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輝
(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氣象局民航氣象臺,內蒙古 滿洲里 021400)
我國農業氣象從最初24小時天氣預測到如今15天天氣預測,從最初風、雨、霜、雷、雪到如今的PM2.5、PM10以及土壤墑情等微觀預測經歷了40余年發展,這一路是傳統天氣預報向智慧型天氣預報的轉變之路。天氣預報的精準性、適時性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好的指導作用,能夠讓農民有效避害。在未來隨著更多技術的融入,我國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會越來越深入。
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為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直以來農業都有靠天吃飯的特點,生產風險較高,因此及時掌握天氣情況成為了農業趨利避害的關鍵手段。尤其是隨著農業現代化來臨,機械操作、智能操作等技術融入,對微觀環境要求越來越高。這要求我國農業氣象服務必須要不斷突破,能夠從宏觀氣象向微觀氣象轉變,能夠去形成系統的參數,讓農業生產得到更精細指導。例如,一些病蟲害形成需要一定的濕度、溫度、光照,土壤也需要提供一些必要條件,傳統農業氣象服務很難去做到微觀監控,導致病蟲害防治比較被動。隨著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傳感技術等融入,我國氣象微觀監測能力得到了改善,能夠為農民提供空氣濕度、光照、風速、種植密度等具體參數,可以為貪夜蛾、蝗蟲、立枯病等病蟲害提供必要的參考。另外,長達15天的天氣預測也給予了農業面對重大災害例如冰雹、水災、霜凍等主動防御能力。
目前我國各地氣象觀測單位都形成了三融合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體系,該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技術。
第一,融合物聯網技術。以傳感設備、通信協議等將不同設備關聯起來,能夠有效定位、跟蹤、監控。換言之,該技術保證了氣象監測各類組件的彼此關聯,最終形成了大數據智能感知系統,有效地提升了農業經營體系的農業氣象監測水平。
第二,融合云計算、大數據技術。這二者主要功能作用是從微觀上抓取數據,然后通過復雜運算提取出農業氣象關鍵數據,做到了監測領域的廣闊性和單一領域的精深性。
第三,融合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技術。該融合工作能夠讓智慧農業氣象平臺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讓農業種植、農業收割、農業產品運輸都能獲得具體的氣象指導。
以安徽的“惠農氣象”項目為例,該項目需要涉農專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其他服務單位關聯起來,能夠保證各主體之間互通有無,最終讓專家針對經營主體的經營種類、經營面積、所在地區形成包括耕種方式、噴藥防害、收割晾曬等精細化信息服務。這樣的平臺需要很多專家以及對應的技術人才。故而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發展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人才供給問題。
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依賴計算機等先進硬件,隨著智慧化水平不斷增加會有越來越多的硬件融入進來,無形中增加了設備維護壓力,每年的維護成本十分高昂。如何延長硬件壽命降低維護成本成為了氣象部門需要面對的問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的組成成分在不斷增加,畜牧業、養殖業、種植業、林業、林果業、林下經濟、旅游業都需要氣象部門提供服務。不可忽視的是,這些產業在同一地區,甚至于在同一個村落,但因為領域不同需要不同的氣象參數,這給氣象部門提出了挑戰。另外,還需要考慮到物流業,需要能夠為物流發展提供動態氣象參數。例如跨地區氣候播報,利于物流企業改變物流路線,能夠有效地提升物流速度。
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最終目的是服務于農業經營主體,然而后者的文化水平不同,這給農業氣象服務質量帶來了一定影響。首先,不同群體的氣象專業術語理解能力不一,一部分人可能理解錯誤而造成錯誤的防御措施,結果給生產帶來負面影響。其次,不同群體對氣象的重視度不同,有的群體會積極參考氣象參數,形成科學的規避措施,而有的對氣象不聞不問,完全是靠天吃飯。這也會造成農業氣象智慧化服務的價值因為群體不同而不同。這也意味著增加受眾群體的氣候素養,已經成為提升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價值的關鍵。
第一,在現有人才規模基礎上,需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傳感技術等來提升氣象服務質量,盡量滿足農業各領域生產需求。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才不足帶來的壓力。
第二,于我國各地氣候院校融入智慧型氣象服務專業,以這樣的手段加大人才培養規模,以確保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擁有后繼之力。誠然,這種專業的設計需要考慮到課程的時代性、發展性、實用性,需要整合氣候院校、氣象臺以及有關部門的資源,能夠做到“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讓學生擁有先進技術素養。
第三,進一步加快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進程,加大有關項目規模,擴展服務領域,以此來保證氣象應屆畢業生及時就業,保證氣象部門有新鮮血液注入。
第四,需要以協同管理模式積極地聯合地域內外專家群體,能夠為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提供核心力量,保證氣象服務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
因為一些先進設備和儀器的維護十分專業,并非氣象部門以一己之力可以完成,有必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積極地引入第三方機構來提供維護服務。一般來說,第三方機構在這些先進的設備運維、保養方面具有專業水平,擁有先進的運維、檢測、維修工具,能夠有效延長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設備的使用年限,并且降低氣象部門的運維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購買該項服務時,要通過招投標環節來實現,需要嚴格把控招投標環節,必須要讓有資質、有能力、有技術的第三方機構中標,否則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
想要提升農業氣象服務水平,第一是要提升所有人員的服務意識,能夠做到數據采集和分析的精準化、精細化,要落實具體的數據采集責任,并且建立考核機制。這其中需要不斷培訓有關人員相關技術的操作,要讓工作人員能夠正確操作設備、應用有關系統。第二是要對轄區內的農業經濟進行統計,要保證農業氣象服務內容和當地農業經濟匹配,這樣既能保證氣象部門設備采購的精準性,又能避免沒必要的工作內容,有效控制工作質量。第三要對物流行業為代表的跨地區業務實現動態氣象輔助,為其提供包括溫度、濕度、路面濕滑度、空氣濃見度等參數。
第一,由氣象部門、縣域融媒體中心一同來加大氣象工作宣傳力度,要讓更多人了解到氣象部門的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意義。其中需要結合具體案例體現氣象工作的重要性。例如不同地區農產品產量、質量方面差異和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關系,讓受眾真切地看到氣象智慧化服務給農民帶來的利益,這樣才能讓更多人主動關注氣象。
第二,創新宣傳方案,普及氣象術語。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對一些術語展開專門的宣傳和教育,要讓農民理解術語內涵,了解術語描述的對象,這樣才能減少錯誤理解帶來的損失。
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是我國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保障,未來還需要有更多專業人才、專業設備、專業技術融入進來。這就需要政府、氣象部門、高校氣象專業、社會涉農專家聯合起來,一同為我國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