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尹璇
出生于鄂州市華容區劉弄村的劉伯垂,是傳播共產主義“火種”到湖北的第一人,是共產黨武漢支部的重要發起人之一,也是早期工人運動的重要領導,參與組織發動了武漢地區的“二七”大罷工。
一百多年來,紅色火種在這片熱土薪火相傳,激勵先驅故里的人們為美好生活而奮斗。近年來,劉弄村深挖紅色資源,賡續紅色精神,筑牢“紅色堡壘”,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吸引、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為共建共享“紅色家園”凝聚起強大動能。
從鄂州市區一路向西北行駛30公里,就到了華容區段店鎮。劉弄村位于段店鎮西北部,北靠泥磯村,南鄰磧磯湖。在劉弄村北榜山一處樹木蔥蘢的山坡上,安葬著一代革命先驅劉伯垂。墓地周圍,蒼松翠柏環繞。旁邊修葺一新的平房,便是劉伯垂紀念館。館內以多種方式記載了劉伯垂的生平事跡、早期共產黨人的事跡,以及華容區新四軍烈士名錄、辛亥革命人物名錄等。
紅色“火種”到湖北
“傳播‘火種’第一人。”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原研究員胡傳章這樣評價劉伯垂。
1887年,劉伯垂出生于劉弄村一個書香世家。清末留學日本期間,他結識了孫中山、陳獨秀等人,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學成回國后,他在廣東司法界任職,并在廣州參與創辦《惟民周刊》,宣傳革命思想。
當時,廣東軍政府還未脫離軍閥的控制,劉伯垂深為不滿。1920年夏秋之交,他辭官北上,在上海拜訪了陳獨秀。在陳獨秀的介紹下,劉伯垂加入了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從此走上無產階級革命道路。
不久,劉伯垂接到赴武漢籌建共產主義小組的任務。回到武漢后,他與包惠僧聯絡,隨后秘密發展了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鄭凱卿和張國恩入黨,并主持召開了第一次黨員大會,選舉包惠僧為支部書記。在他的組織領導下,共產黨在湖北的第一個組織——武漢支部(后稱共產主義小組)于1920年秋正式成立,這是繼上海黨組織之后全國第二個共產黨組織。
劉伯垂和其他同志一道,致力于發展黨的組織,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發動工人運動,使武漢地區的革命運動掀起了新的高潮。
1936年,劉伯垂積勞成疾病逝上海,靈柩榮歸故里,棺葬劉弄村劉氏祖塋。
2003年,劉伯垂墓遷建至北榜山,劉伯垂紀念館也開始建設。2020年,劉弄村被納入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后,對劉伯垂墓區修葺改造,對劉伯垂紀念館重新布展,新修600平方米宣誓廣場。
“劉伯垂紀念館作為湖北省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基地,如今已成為華容區傳承革命文化和紅色旅游的重要基地之一。”劉弄村黨支部書記金志敬介紹,下一步,劉弄村將建設宣傳長廊、黨史教育館、電教基地,深度挖掘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先鋒指數”考評先鋒
近年來,劉弄村堅持黨建引領,筑牢建強“紅色堡壘”,激發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努力朝著黨建強、村莊美、產業興、村民富的目標奮進。
黨員先不先進,“先鋒指數”考評說了算,而積分則是一面最好的鏡子。2022年,劉弄村黨支部按照華容區委組織部的要求,落實農村黨員“先鋒指數”評價管理,組織黨員認領必選清單、備選清單和負面清單,簽訂承諾書,在村務公開欄公示。該村黨支部還對清單完成情況進行積分管理,把黨員積分作為黨員兌換物品、評優評先、典型選樹、安置公益崗位等的重要依據。
“通過開展黨員戶掛牌、黨員設崗定責、承諾踐諾、志愿服務等活動,發動、指導包保區域內村民開展相關活動,黨員和群眾共同參與村級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過去‘干與不干一個樣’‘干部干、群眾看’的被動局面得到改變。”金志敬說。
以農村黨員“先鋒指數”評價管理為抓手,劉弄村的黨員們立身為旗,自覺亮身份、受監督、勇作為,實現聯戶帶動全覆蓋,有效提升村級治理“軟實力”。
“金書記!田里起火啦!趕快來救火!”今年1月16日晚上9時許,劉弄村黨員朱亞珍發現村里一處田地里有火光,立即向金志敬報告。此時正值冬季,天干物燥,若不盡快滅火,勢必釀成災禍。金志敬隨即組織村“兩委”和黨員趕往現場。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奮力撲救,大火終于被成功撲滅。朱亞珍還主動提出讓丈夫開著拖拉機,對過火農田進行澆淋覆蓋。
“這次多虧了朱亞珍同志!”金志敬說,劉弄村的大事小事、每一處發展變化,都離不開村里的這支黨員隊伍。
“現在每月一匯報,每季度一評選,村務公開欄的‘紅黑榜’升級成‘積分榜’,我們努力有方向、追趕有目標,干勁兒也更足了。”朱亞珍笑著說。
引才惜才共致富
初春時節,正值小番茄成熟上市的季節。走進位于劉弄村的鄂州市新三合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淑樺基地,只見一串串形態均勻、色澤鮮亮、個頭飽滿的小番茄掛上枝頭,工人們熟練地將成熟的小番茄輕輕剪下,放進筐里,再搬運裝車。
2022年6月,段店鎮政府和劉弄村“兩委”牽線搭橋,給該基地負責人張淑霜介紹了來自山東壽光的智能蔬菜大棚項目。實地考察后,張淑霜決定,從之前在劉弄村承包的200多畝土地中拿出30畝地,建大棚、種蔬菜。村“兩委”積極對接合作社需求和村民意愿,共介紹近50名村民在合作社務工,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現在正是頭茬果上市,每株果苗能結6茬果,每斤收購價在10元左右,保守估計畝產值可以超過10萬元。”看著大棚里的喜人景象,張淑霜充滿信心。
在劉弄村,像張淑霜這樣的致富帶頭人不在少數。鄂州市永信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勝勇是一名農業科技能手,在村“兩委”牽線成立合作社后,他積極流轉劉弄村及周邊村撂荒土地,為鄉鎮提供農機服務,還手把手教農戶操作農機,科普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知識,并吸納村民到合作社務工增收。得知劉弄村要擴建4.8公里村級道路,一時缺少機械,周勝勇主動安排合作社的兩臺拖拉機義務運送修路材料。村里維修劉伯垂紀念館,建設紅色教育基地,他又組織合作社務工人員到施工場地幫忙,一干就是好幾天。
“同是劉弄村人,先輩們為了革命犧牲一切,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為村里的建設、為家鄉的發展作貢獻。”周勝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