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姚,徐葉明,范亮平,沈燕彬
(中國聯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
《浙江省省級綠道網規劃(2021—2035)》分析了當前省級綠道網與新時期省級重大戰略的契合關系,提出了新時期省級綠道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提出至2022 年完成省級綠道5 000 km 主線貫通;至2025 年建成綠道總規模2 萬km 以上,其中省級綠道6 000 km[1]。浙江省綠道網的建設是打造具有詩畫江南韻味的美麗城鄉、推進浙江“大景區、大花園”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載體,綠道網絡的聯通真正把浙江的綠水青山、悠久歷史和燦爛人文等江南美景串珠成鏈。綠道建設不僅有利于生態縣城形象的強化,更有利于完善生態城市體系、做大做強生態旅游產業,增加山水生態城市的魅力。
根據麗水市綠道網總體規劃,遂昌縣城范圍內規劃有區域級綠道7 號線以及多條縣級綠道。湖山環仙俠湖綠道的規劃建設將進一步完善遂昌縣域綠道網,帶動遂昌“兩山理論”轉化落地和當地產業升級、旅游資源生態可持續發展。
遂昌“天工之城”發展戰略規劃基于新時代天工開物、創新天地建設目標,大力發展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大數據(Big Data)4 大數字經濟產業,積極引進培育農創、文創、科創三大開源經濟新業態,構建以“ABCD”產業為重點的開源經濟體系,形成“一核”(即以湖山仙俠湖水庫周邊區域為載體,打造“天工之城”核心區)、“兩軸”、“多點”的系統結構,將遂昌“天工之城”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分時經濟高地、浙西南重要的生產力促進轉化中心。
湖山片區生態價值項目規劃以遂昌湖山區域為核心,以仙俠湖為IP,以打造功能合理的創新空間布局為目標,以農創、文創、科創為重點,積極培育以開源產業為重點的新經濟體系,全面構建“風谷(創新技術攻關地)、云巔(國際學術交流地)、星河(大院名所悟道地)、月臺(分時經濟孕育地)”四大主題場景,打造長三角有獨特魅力和影響力的“天工之城”,引爆遂昌創業創新發展內核,形成“湖山共識”[2]。
根據縣域內綠道沿線的資源分布,將綠道分為八大類:戲曲文化體驗線;原始森林風景線;高山田園越野線;自行車風情線;山水溫泉養生線(湖山鄉節點);云上休閑旅游線;黃金之旅休閑線;古道古韻休閑線。
湖山綠道位于遂昌縣域整體規劃結構的高山田園風光環線、浙西自駕風情環線和原始森林風景環線三條環線的交匯區,屬于“五大節點”中的重要西部節點,湖山綠道的將依托上水資源,結合湖山高端養生慢生活旅游區,打造一條全國知名的山地型綠道。
湖山鄉位于遂昌縣城西南部,烏溪江上游,屬于低山丘陵地貌,山峰延綿起伏,山體陡峭,坡度一般在25°~35°,局部地段達45°以上,耕作難度大,發展空間小。鄉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烏溪江,屬錢塘江水系,其支流呈樹枝型分布。1979 年,烏溪江下游沿其支流建成湖南鎮水庫(后改名為仙俠湖),水庫最高水位為海拔210 m,水位變化高差達20~30 m。
庫區周邊主要有三條對外道路,位于庫區北側與西側的湖大線,東側的峽北線和南側的遂江線(規劃中),其中峽北線和湖大線為現在兩條縣道,路網分布見圖1。峽北線呈南北走向,主要沿庫區東側,分別穿越三歸村和集鎮區域,道路標準路幅寬12 m 雙向兩車道,其中車行道8 m,兩側為土路肩。湖大線為東北-西南走向,主要沿庫區北西山體側,穿越奕山村和紅星坪區域,道路標準路幅寬5~6 m 雙車道。

圖1 仙俠湖路網分布圖
仙俠湖為大(1)型水庫,屬多年調節,正常蓄水位230 m,發電死水位190 m,水位變化大。湖山鄉庫尾金竹溪口灘地裸露時間長,大量的雜草隨著水位周期變化生長與腐爛,使庫岸周邊產生大量水土流失,對水生態環境及水質產生不利影響。經岸線梳理,湖山境內核心庫區岸線總里程約22 km,水庫現狀水位線高程為226 m,永土水位線高程為230.5 m,永人水位線高程為232.6 m。
湖山以鎮南湖水庫為依托,形成了眾多優美誘人的旅游勝地,如湖山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景區內烏溪江水庫、森林峽谷風光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有“一水迢迢百二灣”的周公源;有“小三峽”之譽的西門峽、臺灣峽、天門峽、有明珠映霞、湖山溫泉等名勝古跡;還有建于明嘉靖十四年的“鐘秀塔”,于1994 年被列為遂昌縣文物保護點。
近年來,湖山以溫泉旅游項目為依托,提出了以溫泉度假為號召、以全域旅游為背景、打造泛長三角區域休閑度假基地的整體設想。
遂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依托“湯顯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昆曲世界文化遺產”三大世界文化品牌,在保護傳承基礎上,打造湯顯祖文化節,推動湯顯祖文化走向世界。作為遂昌縣文旅事業的金名片,湖山鄉文化資源豐富,其中以書院文化、戲曲文化、船幫文化、漁幫文化為代表,其中“湖山十番”作為民間戲曲,深受當地老一輩藝人喜愛。
深入解析現階段湖山旅游項目的規劃和建設情況,分析得出綠道建設的幾點有利條件。
(1)湖山鄉文化民俗活動豐富,湖山文化以書院文化、戲曲文化、船幫文化、漁幫文化為代表;湖山民俗以氏族傳承、客家文化、集市文化為典型,多種多樣的文化民俗活動零星散落于仙俠湖周邊的各個村落,是廣大鄉村百姓的精神支柱,也是湖山對外宣傳的獨特資源。
(2)沿線旅游資源和民居村落為綠道的建設提供了契機,通過綠道的貫通作用,綠道旅游業和傳統文旅項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可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此觀景游憩,將會大大推動區域旅游業和相關服務業發展。
(3)仙俠湖庫區內樹木植被豐富茂盛,庫區水質清澈,生態環境良好,屬于無污染區域。現狀傍水山路僅限小汽車通行,近期交通量小,適宜山地車騎行,可利用現狀山路進行合理改造打造成自然風光優美的騎行綠道。
(4)項目基地主要通過峽北線和湖大線兩條縣道與外部溝通,為綠道提供了交通設施基礎,交通相對便利,便于游客前來旅游、觀光、休閑。在滿足休閑旅游功能的同時還能為山地馬拉松等體育賽事提供良好的賽場條件。
綜上所述,仙俠湖周圍的文化旅游資源為環湖綠道的建設提供了獨特優勢,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資源,以文旅為導向,銜山索水,以綠鏈串珠,以枝脈滲透,以綠道建設帶動湖山旅游開發與湖山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建成湖山鄉獨具特色的高品質綠道。
梳理湖區路網交通和鄉鎮項目資源,綠道線路以串聯民居村落和湖區文化旅游資源為導向,主要包括湖山鄉集鎮區、地心溫泉度假區、溫泉養生島、奕山村、紅星坪溫泉、珠村畈、魚文化民宿、牌坊門村、三歸村和濕地公園。綠道線位沿庫區岸線延展,按照水庫永人線232.6 m 等高線標高來控制線路走向。在紅星坪大橋規劃橋位上游設置一處人行懸索橋跨越湖區,內環起終點設置于牌坊門一級驛站處形成環路。
基于對湖山現狀資源進行剖析、提取,將綠道劃分為溫泉康養區、湖山記憶區、采摘活動區三大區塊以及湖中行徑段、濱湖休閑段等特色旅游線。(1)溫泉康養區:結合湖山的溫泉基地旅游資源,打造康養型綠道,帶動提升溫泉基地的經濟效益。(2)采摘活動區:結合龍珠崗果園項目,將綠道與農業旅游活動相融合,打造具有田園趣味的休閑綠道。(3)湖山記憶區:基于珠村畈村的漁文化以及民宿產業,打造一處具有湖山記憶的綠道,展現當地的文化內涵,并帶動民宿產業發展。(4)湖中行徑段:綠道沿繞島環行,通向湖區,是最接近湖區并能夠深入體驗湖景的游步段,也是湖山綠道整體布局線路的亮點。(5)濱湖休閑段:綠道緊貼湖區而建,具有開闊的視野,盡享湖山美景。綠道功能分區見圖2。

圖2 綠道功能分區示意圖
根據水庫岸線、山中林道、農村公路等不同地貌,綠道總體分為借道公路濱水型、新建路基濱水型和親水棧道型三種類型。借道公路濱水型綠道主要通過彩色瀝青罩面加鋪現狀道路實現;新建路基濱水型主要改造現狀部分土路或新建路基來實現;親水棧道型通過在陡崖峭壁上設置懸挑梁板或架空棧道實現,長度分別為6.87 km、9.66 km、1.18 km,合計總長為17.71 km。綠道線路布置見圖3。

圖3 綠道路線布置圖
本次設計的道路主要分新建路基段、整治段和拼寬改造段。道路設計標高主要以水庫永土水位線、現狀道路標高和兩側地塊房屋標高等為控制要素。牌坊門路段道路最大縱坡為7.857%,最小為0.439%;西山路段道路最大縱坡為4.097%,最小為0.494%;龍珠崗—兆烏—赤山路段路段道路最大縱坡為11.614%(現狀道路),最小為0.105%(現狀庫尾壩體);珠村畈路段道路最大縱坡為8%,最小為0.3%。
根據水庫岸線的地貌、村落現狀及服務功能需要不同,將綠道斷面分為借道公路濱水型、新建路基濱水型和親水棧道型三種類型。
(1)借道公路濱水型
利用湖大線現狀5 m 路幅,設置機非混行綠道,總體分五段,北段線路從湖山鄉集鎮區出發,通過集鎮大橋跨越湖區北尾,借道現狀岸線湖大線支線公路,沿線串聯西山漁家民宿和千魚飛躍景點,長約2.50 km;兆烏利用現狀水泥路面,長約0.45 km;紅星坪區段利用湖大線接至懸索橋處,長約1.40 km;珠村畈區段利用現狀村道,長約1.28 km;牌坊門跨越上龍潭大橋,該區段長約1.24 km。道路標準橫斷面為:0.5 m(路肩)+4 m(機非混行道)+0.5 m(路肩)=5 m,斷面布置見圖4。

圖4 借道公路濱水型路段斷面布置圖(單位:m)
(2)新建路基濱水型
沿庫邊既有山路或濱水土路基改造為親水綠道,總體分五段,北段線路起于千魚飛躍景點,經過龍珠崗果園,緊貼水庫岸線布置,該段長約2.62 km;西北段連接新建棧橋和兆烏村落,兩段長度分別為2.75 km 和1.24 km;南段線路起于湖山記憶鄉愁體驗項目,利用旅游項目路基區段長約1.45 km;牌坊門村區段連接上龍潭大橋和海事中心,長約1.60 km。道路標準橫斷面布置為:0.5 m(路肩)+3.5 m(人行道)+0.5 m(路肩)=4.5 m,斷面布置見圖5。

圖5 新建路基濱水型路段斷面示意圖(單位:m)
(3)親水棧道型
線路北段與新建路基段銜接,沿水庫陡崖峭壁展線,設置鋼筋混凝土墩柱梁板結構體系,北側棧道長約0.85 km。棧道段橫斷面布置為:0.35 m(欄桿)+3.5 m(人行道)+0.35 m(欄桿)=4.2 m,斷面布置見圖6。

圖6 親水棧道型路段斷面布置圖(單位:mm)
根據線路線位的總體設計,路線需跨越仙俠湖連接成環,跨水庫橋梁成為綠道形成環的的控制性工程,考慮到跨水庫橋梁工程的重要程度及特殊性,對跨庫區橋梁進行方案比選。綜合考慮橋梁得經濟性、施工便捷性以及景觀效果等因素,采用單跨簡支懸索橋橋型方案一跨跨越庫區,見圖7。橋梁全寬6 m,跨徑布置為1×222 m,主纜矢跨比1/10,主纜中心距5.78 m;加勁梁采用縱橫梁方案,縱梁采用分離式鋼箱梁,橫梁采用工形截面鋼板梁。

圖7 紅星坪跨庫區懸索橋效果圖
本次綠道工程中新建三個二級驛站,分別為西山驛站、珠村畈驛站、兆塢驛站。二級驛站選取遂昌諸多特色元素中的青山、綠水以及昆曲人文作為設計理念進行專項建筑方案設計。三級驛站利用現狀已有村舍和建筑進行改造,服務半徑為3~5 km,結合觀景平臺進行設計提升,功能為自行車停放、游人休憩等;占地面積約100~200 m2;主要配套設施包括休息設施、環衛設施、通訊照明設施、信息導航設施等;綠化面積約為200~400 m2。
通過對湖山鄉仙俠湖上位規劃、建設條件、文旅資源等基礎條件的分析,提出了以串聯民居村落和湖區旅游資源為導向;以綠道建設帶動湖山旅游開發與湖山基礎設施建設;以激活區域活力、建立區域聯系、創造獨特景觀、引領低碳出行方式為建設目標的綠道總體設計思路。湖山環湖綠道依托文化旅游資源,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是推進城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建設的標志性特色綠道,也是浙江省級綠道2.0 版本的示范工程。環綠道的建設標志著特色多樣、功能完善、效益多元的省級城鄉綠道網體系正在逐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