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及自己的教齡,譚子文都會驕傲地表示有多少個教師節,自己就從教了多少年。近40年的從教之路,從鄉村到城鎮,無論是語文課堂還是書畫世界,他始終牢記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基本從教準則,堅持以弘揚孝文化與愛國情懷為核心的德育理念,竭力培育學生的擔當精神和堅韌樂觀的品質。
教育的本質是延續、傳播與創新文明,對學生而言,教師就是文明與希望的象征。譚子文曾在鄉村學校任教,后來調任其他學校也仍然和從前的學生保持書信往來,從中他知曉了自己離開后,原來的班級有七八位學生輟學,而專業教師與正規系統化教學的缺失是學生們離開學校的最主要原因。這個消息讓他深受觸動,身為人師如果知識儲備不足、專業素養不高,無法用正確的方法引領學生走向文明,會讓學生感受到巨大的失落與打擊。因此,從教近40年,譚子文從未停下過學習與提升的腳步。
擔任班主任后,譚子文深知自己的責任更重了。他曾遇到一些非常頑劣的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做出了極端的行為。他開始思索,這些學生最需要什么?最需要誰的幫助?在一次次溝通中,他意識到,從“家庭、學校、社會”的綜合視角認知學生的成長問題,或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他經常坦誠地和學生交談:“你現在長大一些了,覺得自己能跑、能躲、能頂嘴了,但在幼童時期,你父母是如何照顧你的呢?你好的時候覺得自己不需要父母,生病的時候就想到爸媽了?!弊T子文認為,在學生需要父母幫助時或父母為孩子付出的具體事例中對學生及時教育,學生會慢慢找到對父母的責任感,體會到親子間的溫情與家庭的歸屬感,就能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進而能逐漸學會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有了承擔責任的意識。
除了與學生溝通,他也時常向家長傳遞這個理念,如果一個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心懷仁愛,那么這份孝心、愛心會隨著他的成長深化為對國家與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他將這份責任感與使命感稱為“最基本的愛國心”,這也是他對學生的要求與期待。
近年來,譚子文明顯地感受到,信息時代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斷被分散。但他堅信,學生的本心并無變化,只要形式生動、感情真摯,學生仍然能在學校教育中被喚醒。于是,他會抓住一切機會開展以責任擔當為底色的愛國主義教育,一是發掘課本中的相關元素,在課堂教學中弘揚愛國精神;二是組織讀書活動,帶領學生們讀史書、看影片,了解國家的發展歷程;三是分享時政時事,他發揮自己的書畫優勢,畫各國地圖、講世界形勢,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國家發展與個人命運的息息相關,從而構建起學生基本的愛國觀。
這種一以貫之的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感染、影響學生,讓他感受到莫大的欣慰。在已經畢業的學生中,有人在他長期愛國主義教育的浸潤下,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軍校,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后來,這位學生的母親給譚子文發來了他身穿軍裝的照片,并附上了他寫的一首小詩《提燈的人》,那拳拳赤子之心,正是譚子文用日復一日的責任教育埋下的種子、開出的花?!芭W習,為國爭光”曾是他的口頭禪,慢慢地也成了學生心中的一份愿望,成了他們奮勇爭先、不斷前進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