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慶新 張金玲 崔寶春 史紅亮 黃春秀
為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戰(zhàn)略和《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發(fā)展,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品質,北京市教委于2017年出臺并實施《關于促進北京市通州區(qū)教師素質提升支持計劃》,旨在加強通州區(qū)中小學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教師專業(yè)培訓,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加大對學科教學的指導力度,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快速提升通州區(qū)教師的整體素質,全面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的整體水平。
目前,由北京教育學院體育學科團隊承擔的“關于促進北京市通州區(qū)教師素質提升支持計劃”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已經開展了兩期。體育名師工作室以“研究引領、創(chuàng)新教學”為理念,采用“2+1+N”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工作室秘書及專家團隊的方式,圍繞名師工作室的一個行動研究大主題,每位名師結合自己的運動專項與教學特長,自選一個行動研究子主題,開展持續(xù)4個學期的協(xié)同式行動研究,并通過雙導師與專家團隊的全過程跟進指導,促進名師行動研究能力提升,形成個人專項體育教學特色。本文以2021~2022年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為例,重點從主題確定、目標定位、推進方式、實施效果四個方面闡述“協(xié)同式行動研究”培養(yǎng)模式的關鍵要素與實施策略。
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成員全部是由通州區(qū)推薦的20名區(qū)級骨干教師組成,包括區(qū)骨7人和區(qū)青骨13人。其中,碩士研究生7人、本科13人,學歷層次較高;學段分布在小學15人,初中3人,高中2人,這對工作室行動研究指導的針對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戰(zhàn)。北京教育學院體育學科團隊根據“北京市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指導”的研究結果,結合北京市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現(xiàn)有政策與問題的調研報告,以及第一期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培訓經驗,對第二期培訓對象進行前期調研、問卷調查與綜合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成員基本情況的多維分析結果
總體來看,名師工作室成員均在26~50歲期間,2/3在31~40歲,處在經驗豐富、精力充沛、易出成績的階段,是發(fā)揮承上啟下作用的黃金年齡。教齡6~15年者占85%,經過幾輪教學實踐,他們對于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有一定的認識,掌握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過程控制能力較強。職稱在一級和高級的占60%,他們對中小學體育教學抱有足夠的熱情,能夠持續(xù)不斷地反思,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同時也有教學改革的萌芽、創(chuàng)新教學的意識、改進教學的實踐成果,但教科研能力相對較薄弱。超過半數(shù)的教師缺乏系統(tǒng)的科研訓練過程,對于結合教學情境中的問題開展行動研究更多屬于自主探索階段,對于豐富的教學經驗如何凝練形成特色教學成果存在困難,且在區(qū)級的輻射影響力還不夠。
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結合北京市中小學學校體育調研與評估工作情況、北京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研制與實施現(xiàn)狀以及名師發(fā)展需求分析結果,確定以“學、練、賽一體化視角下中小學體育結構化教學”為行動研究主題,即在打通“學、練、賽”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壁壘的基礎上,圍繞課堂學習主題與單元學習任務、技術復合學習與項目完整學習進行“學、練、賽”整體設計與聯(lián)合運用,形成從課課學練賽到單元小賽季,從技術學練賽到項目實戰(zhàn)賽的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為解決上述問題和達成上述核心目標任務提供一種新路徑。在2022年4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學、練、賽”一體化、大單元教學、結構化教學、真實而復雜的運動情境、運動項目的完整體驗與理解等新理念與新要求[1],而名師工作室開展的行動研究主題與其保持一致。
20位名師結合自己的運動專項與教學特長、2年內的教學對象與教學內容、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問題分析,各自選定一個行動研究子主題,從問題形成與選題確定、方案撰寫與方案實施、教學實踐與教學觀察、教學反思與教學改進、結論歸納與報告撰寫等方面展開持續(xù)4個學期的“1個大主題+20個子主題”“1個研究進度+20個同類研究同步交流”“1個工作室引領+20個校本研修團隊推進”的協(xié)同式行動研究全過程訓練。培訓后期的問卷顯示,所有工作室成員認為“學、練、賽一體化中小學體育結構化教學”的行動研究主題“非常好”和“比較好”。
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以“學、練、賽一體化視角下中小學體育結構化教學”為主題,以“研究引領、創(chuàng)新教學”為理念,努力將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骨干教師培養(yǎng)成為知曉國內外前沿理論,理解體育學科育人、運動項目特性、學生學習規(guī)律等基本問題,結合自己的運動專項與教學特長,創(chuàng)新性地進行“學、練、賽”一體化、主題式大單元、結構化教學的教學改進與優(yōu)化,形成理實結合的中小學體育教、研、訓的閉環(huán)思維,助推個人專項體育教學特色與行動研究能力提升(圖1)。

圖1 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協(xié)同式行動研究目標定位
培訓后期的調查問卷顯示,經過兩年的工作室學習,95%的名師表示體育教育教學觀念得以轉變、體育大單元教學能力得到提高,85%的名師表示個人專項教學特色已形成,體育行動研究能力得到提升,80%的名師表示體育專業(yè)知識儲備增加并輻射帶動學校團隊成長,75%的名師表示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強化并掌握了研究成果匯報技巧。
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自2021年4月啟動至2022年12月,4個學期,共計240學時。一般情況下,隔周三為工作室固定學習日,遇到大型學術論壇、成果展示、觀摩交流活動,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工作室學習時間。工作室根據前期研制的方案,圍繞“學、練、賽一體化視角下中小學體育結構化教學”的行動研究主題與“研究引領、創(chuàng)新教學”的培養(yǎng)理念,根據能力診斷、研究具象、教學改進、成果固化四個階段不同的培養(yǎng)要點,從理念、方法、案例、技術、策略多角度精選新課標修訂小組核心成員、行動研究專家、體育學科專家以及一線正高級、特級教師、教研員、名師,分別采用課堂診斷、名師訪談、作品分析、專題講座、行動研究、研究指導、開題論證、教學改進、案例分享、報告撰寫、研討答辯、成果展示等多樣化的學習形式,通過教研訓一體、線上與線下混合、京內與京外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多樣化、針對性、實效性的活動(圖2)。

圖2 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協(xié)同式行動研究推進方式
此外,工作室注重名師行動研究與學習以及教學實踐的緊密結合,注重技能實操與能力遷移、成果轉化,在每一個階段均有具體的任務驅動推進和具體的成果產出。對于名師工作室成員績效總結性成果的要求是“1-1-2”標識性成果,即完成1個主題行動研究、1個大單元教學設計、2節(jié)代表性課例研究或講座。
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歷時近兩年,走進了每一位名師的課堂與研究,走進了多數(shù)名師的學校與教研。名師在工作室學習中體會了學習與研究的價值、團隊的魅力、文化的影響,體會了工作的艱辛、收獲的喜悅、教師的使命。每位名師發(fā)生的變化和提升是巨大的,通過培訓,名師在看到自己原有不足的基礎上,更加清晰地找準了個人專業(yè)成長的問題和方向,堅定了自我發(fā)展的信心和決心,為名師的成長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訓后期的問卷顯示,所有工作室成員認為本次工作室學習促進專業(yè)發(fā)展的作用“非常必要”和“有必要”,在專項運動教學能力、不同教法運用能力、各項行動研究能力方面均有所提升,具體如下所述。
1. 各項行動研究能力均有所提升
培訓后期的調查問卷顯示,每位名師的行動研究能力均有所提升,只是提升程度不一,其中的成文撰寫能力提升程度最高,主要原因是工作室指導教師針對每個名師行動研究的全過程開展針對性指導,開題報告、結題報告、成果匯報PPT均有非常詳細的格式體例與撰寫要求,且分組進行多輪次的一一指導。然后依次是實驗推進、選題確定、研究分析、方法運用、數(shù)據處理、問卷設計(圖3)。

圖3 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學習后行動研究能力提升程度調查結果
2.專項運動教學能力有較大提升
培訓后期的調查問卷顯示,所有名師均表示在足球、籃球、排球、田徑、體操、新興體育教學能力方面均有較大的提升,提升程度最大的是籃球教研能力,主要原因是工作室有9位名師開展籃球方面的行動研究,研究的交流與指導頻次相對較多。之后依次是田徑、新興體育、排球、足球、體操。因為每位名師均是選擇一個運動項目開展大單元教學、代表性課時教學設計與改進,其余的項目學習更多是以觀摩者、學習者與點評者角色融入,學習的深度和收獲與其專項相比稍弱,但不同運動項目的設計與改進、行動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流程是基本一致的,后續(xù)名師也可自主開展其他項目的深入研究與教學改進。
此外,培訓后期的調查問卷還顯示,所有名師均表示學習后不同教法運用能力有較大的提升,排在首位的是比賽法,之后依次是游戲法、練習法、情境法、講解法、示范法。可以看出,工作室的行動研究主題“學、練、賽一體化中小學體育結構化教學”強調的課課賽、游戲嘉年華、小賽季、真實情境等理念已經被名師轉化到實踐行動中。
在2021~2022年近兩年工作室穩(wěn)步推進過程中,北京教育學院體育學科團隊集結北京市各區(qū)、上海浦東、河南鄭州、遼寧大連、湖北十堰、成都錦江區(qū)以及國培體育、教育部-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體育專項等區(qū)內外、京內外資源與平臺,圍繞每個階段的任務驅動與成果產出,學科專家隨時跟進指導,每個階段至少安排1次大型展示活動,形成行動研究主題引領下的研究、指導、展示的閉環(huán)思維,促進名師學習力、表現(xiàn)力、思考力等綜合素養(yǎng)提升。培訓后期成果統(tǒng)計顯示,名師在課例撰寫、展示與指導,專題講座與指導,主持/參與課題以及著作參編,論文撰寫、發(fā)表與獲獎等各類活動與生成性成果方面有突出的表現(xiàn),與名師工作室行動研究主題相關的成果產出數(shù)量達到211項(表2),超額完成“1-1-2”標識性成果。

表2 第二期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成果數(shù)量明細表
綜上所述,“協(xié)同式行動研究”是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小學體育名師培養(yǎng)模式的新探索,基于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實踐性取向、行動與研究融合、教師本人即研究者、改進教師工作、提升教師工作狀態(tài)等特點[2],針對名師選題時無從下手、研究中單兵作戰(zhàn)、出現(xiàn)問題不知求助等研究狀態(tài),集結課題研究小組的研究行為、學習共同體的學習行為、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采用主題式研究引領、導師制全程跟進、教研訓一體化、階段性任務驅動、不同成果同步交流等方式,提升名師在研究中行動的能力、在行動中研究的能力,助力名師在落實新課標精神和要求時,樹立“教學即研究”的課程意識,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明確課題—實踐研究—解決問題—專業(yè)提升”的研究路徑[2],更好地開展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