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雙重敘事視角下當代殘障作家作品傳播機制研究

2023-03-13 01:09:17國麗蕓
現(xiàn)代特殊教育 2023年24期

2020年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百年殘障文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建設與研究”(20ZWB007)。

國麗蕓,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E-mail:263533205@qq.com。

[摘? 要]? 新媒體語境下,殘障群體需要有自己的代言人、新的傳播平臺和言說機制,而殘障作家及其作品以其獨特的言說方式出現(xiàn),構成了與社會的對話和差異性的存在,提供了雙重敘事的大眾傳播樣本。大眾傳播在報道和維護殘障人群權益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精神上的困頓和訴求,幫助他們實現(xiàn)身份認同的正向塑造、媒介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人格精神的不斷健全、社會融合的全面推進,努力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殘障作家作品;大眾傳播;雙重敘事;媒介策略

[中圖分類號]? I206.7

文學反映人生,殘障伴隨人生,殘障文學作家作品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體驗異乎常人,進入主流話語渠道和大眾傳播體系的過程更有別于一般人群。因此,作為特殊的生命主體,中國當代殘障作家及其作品成為媒體關注對象和大眾傳播研究現(xiàn)象。本文基于張海迪、史鐵生和余秀華三個典型樣本,通過殘障作家作品傳播機制這一獨特切口,呈現(xiàn)社會、文學、人性與殘障群體的歷史經(jīng)緯與內在關系,有利于以媒介助力和促進殘障人群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

伴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和社會文明進步,媒介對殘障人群、殘障主題、涉殘議題有了更多關注,但依然存在著不足之處,突出表現(xiàn)在傳播視角的“施恩式”、傳播主體的單向度、傳播策略的“節(jié)日風”三個方面。

“施恩式”視角表現(xiàn)在將殘障人群視為醫(yī)療模式下的殘廢與不幸者,將國家和社會救助看作是關懷和恩賜。“大愛無疆、淚目、關愛、感動”成為相關報道的高頻詞,報道基調上通常以憐憫和同情為主。傳播主體的單向度表現(xiàn)在殘障人群被媒介建構為正常人中心主義下的他者,殘障形象的輸出由媒介過度把控,殘障人群失去或者很少有自我發(fā)聲與對話的機會。如同《天下無賊》中的傻根一樣,在多方參與者的眼中,傻根是個傻子;在暗流洶涌、拼死搏殺的鏡頭高光時刻,“傻根”在睡覺。這是一個有意味的被遮蔽的形式,同時也是殘障人群作為失語者、沉默的大多數(shù)的生動隱喻。傳播策略的“節(jié)日風”更成為媒介習慣而熟稔的模式。新聞報道中,殘障人群多數(shù)出現(xiàn)在助殘日、世界殘疾人日等特殊節(jié)日中,節(jié)日過去相關話題便隨風而逝,因此殘障議題設置及傳播很難達到常態(tài)化和深刻性。

面對上述種種不足,新媒體語境下,殘障議題、殘障理念、殘障形象的表達和傳播將以何種方式進行值得思考。殘障群體需要有自己的代言人,需要有新的傳播平臺,需要有不同的媒介傳播機制。而殘障作家及其作品構成了一個現(xiàn)實而又具有差異性的存在,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雙重敘事的大眾傳播樣本。

一、三個典型樣本的不同傳播途徑

中國殘障文學發(fā)展源遠流長,從“刑天舞干戚”的上古神話,到《莊子》諸篇殘廢隱喻;從《狂人日記》的社會象征,到張海迪《輪椅上的夢》的新社會勵志榜樣;從《爸爸爸》《沒有語言的生活》的先鋒實驗,到《我與地壇》《推拿》的內省救贖,賡續(xù)千年,作品眾多。本文論述的殘障作家的作品特指“以殘障作家為主體進行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殘障為書寫對象的文學作品及相關文學現(xiàn)象”[1]。諸如莫言、畢飛宇、阿來等作家涉及的殘障主題創(chuàng)作,因其具有大眾傳播的優(yōu)勢和強勢,故不在討論范圍之內。

當代殘障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作為一種現(xiàn)象一直存在,大眾了解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正是通過不同的媒介進入公共視野的“幸運兒”。事實上,更多的殘障作家和作品散落在公共區(qū)域之外,構成隱性分布狀態(tài)。本文通過讀秀、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以及百度文庫,搜索1949年以來進入發(fā)表出版環(huán)節(jié)的殘疾作家作品,進行統(tǒng)計并篩選,歸納出34位作家、103部主要作品。

根據(jù)本研究應用“問卷星”程序所做的一份調查問卷,200名被調查者中,95%以上的人對吳運鐸、朱彥夫、史光柱、葉廷芳等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為宣傳的殘障作家“從不知悉”;98%的人是通過媒體報道“聽說過”某一位殘障作家;而進入大眾視野的前三位具有影響力的殘障作家依次為張海迪、史鐵生、余秀華。基于此,我們以這三名典型作家為樣本,分析殘障作家作品進入大眾視野的途徑和過程。

(一)張海迪及其作品的傳播路徑分析

1981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fā)了宋熙文的通訊《癱瘓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團火》。這篇通訊是報導張海迪事跡的首篇文章,張海迪由此進入大眾視野。不久,“張海迪姐姐”的故事迅速傳遍大江南北。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fā)表了張海迪《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的自述文章和長篇通訊《生命的支柱——張海迪之歌》。1983年,共青團中央授予張海迪“模范共青團員”的稱號。至此,張海迪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以道德模范的形象活躍于各大表彰活動和報刊紙媒。

1991年,張海迪的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發(fā)表并獲得“莊重文文學獎”,標志著張海迪以作家身份進入大眾視野。從一個普通殘疾女孩成為道德模范典型,從一個勵志作家再到殘障人群代言人,回顧張海迪大眾傳播的路徑與過程可知,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報道、出版書籍以及社會活動是其主要傳播媒介。而三者之中,新聞報道影響力最大,傳播效果最好。在《人民日報》圖文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20世紀80年代報道中含有姓名詞“張海迪”的共有150篇(去除無效樣本),以張海迪為主體進行的報道共有34篇。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時代以前,張海迪登上《人民日報》的次數(shù)足以證明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效果,而這也完全符合傳統(tǒng)媒介主導的時代新聞人物出現(xiàn)的普遍規(guī)律。

張海迪能進入大眾視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首先,符合大眾傳播的內在機制。殘疾女性,幼時患病,自學成才,行醫(yī)救人,滿懷夢想,時代呼喚“張海迪式”的典型人物出現(xiàn)。其次,張海迪自身的勵志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有傳播的現(xiàn)實意義。張海迪與疾病抗爭的勵志故事激勵了幾代人,引領了時代的奮斗風尚。最后,張海迪多重身份的轉換讓這個典型人物具備了長久的傳播力。張海迪在推動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保護殘疾人權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無論是個人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超越,還是作為殘障人群代言人角色,張海迪都契合了時代的精神和大眾的期待視野,“是一直留在很多人靈魂深處的一抹亮色”[2]。

(二)史鐵生及其作品的傳播路徑分析

史鐵生主要是作為殘障作家的面貌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的,因而其大眾傳播過程與文學發(fā)表出版和傳播機制密切相關。

1978—1985年間,史鐵生相繼發(fā)表31篇文學作品,按照作家的一般規(guī)律,從地方刊物到全國性刊物逐步進階。例如,《我們的角落》發(fā)表在《青年文學》,另有14篇作品刊發(fā)在《當代》《鐘山》《花城》等刊物上。直到《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相繼獲得全國短篇小說獎,史鐵生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

1991年1月《上海文學》以《史鐵生近作》為專欄刊發(fā)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引起讀者和學界注意,諸多評論紛紛見諸報刊。《病隙筆記》等作品逐一推出,奠定了史鐵生在文壇的重要地位。此后,史鐵生及其作品進入中學教科書,開始了“經(jīng)典化”的過程。2000年,《我與地壇》第一次被選入中學語文教科書(試驗修訂本,人教社版);2002年,《我與地壇》被選入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普高版);2004年,我國審定通過了6套高中語文教科書,其中《我與地壇》被選入蘇教版、北師大版、魯教版以及粵教版四大教材;2019年,《我與地壇》被納入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3]。此外,還有兩篇史鐵生的作品也進入了中小學教材,分別是小學學段的《那個星期天》(選自《務虛筆記》)、初中學段的《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及其作品進入大眾視野,首要原因是其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品性,具有傳播的價值。作為一位“輪椅上的作家”,史鐵生超越了一般殘障作家軀體殘障的展示與哀憐,指向人的普遍困境和精神叩問。其次,史鐵生通過內心獨白與對話,尤其是通過《我與地壇》的強大文學感染力,塑造出了作家與作品高度融合的孤獨、堅強的殘障作家形象。如今,提到地壇,很多人就會想到坐著輪椅的史鐵生。最后,史鐵生的作品充滿了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生命意識,符合中小學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的目標要求,這也是教材編撰者喜歡選擇的重要因素。

(三)余秀華及其作品傳播路徑分析

余秀華進入大眾傳播視野,是新媒體時代媒介、大眾、資本和個體共謀的結果,更多的應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乃至文化事件來看待,其作品傳播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傳統(tǒng)文學刊物《詩刊》雜志社對余秀華的作品進行推送的過程。“余秀華的詩歌就像一劑強心針,讓我精神陡增。”[4]以《在打谷場上趕雞》為題的余秀華詩歌被發(fā)表在《詩刊》2014年9月下半月刊上,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文學反響。(原先將余秀華的詩歌定位為“鄉(xiāng)土詩歌”后轉向“殘障詩人反抗命運”主題。)同年11月,《詩刊》再次通過官方微信平臺發(fā)表題為《搖搖晃晃的人間——一位腦癱患者的詩》的文章,開始了更廣泛的網(wǎng)絡傳播過程。第二階段是余秀華的詩歌《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經(jīng)由網(wǎng)絡發(fā)酵而爆紅的過程。余秀華及其詩歌產(chǎn)生了話題度。第三階段,在余秀華通過網(wǎng)絡走紅之后,出版社爭搶余秀華,使余秀華實現(xiàn)了網(wǎng)絡到傳統(tǒng)出版的回返。隨后,余秀華開始頻頻獲獎,進一步推高了作家熱度。第四階段是余秀華憑借一些話題性、爭議性事件屢上新聞熱搜引起社會關注。如與朦朧派詩人對罵、與90后男友結婚、直播拍攝婚紗照、遭遇家暴等,不斷登上熱搜榜。

余秀華的成功“出圈”,除了她的詩歌作品具有“獨特經(jīng)驗”以及表達上的“獨創(chuàng)性”,具有一定的大眾傳播的基礎外,更多的是由媒體、出版機構、自媒體、網(wǎng)民、作家本人打造出的一場“消費熱潮”和窺視狂歡化景觀。殘疾敘事、底層敘事和女性敘事集中于這一“腦癱詩人”的標簽性符號上,在最大化殘障作家作品傳播效果的同時,也更加凸顯了大眾殘障話語的刻板性和倫理性。

梳理張海迪、史鐵生、余秀華三位代表性殘障作家的樣本,可以發(fā)現(xiàn),新聞報道、文學生產(chǎn)與傳播、文學批評與教育、社會活動、網(wǎng)絡媒介、機構推廣等方式都可以讓殘障作家進入大眾視野。但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語境下,殘障作家作品進入的方式和媒介不同。其中因素很多,但個體與時代的關系顯然不容忽視。如張海迪對應著傳統(tǒng)媒介具有很高話語權的20世紀80年代,典型時代的典型人物應運而生。而史鐵生作為一名傳統(tǒng)殘障作家,寫作和成名都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此時文學退居到了社會邊緣,身殘志堅也不具有更大的新聞效應,因此史鐵生的大眾化和經(jīng)典化更有難度,但因其作品文學品性而更有持久的生命力。余秀華可以說代表了網(wǎng)絡時代特殊個體傳播的顯著特征,她既是殘障議題的傳播對象,也是議題的設置者,傳播的行動者,甚至在場域中與媒介和大眾爭奪話語權。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在不斷的話題事件中,她也遭受了網(wǎng)絡的暴力和反噬。

二、雙重言說機制,群體形象代言

本文中的三個樣本,盡管屬于“典型時代的典型人物”,但仍然能給我們帶來啟示和借鑒。在龐大的殘障群體中,選擇殘障作家作為樣本考察大眾傳播過程和現(xiàn)象,正是看到了這一群體的代言人角色,看到了這一群體的公共性特征,看到了這一群體在個體全面發(fā)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方面能發(fā)揮的獨特作用。

(一)殘障作家的作品構成獨白/對話的二重性,有利于打破媒介話語霸權

大眾傳播是專業(yè)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chǎn)業(yè)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guī)模信息生產(chǎn)和傳播活動[5]。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具有媒介選擇和強制的特點,只有納入媒介視野的殘障話語才可以被看見,被對話。作為文學藝術,殘障作家的作品一方面構成了文學內部的對話,如同《狂人日記》里的獨白;另一方面,文學作品作為一個“未完成”的傳播文本,一旦進入了大眾視野,有了自己的言說方式,又構成了與社會的對話。

(二)殘障作家獨特的話語形成遮蔽/去魅的張力,有利于破解文化隱喻

蘇珊·桑塔格指出:“疾病是生命的陰暗面,是一重更麻煩的公民身份。每個降臨世間的人都擁有雙重公民身份,其一屬于健康王國,另一則屬于疾病王國。”[6]殘障和疾病具有文化隱喻性。百年來,中國殘障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經(jīng)歷了從“老殘”畸形、創(chuàng)傷體驗到身份認同,人物形象從“五四”狂人、時代典型到獨立個體,主題從社會改造、苦難救贖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審美意蘊從殘缺悲劇、剛健勃發(fā)到和諧生命精神抒寫的演變,形成了殘障文學既與中國百年文學同頻共振,又具有獨特史學、社會學、文學和美學意義的演變軌跡。因此,新時代的大眾傳播理應破除刻板的殘障形象的遮蔽,建構新的文化隱喻。

(三)殘障作家的作品融合同情/共情,有利于糾偏大眾傳播

遵循著慣性和刻板印象,一些殘障新聞報道更傾向于采取同情視角看待殘障人群和殘障現(xiàn)象,對殘障群體蘊含的生命意識和人性訴求缺乏價值認同和獨特情感體驗,對殘障文學呼應“文學是人學”的新時代文化建構鮮有系統(tǒng)的深入梳理與挖掘。“目前,中國學界對學術期刊論文的高度重視,或使學者乏力于創(chuàng)建具有專著篇幅的理論系統(tǒng)。中國殘疾文學研究若要長足發(fā)展,便須先深究中國殘疾作家的個體價值和特殊經(jīng)驗,提取文學作品中的人本意義,而這需輔以國外的殘疾理論和殘疾文學研究成果。”[7]殘障作為社會的征兆,身體作為個體的身份承載,具有社會和心理的雙重意義。殘障文學可以建構一個精神的世界,讓殘障人群安放孤獨和受傷的心靈,而大眾傳播可以導向一個敞開的世界,能提供個體無法完成的社會支持。

殘障文學作家作為一類特殊的生命主體,其獨特的人生感悟和生命體驗具有文學觀照的獨特價值和時代意義,理應成為媒體關注對象和大眾傳播研究現(xiàn)象。因此,從傳播角度觀照殘障問題,以大眾傳播助力和促進殘疾人事業(yè)全面發(fā)展,就成了一個重大時代命題。探究中國當代殘障作家大眾傳播路徑,發(fā)揮媒介的積極作用,對我們制定殘疾人保護政策、關愛特殊群體、優(yōu)化媒介策略、提升傳播效能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和啟示作用。

首先,要依托國家強大的輿論宣傳和引導優(yōu)勢,發(fā)揮社會支持系統(tǒng)力量,推動殘障作家的作品大眾傳播機制健康有序運行。伴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和社會文明進步,媒介對殘障人群、殘障主題、涉殘議題給予了更多關注,大眾媒介作為當今時代價值觀念傳播的最有力的話語平臺,通過“社會再造”深刻影響著大眾對特殊群體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動。因此,殘障作家作品的大眾傳播,需要傳播主體和傳播媒介的雙向努力,共建共享,共同推動中國殘障群體媒體形象塑造和話語構建。其次,積極探索殘障作家的作品作為殘障人群“代言人”的雙重角色融合機制,不斷激發(fā)殘障文學文化大眾傳播的內生動力。“身體是承載一切身份的重要場所,而自我也在身體紙上書寫。”[8]從隱形到可見,殘障群體必須完成身份認同的自我建構。受社會學“傳記”取向的影響,威廉姆斯提出了“敘事重構(narrative reconstruction)”概念[9]。他認為,以往殘障理論多是站在專業(yè)的立場上為殘損和殘障下定義,并將殘障用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標進行客觀的測量,這種操作往往忽視了殘障者對自我癥狀與障礙狀況的主觀界定,忽視了他們的個人經(jīng)歷體驗社會環(huán)境中的作用[10]。因此,遵循殘障作家在作品雙重敘事機制,要不斷激發(fā)殘障文學敘事傳播的內生動力。殘障作家及其作品要展示出鮮明的個體性,如此才有傳播價值,爭得話語權;殘障作家及其作品要展示出較強的公共性,如此才可以充當新聞人物,提升話題度;殘障作家及其作品還要具備強烈的時代性,如此方能呼應時代,打動人心,實現(xiàn)人類文明成果的共享共有。再次,要借助大數(shù)據(jù)手段,系統(tǒng)建設中國殘障作家的作品數(shù)據(jù)庫,為殘障作家的作品大眾傳播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和海量樣本。在當下大數(shù)據(jù)時代,數(shù)據(jù)庫輔助文學研究已成為學術現(xiàn)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數(shù)據(jù)庫可以彌補傳統(tǒng)“印象式批評”研究中“重感覺輕數(shù)據(jù)”的不足,而且可以滿足文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者的檢索需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數(shù)據(jù)庫的功能,實現(xiàn)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宗旨。數(shù)據(jù)庫建成后,研究者可以借助功能強大的檢索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文本分析,研究殘障文學語言輸出的特點及規(guī)律,探究改進當代殘障文學教學方法,為特殊教育教學和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同時為殘障文化的推廣與研究提供支持。最后,要適應媒體融合大趨勢,實現(xiàn)殘障作家的作品從紙上向網(wǎng)上、從“我說”向“眾說”、從“被看”到“看見”的多向度傳播模式轉變。

正如前文分析,殘障作家的作品進入大眾傳播渠道較常人更為艱難,如史鐵生、張海迪這樣的幸運者鳳毛麟角,大量的殘障作家作品處于沉默的大多數(shù)狀態(tài)。但是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殘障人群被看見、被傳播的可能性大增,一些積極行動者和“傳播行動者”通過新媒體賦權[11],從他者言說轉向自我言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展示孤獨癥兒童生活狀態(tài)的《爸爸愛喜禾》一書,就是先通過微博傳播,再進入傳統(tǒng)出版,最后拍成了電影;盲人選手蔡聰,走進了網(wǎng)絡綜藝節(jié)目《奇葩說》,講述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并提出“這個世界不應該有殘疾人,我們只是換了一種新活法”。這些不同于以往“悲慘—勵志”二元敘事模式的新言說者既改變了傳統(tǒng)的傳播形態(tài),也適應了視頻時代新的傳播平臺[12]。

如今,隨著網(wǎng)絡文學及視頻平臺的興起,殘障群體文學傳播途徑已經(jīng)得到了極大拓展。通過殘障人群日常生活的視頻化展演,殘障作家有了更多的媒介平臺,殘障文學也不再局限于狹窄的文字語言符號,逐步擴展到了視頻記錄、語音誦讀、新媒體社交等新形態(tài)。而對于殘障作家而言,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不斷提升媒介素養(yǎng),顯然更有利于情感的有效表達和更快的社會融合,也更能在大眾傳播的眾聲喧嘩中被看見、被聽見。我們期盼,無論是在傳統(tǒng)文學領域,還是在網(wǎng)絡平臺創(chuàng)作方面,都要有更多的殘障人群“文學代言人”出現(xiàn),為自我代言,為群體代言,借助大眾媒介與社會對話和交流,呈現(xiàn)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參考文獻]

[1]國麗蕓.百年中國殘疾人文學史論[J].中國現(xiàn)代文學論叢,2022(11):90.

[2]歷久彌新張海迪[N].浙江日報,2008-11-14(9).

[3]譚智雅.《我與地壇》在語文教材中的編排變遷研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3):92-98.

[4]雷雯.“余秀華現(xiàn)象”受眾文化心理闡析[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7.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1.

[6]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M].程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5.

[7]曾繁裕.西方殘疾理論與中國殘疾文學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2018(36):30-37.

[8]王玉玨.重思可能性:朱迪斯·巴特勒激進民主理論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4):39-44.

[9][10]Williams G.The Genesis of Chronic Illness: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J]. Sociology of Health& Illness,1984(2):121-125.

[11]章玉萍.殘障文化與另類新媒體傳播:基于傳播行動者的視角[J].中國媒體發(fā)展研究報告,2018(3):349.

[12]程征,周燕群.媒介傳播與殘疾人社會融合研究綜述[J].人口與發(fā)展,2023(3):117-123.

Research on the Mass Communication Path of the Works of Contemporary Disabled Writers With Disabilities

GUO Liyun

(School of Language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need to have their own spokespersons, new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speaking mechanisms. Writer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works appear in their unique speaking ways, constituting a dialogue with society and the existence of diversity and providing a dual narrative of the mass communication sample. While reporting and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mass communication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spiritual difficulties and appeals, help them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shaping of identity,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media literacy,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rsonality spirit, the all-round promo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Key words:works of writers with disabilities; mass communication; dual narrative; media strategies

(責任編輯? 張彩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综合网色| 日韩国产 在线|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999国产精品| h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不卡网|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丝袜亚洲综合| AV老司机AV天堂|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国产性精品|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91精品综合|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性视频一区|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久久男人视频|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天天操天天噜| 亚洲性影院| 亚洲综合片|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视频区|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一级色| 日本www在线视频|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欧美在线黄| 亚洲综合香蕉|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黄色国产在线|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久久性视频| 亚洲91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69av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播五月综合|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播五月综合|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