重風險壓力,農產品生產周期相對較長且變現速度較慢,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向城鎮遷移,進入企業工廠,不但可以增加收入、提高自身保險保障,還可以讓子女獲得更好的受教育環境。這就導致農民對農業生產信心不足,更不想讓后輩繼續留在土地上,所以現在農村普遍存在勞動力后備資源不足。
農民自古就有很強的“根文化”思想,即使在外實現安居樂業,也仍想衣錦還鄉,光耀門楣。在農村修繕,搭建房子可以改變村容村貌,但是每家每戶相互攀比,有的違章搭建,有的為獲得拆遷賠償而搶建現象依然存在,可對于真正住房剛需的農民卻又要求苛刻。鄉里鄉親建房本可互相成全,但因為利益而變成障礙,農民為了顯示“面子”卻丟了鄰里和睦百世興的“里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是“干部干部先行一步”的現象在部分農村仍然存在。少數村干部利用手中權力,占用集體資產謀私利。這種行為嚴重影響村干部在農民心中的形象,造成對村干部的不信任,導致干群關系緊張。另一方面是出臺的一些政策不夠因地制宜,阻礙農民耕作積極性。農民期待當地政府出臺適合當地農田情況的扶持政策措施。
近年來,農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各種要素組成的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但農民與農業生態環境仍存在一些矛盾。如農民生活垃圾清理不夠規范,農村尚未做到垃圾分類處理,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做到專人清掃,集中堆放,定時處理,但只停留在粗放填埋甚至倒入大江大河的境況;在農村聚居地附近開設的養豬場、養雞場、養鴨場,帶來了空氣污染、蚊蠅聚集等問題,給農民生活帶來困擾。農民在追求經濟利益和生活質量的同時,給農業生態環境帶來壓力,影響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大力挖掘農村特色農業產業。針對當地農產品特色建設產業基地,形成從種植、養殖,到加工、運輸、銷售一整套產業鏈,實現農民在家門口就業,農民可以提高時間利用效率,農忙時田間勞作,農閑時可以加入車間工作,增加收入。
第二,大力提高社會公共資源服務水平。社會公共資源包括道路交通、水利設施、網絡、醫療、教育等資源,當農村的社會公共資源水平達到或接近城鎮水平時,農村的交通閉塞、飲水不便、網絡不通、醫療、教育資源落后等問題就迎刃而解,農村的生活環境就可以滿足農民需求。
第三,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技能教育。扶貧先扶智,改變農民狹隘的小農觀念要靠教育,在農村發展農業職業技能教育,用靈活的教學模式,課堂和田間授課相結合,拓寬農民的認知世界,加深農民間思想交流,提高農民種、養作業水平。通過知識技能武裝農民,讓農業獲得更多增值空間,實現農民自我的成就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一,讓法治道路鋪向農村,建設法治村委。從決策到執行及監督都有法律可循,權利與責任緊密相聯,提高村委公信力和干部執行力,知敬畏、知廉恥。讓法治意識在每個干部心理形成紅色底線,自覺在履職盡責中始終堅持法治為上。
第二,讓法治宣傳深入農村,建設懂法的新型農村。讓農民了解在政治生活、農業生產、進城務工、自主創業、計劃生育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并教授農民在監督干部執政時、或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如何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身權益。
第三,讓監督機制深入農村,動員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干部做到陽光執政,與農民有商有量,積極公開村務,接受廣大農民監督,動員農民積極參與對村委及干部執政的監督,提高對干部的信任度,促進農村自治共治。
第四,引進鄉賢參與鄉村治理。鄉賢是一批出生農村、熱愛農村、崇德向善的社會賢達,是一批樂于用自己的專長、學識和財富建設農村、改變農村的優秀人物,在農村鄉賢的威望普遍較高,是現代農村發展的一股柔性力量。
農村人文環境是促成村民之間建立廣泛、美妙的關聯,不斷凝聚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團結協作,進而改善鄉風民風,構建良好、有序的鄉土人情。
第一,大力弘揚與傳承優秀的地方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鄉約俗成,可以增強村民間的合作聯絡,存養正念,還可以發展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增加村財政和農民收入,同時文化交流擴大到海內外,還可激發全球華人的家國情懷。
第二,大力推廣農民體育健身事業。將“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在農村傳播,不但能豐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將農務融入體育賽事,還能增加農民對農事農耕的興趣。2018年國家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以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為宗旨。舉辦“農民豐收節”既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又展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為本的傳統。
第三,大力建設村民文化活動場所。農村整體面貌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農村的空心化、老齡化卻在加劇形成。為豐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各地都建有村部老年人活動中心,增設更豐富的文化活動項目。如增建大數據服務平臺、干部村民交流室、農村書屋、文明鄉風講堂等。能增添老年人活動中心的熱鬧氣氛,增進村干部與村民、村民與村民之間的溝通交流。另外大數據服務平臺形成數字鄉村治理體系,村民可以通過這一平臺了解時事政治、農業農村政策,并可通過這一渠道發揮監督職能。
根據長期以來形成的農村建筑布局、地形特點,做好規劃設計。劃定永久耕地界限,保留村道擴寬空間,規范宅基地建設審批制度,統籌舊宅翻新設計,修復農村水利工程、整治垃圾、污水處理等,形成村規民約,既可降低村民間的攀比心理,又可保護弱勢農民的基本利益,還可改變村容村貌。如福州市長樂區長安村,借助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的契機,開展以裸房整治、垃圾處理、村道硬化、河港整治、清除淤泥及修建濱水步道等行動,村容村貌煥發生機,推出鄉村振興旅游精品特色線路,吸引外來游客,增加村民收入,讓村民滿意度、幸福感迅速提升。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構建現代幸福農村經濟,需要各方面通力協作,形成政通人和的和諧氛圍。各級政府鼎力支持鄉村振興事業,干部、群眾緊密聯系,干部熱忱服務三農,農民安心留守農村,發展農業、建設現代新農村,實現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啟現代農村幸福經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