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茂剛 張 云
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其生產面臨著較高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同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生產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事實上,農業對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在工業化建設初期需要大量的原始資本積累,自1952年至1997年期間,中國農民以這種 “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 形式為國家工業化發展貢獻了12641億元的資本積累①,達到了發展經濟學家羅斯托提出的經濟起飛所需要的資本積累條件,有力地推進了我國工業化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人口流動限制逐步取消以及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產生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口為工業化建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工業化建設需要大量的土地,農民得到的土地征收補償款低于土地價值,賣地收益中的大部份被用于城市和工業建設。一言以蔽之,農民在我國工業化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因此,當我國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并已經全面進入工業化時代和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時,國家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戰略方針。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 “兩個趨向” 的重要論斷: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當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指出,現在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從2004年開始,國家逐步取消了牧業稅、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在此基礎上,還加強了對農業的財政補貼。2020年,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的總額達到1374.28億元。除此之外,國家還通過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糧食臨時收儲政策、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救災資金補助政策等加強了對農業的支持。政府給予農業補貼支持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強其即使沒有農業補貼也能內生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實現農業發展的內生化。而過度的農業扶持和保護或者扶持方式不合理均會導致農業發展的惰性和對外依賴性,使其喪失內生發展的動力和能力。
從長遠來看,農業的發展必然要走可持續內生式發展之路,不僅要擺脫對政府投入的過度依賴,還要形成農業按照價值規律來持續吸引各類要素投入的機制和路徑,即實現農業的新內生式發展。要增強農業新內生發展的動力與能力,促進鄉村新內生式產業振興,重點促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逐步實現鄉村發展由粗放型發展模式向集約型發展模式的轉變。本文基于文獻視角從四個部分進行論述:首先,梳理相關文獻,闡明農業新內生式發展的內涵;其次從發展稟賦、發展理念以及農業體系三方面論述中國農業新內生式發展的約束條件;隨后基于農村地域系統,提出鄉村治理和農村社會網絡促進內生發展的先決條件,以期有效整合農村地域系統內外力量促進農業發展;最后提出以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中國農業新內生式發展,重點在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地方特色農業和農民主體地位建設。
內生式發展模式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當時紛紛獨立的發展中國家開始尋求各自的現代化之路。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依靠本土資源稟賦,追求生態、文化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內生發展模式在各國的發展實踐中得到推廣和應用②。1971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針對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強調居民的參與及對發展成果的共享,并特別重視環境保護的徹底性。1975年,瑞典Dag Hammar skj ê ld財團在提交給聯合國的報告中正式提出了 “內生式發展” 這一概念。20世紀80年代以來,內生式發展的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開始延伸至多個學科③。在環境和區域經濟學領域,強調解決發展問題需要賦予并保障居民更大的自主權;在社會學領域,強調內生發展需要居民積極參與,并主動尋求和實現本區域發展目標??梢姡找嫱晟频膬壬l展理論強調以人為中心是發展的目的、尺度及條件④。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內生發展模式得到廣泛采用。許多國家重視依托本地的產業、文化和資源來制定發展戰略,賦予本地居民對土地和資本的管制權力,體現當地居民意志,重點開發附加值回歸本地且主要由當地居民參與的產業⑤。區域內生發展的實質是轉換社會經濟系統發展動能,培育基于本地內部的成長能力,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謀求健全和可持續的地區發展,同時保持和維護本地區生態環境及文化傳統,以期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長期效應的結合⑥。
由于一些鄉村長期依靠粗放式投入獲取產品來維持生計,使得這些鄉村地區陷入 “貧困陷阱” ,生產力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提高農業生產力和保護農村環境的雙重目標催生出指導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協同發展的新理念⑦。農村區域發展強調復原力、地方規劃、 “自下而上” 、村民參與等新內生發展理念⑧,重視區域空間系統內要素重組、空間重構、功能提升⑨?;诒緡鴩?,歐洲各國鄉村復興重視區域聯網和社會創新,協調整合內力與外力;日本則通過建立 “地域循環共生圈” ,實現城鄉共生對流,并引進社會力量參與農業農村建設,提升地域循環共生圈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培育農村內源發展動力,實現農村的多功能和可持續發展。
農業空間異質性使得農業轉型升級需要著重考慮資源配置、人地關系矛盾、空間地理條件等關鍵異質影響因素。因此,有必要借用地理學的方法將鄉村具體化為一個個 “農村地域系統” 空間單元⑩,既保留社會生態系統的核心內涵,又強調依賴特定區域背景,還能以整體視角應對全球化、市場化等外部力量對鄉村發展產生的結構性沖擊,進而整合內外資源,強化社會聯系,培育根植于農業農村內部的發展動能。農業發展只有脫離小農經濟的封閉循環,從 “行政推動” 向 “內源發展” 轉型,才能提升農業自我積累與發展能力,實現新內生式發展?;谵r業地域系統視角,農業新內生發展根植于本地,以具有社會包容性的社會網絡作為農村地域系統與外界聯系的橋梁,以本地資源和當地人參與為基礎,以本區域與外部空間動態互動為特征,強調權利配置、利益關聯機制、地方影響以及農村作為地域系統與外界的互動聯系。
農業新內生式發展的實現一定是多種因素耦合作用的結果,單純依靠政府資金投入以及社會扶持無法產生農業持續發展的驅動力。我國農村的傳統小農思想根深蒂固,農業規?;a和市場化經營的制約因素包括不限于:農業發展缺乏合理的目標規劃,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環境滯后、融合程度低下,土地、資金、人才等農業發展要素瓶頸問題嚴峻,農業主體地位不明確等。同時,農業內部也在發生明顯變化,農業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因此,實現農業新內生發展之路障礙重重。
農業新內生式發展必然要依賴經濟、文化、資源、環境相互聯系和作用的農村地域系統。我國農業粗放式經營造成耕地嚴重浪費,城市用地擠占農業生產用地現象突出?。農村人口基數大,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存在明顯的兼業化、副業化趨勢,土地均分制使得農業生產經營細碎化,農業勞動力難以選擇和使用現代化農業裝備和技術,農業組織化程度低,阻礙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致使農業長期囿于傳統生產水平。農業特色資源并未得到有效開發,依然停留在傳統種植業模式,農村水電、道路建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還處于初級階段,由于投入成本過高致使沒有得到大范圍推廣?。同時,要素流動很大程度上受城市偏好以及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完善的影響,存在從農村凈流入城市的問題?。農村資源受農村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集體建設用地產權結構開放性長期滯后的影響,流動性和配置效率偏低?。
以農地產權制度為代表,近年來推行的 “三權分置” 改革政策提出了放活宅基地使用權和農地經營權的基本要求,對于放活的方式、范圍、幅度等問題仍缺乏具體的制度安排,致使農村土地無法在市場上規范有序地流轉?,導致空心村面積不斷擴大、隱形流轉加劇等弊端。城市偏向政策造成的城鄉二元結構愈發加劇了農村社會邊緣化窘境,長期得不到延伸和擴展的農村社會服務網絡限制了農業新內生發展所需的生產要素獲取和整合能力?。農村社會保障在居民覆蓋面、保障支持水平、繳納標準設計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頂層設計體系不健全、資金供給能力有待提升、智能化技術應用不佳等現實問題。
由于農業設施投入大、周期長、盈利薄等原因,農業規模性特色產業難以形成,而我國現有的農村社會網絡不足以支撐農業產業集聚?,政府引導力度不足,品牌認知度較低,不利于農業內生價值再創造。農業經營主體信息供需不匹配現象突出,尤其是農戶在資源統籌和市場對接等農業現代化環節存在很大缺陷,以至出現產前、產中、產后價值鏈斷裂的情況?,部分涉農企業組織協同能力差,缺乏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對小農帶動能力弱。分散的小農經營使得機械維護、技術服務等成本過高,農業智慧化、信息化以及數字化建設領域較為滯后,既無法為產業基礎薄弱、生產資源分散的農業農村帶來規模優勢,也無法充分挖掘本區域獨特的農業資源稟賦。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存在 “兩張皮” 現象,農業科技創新缺乏激勵機制與風險補償機制,其理念滯后、人才短缺,種種現實困境使得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長期居于低水平狀態,阻礙傳統農業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新業態變革進程?,進而影響農業新內生發展的生產效率。另外,我國農業要素市場尚在發展初期,滯后于經濟的市場化進程。例如,土地作為農業生產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高成本的土地流轉限制了土地的配置效率,無法大規模集中形成規模農業,不利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影響了優質農產品市場價值的實現。由于農業信息不對稱,進而促使農業經營主體產生盲目決策行為,影響生產結構,加劇農產品市場波動。農村地域系統社會發展網絡還不完善,目前農業生產要素難以與外部的市場體系進行有效的銜接和交換,只能內嵌于村莊社區結構并受其制約?,無法延長農業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且缺乏現代組織方式鏈接外部市場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市場化改革,不利于農業新內生式發展。
由于農業本身無法避免不確定性風險的沖擊,當自然災害等不可抗風險到來時,上述農業資源稟賦、內生制度、科技創新能力等約束條件使得現有的農業農村內生發展能力根本就不足以抵御農業風險。長期的粗放式農業發展方式造成了嚴重的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同時由于缺乏合理規劃使得城鄉一體化、產業園區化、鄉村智慧化與智能現代化、高質量農業綜合體等有助于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改革政策難以落地農村,農村地域系統無法產生強大的農業經濟發展韌性,無法保障農業與農村經濟系統穩定發展。此外,土地生態韌性不足會減少優質高產糧田的數量,降低糧食生產潛力,不利于 “藏糧于地” 糧食安全戰略的實施。
基于農村地域系統的鄉村空間治理和社會網絡有助于塑造農業新內生發展優勢,破除延緩農業新內生發展進程的障礙。完善鄉村多層次、非線性空間治理,拓展和強化社會網絡聯結,既有利于提升農業新內生發展動力,發展多功能農業,也有助于強化農村地域系統穩健性,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及風險應對能力。
現在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期,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成為鄉村振興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要根植于農村地域系統的資源稟賦,通過鄉村空間差異化治理推進制度改革、環境整治和規劃創新,搭建鄉村空間治理架構,全方位協調地方自然條件與人文屬性,形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新內生發展合力。
1.鄉村空間治理提供了健全的基層組織保障
鄉村空間治理的創新和完善,可以提升鄉村基層組織效率,推進農村制度、法律、政策的實施?,優化城鄉格局,加快構建以農民為參與主體的農業新內生發展組織平臺,滿足地域農業發展需求。具體來看,鄉村空間治理通過創新基層組織機構設置、農村工作方式方法、黨員管理和激勵機制以及黨員干部培養和選拔方式,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功能、致富帶動功能等,保障鄉村公共領域系統有序、和諧運作,以主動適應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比起政府和社會資本,鄉村集體經濟主導的鄉村振興更具有新內生發展能力和韌性,可以作為農村治理改革的重點之一?,要充分發揮集體經濟在輻射帶動、市場導向、要素來源、品牌盈利等方面的組織引領能力,有效地聯結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因地制宜地推動農業新內生發展。
2.鄉村空間治理提供了成熟的制度環境保障
鄉村空間治理的重心在于拓展鄉村治理的制度空間?,通過鄉村空間治理能夠明確界定收益權利、減少信息成本以及降低交易的不確定性,調動農業經濟主體積極性,充分發揮農業新內生式發展中制度的激勵和信息功能,從而化解農業新內生式發展的制度約束,進而有效引導資源流轉,撬動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投入農業生產。另外,鄉村空間治理能有效緩解城鄉二元差距,減輕城鄉二元結構對農業生產、投資要素配置的阻滯效應,建立完善的戶籍管理制度、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城鄉收入分配制度,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構建城鄉共享的優質公共服務體系,減輕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以及農民權利受損的嚴重程度,優化農業新內生式發展的制度環境。
3.鄉村空間治理提供了旺盛的鄉土文化保障
新時代背景下鄉村空間治理可以為農業新內生式發展注入鄉村文化新內涵,將鄉土文化傳承置于鄉村空間治理的框架體系內,拓展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充分利用鄉村空間特點和鄉土文化資源,重視地方性因素與力量?,挖掘農村地域系統承載的多元鄉土文化內涵,整合本土的知識、文化傳統以及資源要素,形塑農村地域文化價值體系,建設現代鄉土文明。具體來說,一方面,鄉村空間治理通過改善農村社會秩序以及農民的精神、生活狀態,尤其是文化與認知壓力,發展根植于地域內部、利益趨農化的可持續內生農業模式;另一方面,通過克服帶有依附和被支配屬性的鄉村文化在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脆弱性,將 “農村地域系統” 作為新內生發展平臺,利用地域文化基因形塑地域文化發展屬性,改善農民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
農村社會網絡是由農村發展中的各個要素和發展環節構成的,農村區域系統的農業發展資源稟賦匱乏,且與外界存在資本、技術、信息等關鍵要素的流動障礙。農業新內生式發展強調通過社會網絡將地方與更廣泛的區域甚至國際市場聯系起來,從而產生農業市場價值吸引外來資本,形成農村地區可持續的內生發展動力。
1.社會網絡為農業新內生式發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農村社會網絡能充分結合農村地域系統的區位結構和資源稟賦,合理參照最新的農業市場形勢,通過農業產業聯結、農業生產要素集聚、農業技術滲透、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創新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業新內生式發展提供有效的組織結構。同時,在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過程中,農村社會網絡利用通暢的交易與合作信息傳遞渠道,既能有效克服信息不對稱、科技含量低等農業產業化基本約束,又能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培育過程中把握公平與效率的尺度。
2.社會網絡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從城市主導的空間集聚為特征的城鄉區域發展逐步走向城鄉互動、空間融合的區域發展,需要農村社會網絡的持續推動,打破城鄉二元壁壘,實現農業新內生式發展要素優化組合。農村社會網絡可以有效打通產業、生態、教育、醫療、文化等多維一體的城鄉通道,積極發揮社會資本的協作再生產的優勢,還可以通過合理調節農產品動態供需平衡,打通農業發展內循環,滿足農業的經濟、社會環境需求?。農村社會網絡還具有吸收干擾和沖擊的復原能力,通過一個或多個具有社會意義的關系節點的交互反饋,確定驅動和障礙因素,通過節點拓展和聯結重建來調解矛盾,進而進行再創新和再變革來提高城鄉交流發展的能力。
3.社會網絡改善農業人力資本
由于我國耕地分布分散化、碎片化的特點,現有以小農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組織模式在短期內無法實現根本性變革。借助農村社會網絡可以不斷縮小城鄉人力資本差距,逐步提高農民現代化水平,利用農村社會網絡引進高素質人才,構建掌握農業資本、管理、技術、信息等發展要素的人才結構,推動人力資本動態累積。此外,還能搭建良好的協作參與機制,培育農業主體創新能力?。
4.社會網絡催化農業創新引擎
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農業新內生式發展之路應聚焦農業創新,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搭建農業全產業鏈創新體系,為農業新內生式發展提供引擎動力。農村社會網絡能加快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的流動,擴散農業技術,促進多領域、多行業、多環節協同創新,增加農業產業鏈的技術優勢。基于農村社會網絡內生優勢的農業創新既能實現農業新內生發展的增值效益,又使得農業創新收益最大程度內化于農村地域系統,促進農業創新目標由生產向經濟、環境和社會綜合發展的目標過渡?。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農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既為農業新內生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也對農業產業融合提出了新要求。農業產業融合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引領,通過利益聯結推動農業產業功能拓展,提升區域農業競爭力,最終實現新內生式發展。
農業農村部2020年印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強調,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農業內生動力。中國農業產業融合的首要任務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完善與創新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帶動農業全產業鏈,打造多功能農業。新內生發展模式下的農業經營組織要高度重視農民發展主體權利、構建農企利益共同體,促進農業經營結構與農村地域系統資源稟賦相契合,通過農村社會網絡匹配農業消費需求。高質量的農業服務組織能夠通過市場化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在 “產前、產中、產后” 三階段服務上形成 “多層次、多形式、多主體” 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格局,不斷加強涉農重點領域政府、社會扶持,探索區域內生式社會化服務模式,助力提升農業市場競爭力?,打好防范化解農業重大風險攻堅戰,將農業利益最大化趨向 “三農” 。
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產業融合應積極強化農業技術滲透,提升本地農業資源價值和產業融合競爭力。要將農業創新作為 “三農” 工作的重點推進,提升新內生式農業共同創新能力,緊緊圍繞 “以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謀篇布局。農業新內生式發展強調要因地制宜地激發農業創新動力,參照區域生物自然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區域創新研究,增強技術元素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滲透支持。加快促進農業科技向應用實踐轉化,通過提供有利的技術環境支持和技術擴散效應促進鄰域間產業融合,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政府應該建立新的政策支持體系,完善農業科技推廣的創新激勵體制和風險補償機制,搭建長期穩固的技術依托制度,壯大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借助信息化、網絡化等技術手段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開展科研院校同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合作,提高產業融合主體的核心競爭力?。
在已有的農地流轉制度框架下,農業新內生式發展強調,在統籌地域非農產業發展水平、勞動力文化素質、社會保障水平等基礎上?,繼續創造性地開展農地流轉模式改革探索,順應農業市場化、規模化、信息化以及調動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性等方面的發展要求。同時,推進城鄉土地產權同權化和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在堅持保護耕地的原則下,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保障集體成員依法平等享有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收益?。新時期推進農業新內生式發展應著眼于城鄉地域系統 “人+地+業” 協同發展,積極引入城鄉融合協作機制,創新城鄉土地配置與管理制度,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科學路徑。只有從根本上改革農業農村制度,才能產生干預和治理農業農村的內在推力,實現內生于農村的農業自我積累和持續?,而非打造 “城市附屬品” 或 “城市贗品” 。
產業融合的推進既要堅持扶農、惠農、富農的原則,更要培養農民的自身發展能力。農民獲益多少取決于資源支配能力的大小,為農民 “賦能” 可以改善農民的弱質性,增強農民的經濟交換力、政治協商力以及文化感召力。以增加農戶權益為導向,推進農業經濟制度、農村政治制度以及農民保障制度改革,激發農民參與農業發展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此外,就地取 “才” ,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注重鄉村本土人才建設,滿足農業產業融合在不同階段對不同類型農業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促進參與型農業創新,重視 “行動中的知識” ,將農業發展的 “創新者” 和 “受益者” 合二為一,鼓勵農民參與農業創新,提高農民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真正發揮農民主體在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產業帶動方面的內推力。
新內生發展要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結合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其內涵和發展道路要根據資源稟賦的客觀地域異質性有所差別。當前我們應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以價格機制、確權改革、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支農扶農機制改革為重要著力點?,結合農業市場需求和農業宏觀發展趨勢,形成高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挖掘農村地域發展優勢,健全農業長效發展機制,從而推動農村產業融合,激發農業新內生發展動力,有助于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產業,保證國家農業安全。
通過上文基于文獻視角的農業新內生發展研究可以看出,鄉村振興戰略為中國鄉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重城輕鄉” 的農村歷史遺留問題,農業農村亟需內生發展動力。鑒于我國處于經濟轉型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期,應構建中國特色的分析框架模型,探索中國農業新內生式發展的最優路徑。本文通過對農業新內生發展約束和動力機制的剖析,提出探尋實現農業新內生發展的模式,實現區域內外各因素整合聯動,緩解農業資源稟賦匱乏等約束條件,挖掘根植于本地的內生發展動力。為了更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鄉村內生發展的重要性,仍然需要基于文獻研究和實地調查資料去完善中國農業的內生發展動力機制解釋,進行實證分析。
注釋:
① 孔祥智、何安華:《新中國成立60年來農民對國家建設的貢獻分析》,《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9期。
② [哥]埃斯科巴:《權力與能見性:發展與第三世界的發明與管理》,載《發展的幻象》,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頁。
③ 王志剛、黃棋:《內生式發展模式的演進過程——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3期。
④ 參見[日]守友裕一:《內発的発展の道》,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91年版,第121頁。
⑤ 參見[日]宮本憲一:《環境経済學》,巖波書店1989年版,第45頁。
⑥ M. Barke, M. Newton, The EU Leader Initiative and 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gram in Two Rural Areas of Andalusia, Southern Spain,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7, 13(3),pp.319-341.
⑦ P. Midmore, J. Whittaker, Economics for Sustainable Rural System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35), pp.173-189 ;X. Ji, J. Ren, S. Ulgiati, Towards Urban-Rural Sustainable Cooperation: Models and Policy Implicatio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213,pp.892-898.
⑧ 張丙宣、華逸婕:《激勵結構、內生能力與鄉村振興》,《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
⑨ 劉彥隨、周揚、李玉恒:《中國鄉村地域系統與鄉村振興戰略》,《地理學報》2019年第12期。
⑩ Y. Li, P. Fan, Y. Liu, What Makes Better Village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of China?Evidence from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Typica Villages,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9,83, pp.111-124 ;Y. Li, T.Zhou, et al., Spatial Pattern and Mechanism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i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Qingzang Plateau,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021, 2(3), pp.139-150.
? 朱啟臻、楊匯泉:《誰在種地——對農業勞動力的調查與思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 陳雨生、陳志敏、江一帆:《農業科技進步和土地改良對我國耕地質量的影響》,《農業經濟問題》2021年第9期。
? 王頌吉、魏后凱:《城鄉融合發展視角下的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背景與內在邏輯》,《農村經濟》2019年第1期。
? 魏后凱:《深刻把握城鄉融合發展的本質內涵》,《中國農村經濟》2020年第6期。
? 郭曉鳴:《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需求、困境與發展態勢》,《中國農村經濟》2011年第4期。
? 葉興慶:《在暢通國內大循環中推進城鄉雙向開放》,《中國農村經濟》2020年第11期。
? 張月莉、劉峰:《農業集群品牌提升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究》,《經濟經緯》2015年第1期。
? 劉俊顯、羅貴榕:《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和路徑探究》,《農業經濟》2021年第9期。
? 曾億武、宋逸香、林夏珍、傅昌鑾:《中國數字鄉村建設若干問題芻議》,《中國農村經濟》2021年第4期。
? 張兆同、周應堂:《論市場化農業的制約因素與解決思路》,《經濟問題》2005年第1期。
? 戈大專、龍花樓:《論鄉村空間治理與城鄉融合發展》,《地理學報》2020年第6期。
? 張建國:《鄉村振興視閾下鄉村治理體系優化路徑研究》,《農業經濟》2021年第9期。
? 方志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中國農村經濟》2014年第7期。
? 呂德文:《鄉村治理空間再造及其有效性——基于W鎮鄉村治理實踐的分析》,《中國農村觀察》2018年第5期。
? 孫九霞:《新時代背景下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傳承與空間治理—— “文化傳承與空間治理” 專欄解讀》,《地理研究》2019年第6期。
? 何仁偉:《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理論探討、機理闡釋與實現路徑》,《地理研究》2018年第11期。
? 張環宙、黃超超、周永廣:《內生式發展模式研究綜述》,《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 M. Bogers, The Open Innovation Paradox :Knowledge Sharing and Protection in R&D Collabor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14(1),pp.93-117.
? 潘錦云、汪時珍、李晏墅:《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產業耦合的視角》,《經濟學家》2011年第12期。
? 秦秀紅:《農業產業化與農村金融創新的關聯性研究》,《統計與決策》2012年第10期。
? 孔祥智、樓棟:《農業技術推廣的國際比較、時態舉證與中國對策》,《改革》2012年第1期。
? 包宗順、徐志明、高珊、周春芳:《農村土地流轉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以江蘇省為例》,《中國農村經濟》2009年第4期。
? 張勇、包婷婷:《農地流轉中的農戶土地權益保障: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基于 “三權分置” 視角》,《經濟學家》2020年第8期。
? 公茂剛、王學真:《農地產權制度對農業內生發展的作用機理及路徑》,《新疆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
? 梅學書:《堅持新的發展理念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決策與信息》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