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玉

戴媛靜(前排中)與團隊合影
科研需要冒險精神,而這份冒險精神在戴媛靜身上可謂展現得淋漓盡致。
1996年,戴媛靜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廈門大學,在那里度過了寶貴的7年求學時光。從廈門大學畢業后,她先后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從事科研工作,并在之后基于國家與行業的需求,毅然轉換原有的科研方向,從零開始,扎根于潤滑理論研究和工業潤滑介質開發研究中,一干就是8年。
從南到北20余載,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學生到一位頗富經驗的研究者,其間那些豐富而又充滿挑戰的經歷,讓人在戴媛靜身上看到了篤行科研的力量。傾心學術、心無旁騖,戴媛靜在將科研成果落地生根的道路上始終步履不停。
2008年,戴媛靜做了一個科研生涯的重大決定——來到北京,在清華大學工作。在此之前,她曾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從事芯片制造里CMP拋光液的研究。這次來到清華大學,戴媛靜本可選擇延續過去的研究方向繼續深耕,但她始終覺得,自己還應該再努力進行更多全新的嘗試,將研究與工業一線結合得更為緊密。
恰逢2015年,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潤滑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潤滑所”)的成立,給了戴媛靜更多施展拳腳的機會。在潤滑所平臺的支撐下,她和團隊成員們基于水基潤滑介質的研發,擴展了潤滑油添加劑、軋制液、廢液處理、自潤滑材料等多個研發方向,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地方和軍工科研項目,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在戴媛靜團隊參與的“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4專項)的項目中,為了解決加工現場金屬加工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所產生的工業腐敗問題,他們創新性地引入了生物控制技術,對其潤滑性能、防銹性能等進行精準調控,保持潤滑介質良好使用性能的同時,盡可能延長使用周期、減少排放,為制造企業的低碳化生產提供助力。
為了將相關產品進行產業化落地,多年來,戴媛靜始終和團隊成員們堅持兩條腿走路。在這一目標的驅使下,他們成功建立了潤滑技術和產品框架,并孵化了產業化公司——天津清潤博潤滑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平臺的支撐下,團隊的潤滑技術產品已經在國內高端制造企業獲得了應用,并得到了客戶的良好反饋。
潤滑研究要落地為百姓服務,這是戴媛靜一直以來的出發點。近些年來,通過行業調研,她驚喜地發現生物超滑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就此,她決心在這一領域進行開拓,從而更好地實現“醫工結合”的目標,真正正正地造福人類的健康事業。
“我們人體的關節腔內有一些滑膜液能起到潤滑關節的作用,而大多數關節液都是透明質酸的形態。”戴媛靜介紹說,為了能夠減少相關液體與人體關節的摩擦,清華團隊通過研究使其形成具有減摩效應的透明質酸球,并在其中加入具有修復或抗炎作用的藥品,達到精準給藥的治療效果。除此之外,他們通過對植入性醫療器械表面的親水改性來實現減摩、抗炎、防結實等效果,能夠大幅度減輕病患的痛苦。
數不清的日日夜夜里,戴媛靜在科研實驗室和生產企業忙碌探索。今后,她還將和潤滑所團隊堅守“潤滑技術開發應用產品”的理念,做出更多能夠造福國家與社會的應用型科研成果。“哪怕是做一個小小的潤滑介質,能夠解決我國制造業的某個痛點、難點,對于我們都是很大的慰藉。”她真誠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