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清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化是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個方面的中國式的現代化,各方面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富有中國特色的鮮明實踐特征。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術骨干李濤博士的新著《數字時代的改革、法治與現代化》(武漢出版社2022年版)在久負盛名的武漢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出版正逢其時,將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拓展新的視野、新的境界。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社會主義特征、推進歷程、實踐邏輯以及成功經驗。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法治是黨帶領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是黨帶領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偉大革命和變革,是當代中國最重要和最鮮明的主題與特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在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改革在其中作用巨大,而法治又是基礎保障,這恰與本書研究的主題、框架相契合。該書的研究主題聚焦點在改革、法治、現代化,切入點在現代化中改革與法治的關系,著力點在數字時代的現代化建設,落腳點在現代化的最終發展目標——人的現代化上。
《數字時代的改革、法治與現代化》一書在謀篇布局上比較科學,分為上篇、中篇、下篇。上篇主要回答:首先,為進一步推進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有必要對其生發邏輯、實踐特征、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并對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科學回應,以期不斷開拓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次,改革與法治在現代化中的邏輯關系為何,如何解決法治的穩定性與改革的變動性之間的矛盾關系;再次,改革與法治作為兩種關聯性的治國方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的具體方案和路徑如何。中篇主要研究:數字時代的政府數據開放共享與治理。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顯然離不開數字科技的發展進步,該書中篇分四個部分從政府數據開放的內涵樣態、法律屬性、開放進程、實踐意義等方面入手,分析了當前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原因,在理論上構建了一個適合我國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的治理框架,并且從立法的角度科學、合理地規劃了將來政府開放共享數據與公共數據治理的法律制度。下篇主要對現代化中的人的現代化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論述:重點選取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為關照重點,尤其是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老年人的生存、發展、就業問題。例如,該書很好地提出了高齡勞動者的就業歧視問題,分析了勞動就業中高齡勞動者被歧視的原因以及解決應對方法,為貫徹積極老齡化觀念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具有強烈的民生情懷。再例如,該書十分有針對性地發現了當前養老痛點的長期照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法律制度構建解決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難題,建立長期照護保險法律制度方面進行了科學、合理和周密的設計,為決策進行頂層設計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
現代化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研究的熱點,新近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更是成果不斷,李濤博士新著的出版可謂是眾多成果中的最新力作。該書立意深遠,學術價值高,現實意義強,學者情懷濃厚。
第一,在理論性方面的價值。由于問題、語境和背景的 “例外” ,中國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推行西方式的現代化,必須始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引下建成中國式的現代化。該書始終強調改革與法治是時代特色鮮明的兩個發展主題,二者在現代化進程中相伴而生、相輔相成,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數字時代,選擇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的改革、法治等那些曾經產生重大影響以及今后仍必須堅持的基本發展原則,揭示背后的理論、實踐、歷史邏輯在當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二,在實踐性方面的價值。現代化促進了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現代化,是改革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的現代化。該書的主要內容都是按照如何讓人民更好共享現代化成果而展開的,例如,數字時代的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不僅能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還能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能力;養老問題不僅是老年人自己的事情,也是家庭、社會、政府的責任,老齡化中的年齡歧視問題、長期照護保險問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問題需要綜合治理,多管齊下,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應對。可以說,該書的內容和主要觀點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發,而且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專門談到民生問題,加強人的現代化的研究正是題中應有之義。
第三,在研究的前瞻性方面的價值。隨著歷史的向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人類發展史上新的文明形態,其不僅指代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路徑,還指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愿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數字時代,農民工、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以及數字弱勢群體問題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日益顯現出來,需要繼續以改革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無論是科技創新也好,還是經濟高速推進也罷,發展的目的終歸在于為了人的發展,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提出的 “人民立場” ,也就是該書前瞻性地論述的人的現代化的問題。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的深入,其已經不僅指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更指向新的奮斗目標。因此,關于現代化的研究應該更著眼于其在所處國家新的社會條件下的新的內涵、新的特征、新的要求,尤其是就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文明形態、成功密碼以及世界意義等諸多方面展開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豐富、特征鮮明、優勢明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大歷史觀來加強對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實踐、探索、經驗,梳理其不斷深化和豐富的歷程,為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向深發展拓寬路徑。也正如該書所提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既以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又保障法治穩步前進,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理論和重大實踐問題”②,同樣,中國式現代化也有很多重大理論和重大實踐問題有待廣大理論工作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不斷深入挖掘、系統研究,這是廣大理論工作者的責任。
注釋:
①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23頁。
② 李濤:《數字時代的改革、法治與現代化》,武漢出版社2022年版,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