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月12日召開的全省組織部長會議,緊緊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總結2022年全省組織工作取得的新成效,分析新時代新征程組織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明確提出2023年全省組織工作的新任務。本刊整理編發相關內容供參考。
準確把握2023年全省組織工作的新任務
總的要求
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落實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任務要求,持續深化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著力鍛造適應先行區建設需要的骨干力量,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快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推動新征程全省組織工作開新局,為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荊楚篇章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堅決落實“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要求,推動政治建設落細落小
深化政治忠誠教育
做實政治素質考察
突出政治能力培養
提升政治監督實效
堅決落實“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的重要要求,持續強化理論武裝
持續抓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培訓
督促指導各地各單位完成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集中輪訓,分期分批對黨員干部進行系統培訓,面向全體黨員開展全覆蓋培訓。
組織實施
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計劃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為主線,制定實施新一輪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召開全省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會議。
扎實開展主題教育
總結歷次主題教育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精心組織實施。
堅決落實“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重要要求,切實優化干部育選管用工作
堅決落實『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重要要求,持續用力抓基層強基礎
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
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創新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分領域謀劃實施一批基層黨建工作重點項目,完善常態化推動資源服務平臺下沉機制。
加強村(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體系建設,配合推進為村(社區)減負增效專項行動。
強化黨建工作責任制,完善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機制,落實黨委(黨組)班子成員黨支部工作聯系點制度和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包鄉走村制度。
堅持基層黨建重點任務“月調度、季報告、半年督查、年終述評考”工作機制,從嚴從實開展述職評議考核,對考核排名末位的縣(市、區)納入重點管理。
推動基層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深入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促進鄉村振興,開展試點工作中期評估。
深化“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范縣鄉創建,穩妥推進鄉鎮管理體制改革。
推行黨建引領灣組治理,持續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新一輪紅色美麗鄉村建設計劃。
開展“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評選,加強村黨組織書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和后備力量培養,管好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
鞏固拓展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成果,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體系,完善單位對口聯系社區、黨員干部下沉社區機制,健全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和協調共治機制。
積極探索跨區域、跨城市區域黨建工作,以黨建一體化推動區域一體化。
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
圍繞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深入推進機關“紅旗黨支部”示范創建,全面提高機關黨建質量。
深化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著力加強院(系)黨組織建設,持續貫徹落實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
廣泛開展國有企業“爭創示范基層黨組織、爭當改革先鋒模范”活動,探索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黨建。
持續加強公立醫院黨建工作,全面推行臨床醫技科室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工程。
實施新興領域“兩個覆蓋”攻堅行動,集中打造全省百強非公企業黨建示范點,深入實施樓宇商圈聯建共享同發展活動,統籌推進以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為重點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
發揮組織優勢,深入開展“暖新”活動,拓展實施第二批“攜手共建、助力重振”活動,引導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服務基層。
持續加強黨員隊伍建設
持續加大在青年和產業工人、農民和高知識群體中發展黨員力度,不斷優化黨員隊伍結構。
推進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體系化和系列平臺一體化建設,大力實施“荊楚旗幟”傳播力提升計劃。
探索建立流動黨員管理責任清單,完善流動黨員報到、組織關系轉接、參加組織生活等教育管理制度,嚴肅穩妥處置不合格黨員。
統籌用好黨費,持續開展“黨的關懷月月送”和生活困難黨員關懷幫扶。
繼續實施黨員創業致富計劃,注重發揮各領域先進典型激勵帶動作用,引導黨員立足本職真抓實干、創先爭優。
堅決落實“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重要要求,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
圍繞打造全國科創高地,布局人才創新平臺
堅持全國一盤棋,積極融入國家人才戰略布局,推進武漢國家級人才引育平臺創建獲批。
推動襄陽、宜昌區域人才中心,圍繞優勢產業領域,吸引培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
引導其他有條件的市州分步建設區域人才中心,面向國家高新區等重點產業集聚區,擇優建設10個左右人才創新發展示范基地。
面向重點領域優勢產業的頭部企業和關鍵核心企業,建設20個左右的人才驛站,形成“平臺+中心+基地+驛站”的人才平臺布局。
開展“人才周”活動,推動更多人才、資本、技術、數據、創新要素匯聚先行區。
圍繞助力科技自立自強,集聚戰略人才力量
統籌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引領行動,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專項、舉辦拔尖創新人才高峰論壇,力爭吸引一批戰略科學家來鄂發展。
統籌推進科技領軍人才集聚行動,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專項,采取“揭榜掛帥”“賽馬爭先”“定向委托”等方式,面向國內外遴選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若干創新團隊開展機制攻關。
統籌推進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培育行動,實施卓越工程師專項,深化工程碩博士培養專項改革試點,支持一批省級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項目,培育500名左右高水平工程師,開展首批“湖北作業工程師”評選,深入實施“技興荊楚”工程。
統籌推進“青年科技人才騰飛行動”,實施“博士后人才倍增計劃”和“青年拔尖人才培養項目”,新引進培養1000名左右博士后,遴選支持100名左右優秀青年人才。
圍繞服務重點產業發展,提高人才供給質量
依托五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實施重點產業人才專項,為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重點產業,各領域30名左右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推動我省優勢產業突破性發展。
依托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漢孝隨襄十”汽車產業走廊,布局打造人才創新創業走廊,持續開展“專業人才智匯基層”活動。
依托科技創新企業,推進人才創新團隊、人才創新聯合體建設,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專項,遴選認定一批人才集聚度高、創新引領作用顯著的企業,在創新要素保障方面優先支持。
圍繞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健全授權松綁減負機制,制定授權松綁清單,開展科研經費、提取獎勵經費等試點,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加快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開展高層次人才認定工作,推行特殊人才舉薦認定制,完善新業態新產業人才機制評價機制。
優化人才資源配置,集中實施“楚天英才計劃”,推動“三大都市圈”人才發展聯盟實體運行,開展省屬高校機構編制及人才總量管理改革試點,用好“人才編制池”,保障重點領域事業單位全職引進高層次人才,通過改革來激發活力。
圍繞營造以誠待才環境,優化人才聯系服務
強化人才政治吸納、政治引領,舉辦政治理論和國情省情研修班,推進省委聯系服務專家常態化。
積極回應人才期盼,在重點產業集聚區建設一批人才創新服務中心。
高標準建設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真心誠意做好人才服務工作,常態開展“人才服務月”活動,落實“出差卡”服務事項,不斷鞏固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