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攝影/周紫嫣

園內種植的水杉

清漾毛氏族譜
江山城區濕地公園坐落于浙江省江山市文苑路與鹿溪北路交叉口北約120 米,江山市博物館以南,于2010 年11 月11日動工,2012年12月26日竣工,是江山市首個濕地公園。該公園的建成,有利于進一步完善配套江山城北新區,提升城北新區景觀,為周邊的居民提供一個生活、休憩的場所,建立濕地與城市之間良性、有序的發展模式,恢復場地記憶,保護原生態場地風貌,構建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
2022年下半年,江山市文化藝術中心二期工程完工,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景觀、綠化、亮化等市政設施及博物館、城市規劃展覽館外立面改造提升。文化藝術中心以江水演化為設計主題,統領全局,突出設計的文脈和在地性;前場空間做整,刪減繁雜的綠化空間。加入夜間藝術裝置,豐富視覺焦點;移除過多且雜亂的樹木,打開建筑展示面。重新打造駁岸交接面,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親水平臺,為鹿溪渠增添了靈動的水元素,為其重賦活力;賦予城市客廳的屬性,使用大草坪、微地形、易拆除的原木器材,賦予更多功能性,吸引更多人群。該工程完工后也使得這塊區域成為江山市的“網紅拍照”打卡處。
除了東側的親水河道、南側的濕地公園、綜合類廣場,江山市文化藝術中心還設置了藝術類廣場、活力場地、臺階劇場、兒童活動區、老年活動區、親子樂園等活動場地。在文化藝術中心南側的城區濕地公園也被更多前來打卡的游客所知曉,成為游客在休憩時刻的好去處。據了解,江山城區濕地公園總占地面積約2.3萬平方米,其中綠地面積約9300平方米,各類鋪裝約7200平方米,人工湖面積約6500平方米,有廣場、園路、親水平臺、景觀廊架、石橋等相關配套設施,是一個集休閑運動、親子活動、娛樂修心于一體的安靜之處。在江山市乘坐118路、302路、305路等公交車均可到達江山市博物館公交站,再往博物館南面走去便可行至城區濕地公園。
經過江山市文化藝術中心的彈性草坪區、藝術類廣場,便可以看見在文化藝術中心南側后面的城區濕地公園。觸目可見濕地公園內種著許多同一類型的落葉喬木,園內主要種植的樹木是水杉和池杉,水杉被譽為植物界的“活化石”,樹體高大、樹型優美、葉形秀麗,在景觀園林中經常被視作“秋葉觀賞”的樹種。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去時正值深冬,水杉已全部落葉,只留下光禿禿的樹枝,錯過了最佳欣賞期,未能欣賞到“金光燦爛”“似火如畫”的水杉林。水杉適應性強、喜濕潤、生長快,園內多數水杉皆圍繞濕地公園內的小湖而植,通過片植、叢植等方式種植,與濕地公園內的其他植物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除水杉外,湖邊還種著幾棵柳樹,數量不多,大概僅種有五六棵,在此刻深冬時節,柳樹也同水杉一般全部落葉,只剩下光禿禿的柳枝。
公園內道路主要為三種類型,橫跨湖中間的主道路由長方形石磚鋪設而成,寬約2—3米。連接湖和兩岸的道路是水泥石板路,寬約1米;公園內草坪之間的小路主要由鵝卵石鋪設而成,中間是較小的鵝卵石,路的兩側則為體積較大的石頭,寬約1.5米,設計精巧,樸實卻不失創意。江山城區濕地公園內湖湖相扣,水網稠密,一同構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水域景觀。公園內主要的水域景觀有:沼澤、灘涂、水面、河蕩等。園內水面廣闊,煙波浩渺,水流迂回,靜靜流淌,積聚大氣與秀麗為一體,造就了別具一格的濕地生態之鄉。每年春天,這里就成了水鳥的天堂,數十種鳥類在這里棲息繁衍,水鳥翔集、錦鱗游泳。夜晚閑步于此,吸明月之靈氣,拂碧水之清新,令人心曠神怡。
公園內河蕩塊區有幾處蘆葦蕩,雖然不是大片的蘆葦蕩,但也恰到好處地為濕地公園作了點綴。草坪中的蘆葦隨風搖擺,恰好把關于公園的溫柔與歡樂,落在每個途經此地的游客的心上,讓人不自覺地沉迷在這般溫情嫻靜的景色之中。草坪上還設置有三塊巨大的白色石碑,其中一塊采用鏤空設計,展示了一些風景圖案,題有“傳承良好家風,弘揚傳統文化”這12個字。另外兩塊上則寫有《清漾毛氏族譜》的具體內容,吸引了不少游客或是市民在此駐足閱讀。《清漾毛氏族譜》始編于北宋元豐六年(1083),是三衢(衢州)毛氏現存最完整的編輯年代較早的族譜,被國家檔案館確定為中國首批48件國寶級珍貴文獻檔案。
穿過草坪行至湖邊,從湖上的水泥石板橋上走,可以到達湖中心的休憩亭。這個亭不同于江南傳統的古色古香的園林亭,該亭由水泥建成,由6 根石磚砌成的柱子支撐,呈長方體結構,內設8張由花崗巖制作而成的長方體石椅,或許換個叫法也可以稱之為湖上游廊。值得一提的是,園內的這個湖也并非真正的湖,湖上立有一個牌子,稱其為“雨水生態塘”。繼而向左前行,穿過湖中間的石板路,可以到達園內的親水平臺。湖中間的石板路的兩側也都種有水杉,且與湖上游廊一樣,設置有長方體石椅。此時正處假期,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親水平臺玩長筒水槍。沿著臺階靠近水邊,還能看見幾條小草魚在水中游來游去,冬天溫度較低,看到的魚兒不多,在其他季節湖中的魚就比較活躍了。在其他季節,活躍在園內的還有松鼠、水鳥等動物,這里是它們的棲息天堂。同時,它們的存在也為江山城區濕地公園增添了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過去的公園,達嶺溪貫穿其中,水杉林密布,但是由于常年缺乏管理,附近居民時常在此洗衣服,周邊荒地更是被居民開荒種菜,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嚴重,水生態環境極差。但如今經過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改造,搖身一變成為了城區濕地公園,公園內也多了很多景觀植物,水也更清了。江山城區濕地公園的華麗轉身,離不開江山市大力推進的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巧妙地將“滲、滯、蓄、凈、用、排”六字原則融為一體,因地制宜增加“海綿”設施,大幅度地提高了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雨水的能力……
推窗見水,出門入園。在許多城市城區,小微公園越來越多,城市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舒適與愜意。江山城區濕地公園園內水杉、池杉挺拔聳立,每到深秋、初冬時節,蒼翠、金黃、深紅等多種顏色交織,色彩斑斕,景色優美。不少市民在閑暇之余都會帶著家人或是約上三五好友來此處閑逛游玩,江山城區濕地公園也逐漸成為市民心中的休閑好去處,成為江山市民家門口的綠意空間。

文化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