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雯嘉 陳奕如 郭詩穎
中外合作辦學致力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和方法,培養復合型國際人才,為教育國際化發展助力。隨著全球化日益深入,中外合作辦學面臨著挑戰和機遇,需要認真研究,不斷創新發展。從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角度出發,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系統分析后,發現辦學院校在招生方面應給予重視,致力于引進優質生源;加強教師技術培養,開啟翻轉課堂,舉辦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組建專業的國際化心理團隊,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建立教育經驗共享機制,進一步推動師范領域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
根據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管工作信息平臺發布的教育部審批和復核的機構及項目名單,到2022 年1 月,全國高等師范院校獲準設立的處于正常招生狀態的本科及其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91 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0 個。
辦學層次。從中外合作辦學的層次來看,全國53 所高等師范院校中包含“985”高校1 所、“211”高校6 所、“雙一流”高校7 所,其中華東師范大學與美國紐約大學合作設立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唯一包含本科、碩士、博士三個辦學層次的,其余高校設立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中,有15 個包含了本科、碩士層次。由此可見,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層次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專業門類。從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或機構在專業門類的分布情況來看,在12 個專業門類中,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數量較多的排名前三的專業門類分別是工學、教育學、藝術學,哲學、歷史學、農學、醫學占比非常小。如今,許多師范類高校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師范學校,都改為綜合型高校或正在向綜合型高校發展轉變。但在師范類高校獲準設立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中,學科專業設置仍存在“失衡現象”。工學、理學專業類成為“熱門”專業,哲學、歷史學、文學等專業在高等師范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中遇“冷”。同時,教育學這一具有師范特色的專業門類并未獲得突出體現。
分布地區。從合作國家和地區的分布情況來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獲準設立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涉及20 個合作國家。其中,合作國家中有6 個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開展,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積極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落實“走出去、引進來”的文化戰略,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專業人才,擴大了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的影響力。但仍存在學科專業設立重疊、專業分布不廣泛、特色專業不夠突出等問題,亟待解決。
招生情況。根據意向留學人群的調研數據顯示,91% 的人群表示考慮留學計劃。而在本科以上關注多種升學渠道的意向群體中,58% 的人群優先考慮的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解決社會對一流國際化教學的需求,教育部允許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招錄一些符合特定條件出國的留學生,實現了一部分學生的“不出國留學”。但現有自主招生的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難以解決留學需求,且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培養方案、師資建設優化、課程設置等方面缺少進一步的制度引導,使其質量發展不均衡。
線上教學。高等教育國際化最直接的特征就是以師生為主體、資源為基礎的跨國流動與交流。目前,許多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搭建了線上教學平臺,但由于國際版教學系統開發費用昂貴且程序繁瑣,大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線上教學平臺功能簡單,軟硬件準備不足。除此之外,線上跨時區教學又為課程的安排帶來了困難,給師生雙方帶來極大不便。考慮到多方面因素,高校的線上教學多以錄播的形式開展,而線下教學的高效率多來自師生間的互動,線上教學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師的教學熱情,師生互動減少,教學效率也降低。而出國求學的意義在于真實體驗多元文化、開闊視野、培養獨立性和快速適應能力等。尤其對于教育學、文學等專業門類,身臨其境、切實體驗是最好的教育,而長期的線上教學可能會導致師范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特色專業交流學習的質量下降。
國內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容易被忽視。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來說,要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中獨立學習和生活,又背負語言溝通與學業的雙重壓力,若沒有得到及時的排解疏導,容易產生低落情緒等。
中外合作辦學的機遇。當前,“在地國際化”或將成為新時代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新路徑。“在地國際化”定義被衍生為高校面向全體學生,在本土本校開展對學生國際視野、國際化能力與跨文化修養的培養,學生無須離開本國就能獲取國際經驗。推動“在地國際化”的形成,有利于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的創新轉變,從生源輸出外流向本土化優質培養轉變。此外,外籍教師相對資源短缺,高等師范類中外合作辦學作為發展本土化國際教師教育的主力軍,應積極把握機遇,擴大特色專業的影響力。
招生方面。高等師范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者承辦機構應更加重視招生工作,著力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吸引優質學生,優化生源質量,致力于形成一個優質生源、優質教育、優等知名度的“三優”循環。
教學改善。緊跟信息化時代的步伐,加強教師線上教學技術培養,鼓勵國內外教師之間進行積極溝通與交流。高等師范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可以發展國際教師教育,培養“外語+ 專業”的本土化國際教育師資。將我國的師范專業教學與國外合作高校教學相結合,一定程度上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師資缺乏問題。同時將中外文化進行高度融合,開展多種文化活動,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的原則上,提升文化活動國際化水平。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開啟“翻轉課堂”。“翻轉課堂”被定義為將知識的傳授置于教室外,將知識的內化放在教室內的教學模式,即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這樣一種課堂模式的轉變,能使學生更專注更主動地去了解探索課程內容。在課程中,教師以一個協作者的角色來與學生進行交流,不僅能夠促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到達更深的層次,而且能使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碰撞產生火花,激發創新力。
心理輔導。在保證課程優質高效的前提下,不給學生帶來過多的課業壓力與心理負擔,并密切關注國內外學生的心理狀態并給予及時幫助。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心理疏導團隊,確保其專業知識牢固、人員分配結構合理,同時注重提高心理疏導的主動性、多樣性,加強溝通交流,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心理疏導。對于國外學生及留學生的心理輔導內容還需要根據國際局勢及周圍的環境而靈活變通,保證疏導內容的實時性。
經驗共享。加強師范院校之間的聯系交流,建立教育經驗共享機制。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范院校之間應積極交流,學習優點與特色,適當借鑒可取的教學方式,創新自身的教學方式。教育經驗共享機制能夠為同類型的師范院校在相互交流學習、借鑒經驗方面提供平臺,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的聯動效用,為全國范圍內高等師范教育改革和建設良好的師范教學風氣助力。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應以“復合型國際專業人才”培養為中心,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以滿足群眾多元教育需求為出發點,積極進行創新,緊跟教育國際化發展步伐,突出特色專業,推動我國高等師范教育改革和國際化發展,實現從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向傳播中國先進教育思想轉變,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文化向對外輸送中國文化和技術轉變,進一步助力我國向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