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潔
(山東省臨沭縣鄭山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臨沭 276715)
糧食安全對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是基石,影響糧食安全有耕地減少、糧食減產、氣候影響、棄田進城等諸多因素,但是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應用作為工具層面上的影響尤為重要。筆者在基層鎮,是糧食生產一線,從事農機化推廣工作,農業機械如何在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方面發揮作用,在新的發展時期應如何改變思路適應當前政策,結合所在區域進行分析思考,以指導工作。
臨沭縣鄭山街道位于縣城西,緊鄰縣城,人口8.7萬人,可耕地面積7.2萬畝,屬于沭河沖積平原,宜機化面積6.5萬畝。傳統種植小麥、玉米、夏花生(其中小麥5.1萬畝,花生1.1萬畝,玉米3.7萬畝,其他0.6萬畝)。因靠近縣城城區,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達,主要企業有三興食品、伊思德、華強淀粉、行政總廚等,現代生態農業園區4個(金正大示范園、佳柳田園綜合體、新村現代農業示范園、沭河生態長廊),主要農業經營合作組織14家,其中省市級3家(臨沭縣朝露家庭農場、惠農農機合作社、臨沭縣源豐植保服務有限公司)。美麗鄉村示范片區2個(埠前社區、官路社區)。
勞動力短缺存在各個領域。勞動力短缺的原因,一是年輕人不愿意種地,二是勞動力轉移。種地的中年人普遍進城打工,或者到城區干零工,職業農民少之又少。經調查全鎮主要從事農業(主要工作從事種植)的個體勞動力約4200人(30~60歲),占人口比重不足5%,60~65歲的比重為8.1%,說明種植業不僅僅缺乏勞動力,僅有的勞動力也老年化嚴重。
2013年山東省農業廳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印發《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登記管理意見》的通知以來,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農民合作組織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2021年山東省專業農民合作組織(種植、養殖、農機等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注冊數量3.12萬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87萬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村是從事種植的主要力量。鄭山街道目前農機專業合作社21家,家庭農場63家。
2021年鄭山街道可宜機耕種收作業耕地面積7.2萬畝,主要環節作業量為21.6萬畝,2020年農業經營主體組織機械作業面積19.44萬畝,覆蓋率達到90%。托管和半托管面積5.12萬畝,規模化經營1.17萬畝,個體種植僅為0.91萬畝,通過數據證明實際種植主體為農民合作組織。
大型農業機械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近年來大力提倡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大塊土地上調整種植結構,推廣先進的綠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的關鍵技術,以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從而達到改變一家一戶個體經營導致地塊小、效率低、技術弱導致衣業生產的低產量、低收益的狀況,目的是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也與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相一致。
以1畝地為例,傳統種植玉米、小麥,玉米畝產450公斤,小麥500公斤,毛收入按市場價格收入1500元,物質投入300元,機械租賃200,純收入1000元,計入1人專職種植,則純收入為1人1畝年1000元。如果每戶以4畝計,則種植收入4000元,基本無法滿足家庭支出。
以家庭農場種植50畝地為例,按上述個體產量和銷售價格計算,機械租賃可以使用機械托管,在農資購買等享受平臺優惠價格,如果投入比相當則收入為5萬元,相比零星種植,規模化效益顯而易見。
通過對比和測算,實施規模化種植經營是土地種植的必經之路,但是規模種植的基礎是機械化技術的植入,同時全程全面的機械化增加了抗風險能力。特別是收獲后的糧食減損要求烘干處理成為抵消各種自然風險的減損和市場波動帶風險的影響,把勢單力薄的個體種植經營接過來,讓農業生產可特續性得以保證,農業機械化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農業機械憑借具高效、便捷、節約成本等諸多優勢,能幫助農民取得“三夏”“三秋”的最終勝利。
農業機械化是解決“用工荒”的有效途徑,城鎮化的進程和勞動力文化水平的提高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青壯年留在城市、學生不再回農村,留守家中的只有婦女、兒童和老人。近年來,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農戶村莊空心化、老齡化、低素質化趨勢明顯,每到春播、夏收、秋收農忙時節用工荒問題便會更加嚴重。農業機械化才是解決農工荒,應對糧食安全面臨勞動力短缺的有效途徑,機械化可以彌補從業人員短缺的不足,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改善勞動環境。
近年來,政策在職業農民培訓中持續發力,對農民培訓進行了系統的規劃實施,在課程設置上也增加了農機化技術培訓,但是農民文化水平偏低,掌握新技術能力比較弱,各級農廣校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融于當地特色,把區域特色農機化技術當做普及內容進行培訓。2021年鄭山街道參加職業農民農機培訓班共6人,全部來自農民專業合作社,他們是農機技術使用和應用者,但是培訓內容均采用全市統一課程無法與區域相結合,應針對鄭山街道種植習慣、機械應用進行系統化培訓,只有帶頭人掌握了應用知識,才能為推廣工作打好基礎。
列入補貼的農機化裝備通用性強,特色農機具由于使用區域,買賣者分散在不同地區,導致研發單位不愿投資、生產企業不愿生產、代理商不愿賣,產品價格高,使用不普及。倒逼農民改變種植結構的同時,帶來種植意愿降低、收益降低、農機使用率降低,不利于糧食安全生產。鄭山街道及其周邊農民在蔬菜和小雜糧種植方面有傳統習慣,應鼓勵本地農機生產企業對田園機械、蔬菜收播機械進行研發生產并報補貼系統。
示范項目的實施是農機化技術和農藝技術推廣中最常用最普遍的方式,也是群眾最好接受的方式。項目的實施通過核心示范區、輻射帶動區、推廣應用區三區同建、同用、同推能很快把一項新技術通過干給農民看,讓他們在應用中逐漸掌握核心技術,從而縮短從推廣到應用周期。近幾年在鄭山街道實施的機械化深松技術、小麥高效植保技術、秸稈切碎還田技術示范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社會化服務補貼項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組織專業合作社進行規模化專業化作業,特別是在無人機植保、糧食烘干加工、機械化播種與收獲等環節開展補貼服務,降本增效的同時解決了一家一戶無法進行機械化作業的問題。2020年以來,金豐公社、惠龍農機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服務組織在鄭山街道開展農業農村局組織的小麥玉米播種、植保、收獲社會化服務補貼作業,規模化作業帶來的節本增效、增產豐收、節約勞動力成果被群眾廣泛接受。
保障糧食安全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之一。農機化技術推廣應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從業人員應順應時代發展,做好研、推、用三位一體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