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冰麗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所選研究對象澄湖農業園,是吳中區三大農業園區之一,也是甪直“三區并舉”發展的三大板塊之一。依托其獨特的農業產業、水鄉空間優勢,借勢甪直古鎮文旅發展、游客和消費的帶動,實施農旅全域發展的戰略措施。項目在規劃階段,以形成江南水鄉景觀特色,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為規劃目標,綜合區域內村莊的環境、規模產業特色、生產方式、公共及基礎設施、區位條件多方面因素,形成了“三帶、三園、三區”的空間布局,“三帶”指沿吳淞江、蘇同里公路、高速公路的生態林帶,“三園”指特種水產養殖園、水八仙種植園、生態農業科普園,“三區”指農產品物流園區、綜合配套區、生態農業種植區;形成了“一心、五區、一帶”的產業空間布局,“一心”指園區產業發展綜合服務中心,“五區”指優質高效稻麥生產區、特色水生蔬菜種植區、名優林果種植區、健康水產養殖區、“彩韻澄湖”濕地景觀區,“一帶”農業科技休閑景觀帶。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在分步實施階段,結合整體農業園現狀,逐步建成了水八仙生態園、東方花博園、飛行營地、瑤盛民宿、瑤盛采摘園等一三產業相融合的旅游休閑示范項目。
在甪直農業全域旅游發展結構建設過程中,以“全域生長”為主題,通過鄉村旅游的全域生長使鄉村產業、勞力、設施、生活等就地城鎮化,切切實實提升了城鎮化的質量,“生長”出了新農民、新農村、新面貌的城鎮化。在這樣的發展理念下,形成了農業景觀吸引核、農旅休閑區、農業生產體驗區、居住發展區、社區配套網絡等結構體系。體系之間相關獨立又相關鏈接。
農業景觀吸引核是農業全域旅游的核心所在,是吸引人流、提升農旅目的地土地價值的關鍵。依托觀賞型田地、水八仙生態園、觀賞型苗木、東方花博和濱湖風光帶等,引導游客感受田園風光和自然美景,體驗農業景觀美麗。
農旅休閑區主要是為了滿足吸引核帶來的客源的休閑產品,也就是各種農業旅游配套的多樣休閑業態的聚集。結合甪直及周邊傳統建筑風情打造了如節子浜民宿、船屋等建筑群落,結合農業休閑打造了垂釣、采摘、一日農夫等活動,結合鄉土民俗打造金山寺廟廟會、禪修冥想等體驗、結合傳統民俗工藝打造藝術家村落,在藝術家的帶領下,體驗傳統的手工藝繪制等。還原“福慧傳家”的生活方式,打開“耕食生活”的鄉野模式,通過故事營銷的手段,使之成為自然而然的生活式景區與景區式生活,帶來全員主體化,精準扶貧重構活力鄉村,并帶來了周邊鄉村的盤活。
該區域主要是以基礎生產為主展開旅游產品的打造,與傳統農旅不同的是,甪直農業園引入現代農業科技,與高??蒲兴群献?,通過打造智慧農業、創意農業和農業體驗,充分利用澄湖農業園優越的地理位置,促進與緊鄰具有典型城市特征的蘇州工業園區的合作,與園區及周邊城市區域結為姐妹關系,加強城鄉交流與融合,進行農旅產品宣傳,農村資源更加貼近城市居民,實現鄉村振興。同時在生產基地展開農業線上線下教育、農業科技示范等項目與周邊中小學、高校展開寓教于樂活動,為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推廣帶來新動力,也有效的通過宣傳農業精神,實現“新鄉賢”的回歸,吸引人才回鄉創業和就業。
該居住發展區一方面安置了由于農旅核心區的發展失宅失地的原住民,更重要的是隨著旅游各要素的發展,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產業融合和集聚,滿足外來人口的增加,形成的由產業引發的人口聚集或是外來游客居住。這是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必然需求,在規劃初期需要合理安排好該區域,避免影響農旅核心區的集聚化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減少因旅游帶來的生活不便居住不適等情況。
農業全域旅游的發展需要從城鎮化角度出發,規劃于當下,服務于未來。社區的配套網絡服務于農業、金融、醫療、商業等多個方面,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復合型的特征會越來越明顯,農業全域旅游必須具備城鎮化支撐功能,形成產城一體化的公共配套網絡是社區發展和農旅發展的重要需求。與普通的城鎮化社區配套網不同的是,農業全域旅游社區在配套上還需要增加旅游服務等配套,比如融合旅游服務的社區服務中心,依托大數據等平臺滿足社區日常需求同時實現旅游產品合理推送、統一管理和景區的無障礙服務等。
完善農業旅游服務體系是在結構體系基礎上,建設以“農業+旅游+商創”的生態服務系統,包括旅游智慧導覽、農產品商城、商創社群、文創平臺和智能分析系統等。
智慧導覽服務,結合甪直客群需求,實現旅行前的景點的定位、旅行線路的規劃、網上購票、園內交通導覽和住宿預訂等功能,定期發布團購、線下旅行社合作等。旅行中實現餐飲預訂服務、拍照分享、快捷咨詢、景點人流監控、應急調度等需求;旅行后實現吃住行游娛購評價或意見反饋、紀念品售后平臺、發票申請等請求,讓旅游更加貼合大眾需要,真正從服務上提升游覽體驗。
該平臺可以實現農業園多樣化的農副產品的一鍵上架銷售,商品預約和同城物流等服務,零門檻、零成本,合作商戶實現電商收益。農產品展銷、物流配送、生態監控、農業技術引進、先進設備采購等,形成農村資源向城市居民、城市技術向農村的雙向傳輸機制。
搭建完善的創客社群平臺,通過平臺展示農業園的創業創新優勢,實現平臺的社交、活動、會員、信息、知識等共享。該平臺通過優秀的創新創業案例的分享,驅動更寬更廣的招商引資的實現。
智能分析系統主要由農業園智能管理系統和掌上農耕兩個系統組成。農業園智能管理系統實現對農業園多項產業的合理監控,通過數字化周期管理平臺實現對產業監管、消費管理、交通監控、應急管理等多方面管理需求。掌上農耕主要通過先進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實現農業、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的有效整合,實現城市人群參與農耕的愿望。
綜上,結合甪直澄湖農業園的實踐,挖掘傳統農業向休閑農業、文化旅游轉型途徑,探究農業產業從有機種植向旅游新高地發展策略,探究如何通過構建特色產業開發架構,從結構體系建設和服務體系構建兩個方面具體落實。結構體系形成了產業導入,包括:第一產業主要分為科(產業科研基地)、教(農業教育區)、文(農業博物館)、其他(比如休閑養生度假)等;產業開發包括產業本身;產業應用(應用示范園等);服務體系形成了產品導入,包括農業+旅游、農業+貿易、農業+商創、農業+康養、農業+運動、農業+休閑娛樂等。通過鄉村振興為原住民帶來多元化的收益,強化文化遺產和保護鄉村原生態面貌,讓旅游與地方玩樂方式內容產生關聯,達到流量轉換效應,使項目的生存和發展提升,使鄉村更具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