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現狀及培訓意愿調查研究

2023-03-13 04:11:29李昊隆李博戴旭芳楊逐
現代特殊教育 2023年24期
關鍵詞:職業發展職業教育

李昊隆 李博 戴旭芳 楊逐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特殊教育‘跨專業人才整合培養模式的探索研究”(2019-GX-327)、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專創融合視角下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233196)研究成果。

李昊隆,本科生;研究方向: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與教育。E-mail:1979218589@qq.com。

通訊作者:李博,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特殊兒童認知心理、特殊兒童情緒發展機制。E-mail:20131272@cqnu.edu.cn。

[摘? 要]? 為調查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及職業教育培訓意愿,采用問卷法對重慶市114名成年孤獨癥者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社交媒體利用水平最高,政策性支持感知程度最低。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的總體水平及各因子在性別、居住狀況等人口學特征方面無顯著性差異,但年齡對社交媒體利用水平、婚姻狀態對職業發展意識有顯著的影響。各因子均與職業發展總體狀況及培訓意愿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除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外,其余各因子均對培訓意愿有顯著正向預測效應。采用增強職業發展意識,提高人際發展需求、社交媒體利用水平、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家庭支持、政策支持,加強職業教育培訓等措施可提升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發展能力。

[關鍵詞]? 職業發展;職業教育;培訓意愿;成年孤獨癥者;支持系統

[中圖分類號]? G760

一、問題提出

孤獨癥譜系障礙是一種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交困難、言語發展遲緩、刻板行為,部分個體還存在智力、認知、感知覺異常等問題[1-2]。目前,孤獨癥的病因機制不明,尚無根治的有效藥物和手段。先天不足導致大多數個體出現言語理解與表達功能受損、興趣狹窄、交往動機弱等問題,難以與外界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很難理解并遵守社會規則,獨立生活能力差,教育管理難度大,社會參與不足,接納度低,社會融入困難[3]。勞動就業是孤獨癥者接受系統教育的終端環節,是社會融入的直接體現,不僅關系到孤獨癥者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對家庭和社會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個人而言,勞動就業是成年孤獨癥者參與社會生活、與他人進行社會交流的重要途徑,不僅能使孤獨癥者獲得經濟收益與情感支持,更能體現其自身的價值,為其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從而提升孤獨癥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身心健康水平。Bennett等人認為,勞動就業能使成年孤獨癥者實現經濟獨立,提升社會地位,增強存在感[4]。Taylor等人發現,在職業互動活動中,成年孤獨癥者的相關癥狀會減輕,不適應行為會減少,可見職業活動與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改善個人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5]。從家庭的角度看,成功就業及良好的職業發展狀態能有效減輕孤獨癥者家庭成員的照護壓力和情感傷痛,有助于構建完整、健康的家庭形態,提升家庭的幸福指數。從社會的角度看,孤獨癥者的就業能力、就業率、人崗適配度、就業滿意度、職后發展等是評價康復治療、教育投入與回報的重要指標,是衡量社會人文關懷和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成年孤獨癥者良好的就業狀態和職后發展水平能擴大其人際交往的范圍,增加社會交流溝通的機會,減少對家庭和專業康復訓練機構的依賴。然而,成年孤獨癥者在就業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實現成功就業并非易事。《中國孤獨癥家庭需求藍皮書》顯示,中國成年孤獨癥者就業率很低,不足10%[6];已就業的孤獨癥者也存在不少問題,如薪資水平偏低、工種單一、職能匹配度低、崗位不穩定等[7]。為解決成年孤獨癥者就業難、職后發展水平低等問題,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性、支持性的政策幫助孤獨癥者實現多渠道、多層次的靈活就業,如集中就業、按比例分散就業、輔助性就業等[8]。隨著信息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媒體不斷涌現,新的媒介拓展了成年孤獨癥者的就業渠道,即一部分媒體利用水平高的成年孤獨癥者選擇居家“自主就業”,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所提供的便利,在家中利用手機、電腦等設備開展網絡直播、營運電商,通過線上的交易獲得收入[9]。盡管如此,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現有的保障政策和支持體系仍然無法做到全覆蓋,整體就業形勢嚴峻,仍有部分成年孤獨癥者處于無業或待業狀態,或是職后發展水平低,職業體驗感不良,可持續性差。本研究擬通過問卷調查法了解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影響因素及職業教育培訓意愿,并提出改善成年孤獨癥者生涯發展、就業能力及職后發展水平的指導策略,以期為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發展帶來啟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和“滾雪球”抽樣法,選擇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為:(1)年齡在18歲及以上;(2)具有基本的認知和判斷能力;(3)愿意參加本項調查工作。排除標準:(1)孤獨癥合并精神病史;(2)因故不能參與調查;(3)戶籍或生活、工作不在重慶市。通過線上電子問卷和線下紙質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查,對調查問題的作答有輕度困難者,可由親密照護者或家長指導作答。問卷回收后,剔除漏答、作答自相矛盾或規律性答案的無效問卷,共計114份有效問卷。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調查工具

采用自編《成年孤獨癥人士職業發展現狀及職業教育培訓意愿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調查者的人口學信息,共6道題目,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居住狀況、就業情況、接受職業教育情況;第二部分為職業發展現狀及職業教育培訓意愿,共24道題目。主要包括職業發展意識、人際發展需求、社交媒體利用水平、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家庭支持、政策性支持和職業教育培訓意愿7個因子。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或不確定,4=同意,5=非常同意)對各因子得分情況進行統計,得分越高,表明職業發展狀況越好,職業教育培訓意愿越強烈。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結果顯示,KMO值為0.765>0.700,Bartlett檢驗顯著性相伴概率p值<0.001,適合采用因子分析對問卷的效度進行檢驗。采用主成分構造因子變量及最大方差法旋轉,共提取出職業發展意識、家庭支持、政策性支持、社交媒體利用水平、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人際發展需求以及職業教育培訓意愿7個公共因子,各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為71.030%,提示本問卷具有很好的解釋能力。通過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得到探索性因子負荷矩陣,各因子的第一測量因子載荷均超過0.6,沒有交叉載荷現象,說明本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內部一致性信度考察結果顯示,職業發展意識、人際發展需求、社交媒體利用水平、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家庭支持、政策性支持和職業教育培訓意愿7個維度與總問卷的Cronbach α值分別為0.806、0.759、0.702、0.784、0.858、0.854、0.794、0.859,表明該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三)數據分析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回歸分析,采用Origin pro 2021軟件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及繪制相關性熱圖,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研究結果

(一)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由表1可知,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已就業人數占56.14%,未就業人數占43.86%。在職業發展方面,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現狀的總平均分及標準差為4.00±0.83。職業發展各因子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分別為:職業發展意識3.83±0.89,人際發展需求4.12±0.85,社交媒體利用水平4.16±0.64,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3.96±0.74,家庭支持4.13±0.84,政策性支持3.82±0.91。各因子的均值皆處于“中立或不確定”(3分)與“同意”(4分)之間。其中,社交媒體利用水平得分最高,政策性支持得分最低。

(二)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發展在人口學特征上的差異

以成年孤獨癥者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居住狀況、就業情況、接受職業教育情況為自變量,以職業發展的總體水平及各因子的平均分為因變量,進行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見表2)。結果顯示,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的總體水平及各因子在性別、居住狀況、就業情況、接受職業教育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但部分因子在年齡、婚姻狀態上差異顯著。

1.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的年齡因素

由表2的結果可知,不同年齡段成年孤獨癥者在社交媒體利用水平的平均得分上差異顯著(F=2.91,p=0.038<0.05)。多重事后比較結果顯示,18—25歲(p=0.004<0.01)、26—40歲(p=0.009<0.01)、41—60歲(p=0.014<0.05)的孤獨癥者在社交媒體利用水平上的平均得分均顯著高于61歲及以上年齡段的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總體狀況及其余各因子平均得分在年齡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的婚姻因素

由表3的結果可知,不同婚姻狀態的成年孤獨癥者在職業發展意識的平均得分上差異顯著(t=-2.09,p=0.04<0.05),已婚人士的職業發展意識低于未婚人士,而在職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及其余因子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三)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現狀與職業教育培訓意愿之間的相關分析

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見圖1),職業發展意識、人際發展需求、社交媒體利用水平、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家庭支持、政策性支持與職業發展總體狀況的相關系數水平分別為0.72、0.53、0.47、0.47、0.65、0.56,各相關系數顯著性水平均為p<0.01。職業發展意識、人際發展需求、家庭支持、政策支持與職業發展總體狀況呈顯著的中度正相關關系,社交媒體利用水平、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與職業發展總體狀況呈顯著的低正相關關系。職業發展各因子與總體狀況相關度的高低依次為:職業發展意識>家庭支持>政策支持>人際發展需求>社交媒體利用水平(=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職業發展各因子及總體水平均與職業教育培訓意愿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水平為:職業發展意識0.50、人際發展需求0.39、社交媒體利用水平0.40、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0.25、家庭支持0.44、政策性支持0.37、職業發展總體狀況0.69,各相關系數顯著性水平均為p<0.01。相關度的高低依次為:職業發展總體狀況>職業發展意識>家庭支持>社交媒體利用水平>人際發展需求>政策性支持>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

(四)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現狀與職業教育培訓意愿的回歸分析

以職業發展意識、人際發展需求、社交媒體利用水平、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家庭支持、政策性支持為自變量,以職業教育培訓意愿為因變量,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探究職業發展各因子對職業教育培訓意愿的預測效應(見表4)。

由表4可知,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的回歸系數為0.11(p>0.05),對職業教育培訓意愿的預測效應不明顯,故排除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后再次進行回歸分析?;貧w分析結論如下。(1)統計量F=19.31,p=0.00<0.01,說明回歸模型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納入回歸模型的職業發展各因子在整體層面對職業教育培訓意愿有高度顯著的影響。(2)回歸模型的決定系數R2=0.47,調整R2=0.45,表明回歸模型的擬合程度顯著,職業發展各因子可以解釋職業教育培訓意愿45%變化的原因。(3)職業發展意識、人際發展需求、社交媒體利用水平、家庭支持、政策性支持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23(p<0.05)、0.24(p<0.01)、0.23(p<0.01)、0.22(p<0.05)、0.21(p<0.01),表明職業發展意識、人際發展需求、社交媒體利用水平、家庭支持、政策性支持職業教育培訓意愿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職業發展各因子對職業教育培訓意愿的預測效應大小為:人際發展需求>職業發展意識(=社交媒體利用水平)>家庭支持>政策性支持。(4)根據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信息構建回歸方程:y(職業教育培訓意愿)=-0.15+0.20×職業發展意識+0.22×人際發展需求+0.27×社交媒體利用水平+0.20×家庭支持+0.18×政策性支持。

四、討論

(一)成年孤獨癥群體職業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

1.成年孤獨癥群體就業的整體情況

成年孤獨癥群體的就業難度大,職業狀態不穩,影響因素多,涉及政府、社會、家庭、個體等各層面問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政府層面的方針、政策對成年孤獨癥群體集中安置(或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意義重大。對有就業意愿、就業能力不足且無法參與市場化競爭性就業的孤獨癥者,政府需長期提供保障性就業安置服務;對職業動機意識、社會適應能力較強且有一定勞動技能的成年孤獨癥者實行支持性就業能取得較好的成效。Gottlieb發現,成年孤獨癥者多以支持性就業的方式參與社會工作,支持性就業對改善成年孤獨癥者的認知能力、減輕焦慮和抑郁癥狀、增加可持續性就業力有積極的影響[10]。在社會和家庭層面,社會的包容和接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與行動力、與障礙相關的福利、職業康復相關服務、家庭的關愛等均有利于推動和增強成年孤獨癥者的支持性就業力[11-14]。Li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思想意識、文化水平、教育能力等與成年孤獨癥者的就業成功高度相關[15]。在個人層面,孤獨癥個體的自主意識、就業觀念、就業能力、對就業標準的理解和設定、社交技能、行為適切度及工作的可持續性水平等對就業狀態有重要的影響[16-19]。自主意識較強的孤獨癥者在人格上顯得比較獨立,雖然仍會依賴政府部門所提供的支持性政策,但更愿意通過自身的勞動去獲取勞動報酬[20]。甚至有部分孤獨癥者以競爭性就業方式與非障礙人士以同等的機會參與就業競爭[21],試圖減少對政府支持性政策的依賴程度[22]。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的整體就業水平高于已有的研究報道[23],可能與較高水平的家庭支持、社交媒體利用能力、人際發展需求緊密相關。但相比于視障、聽障及其他類型殘疾群體的就業情況,孤獨癥群體的就業率相對較低,仍需加強對成年孤獨癥群體就業能力的教育培訓,開發保障性崗位,提高競爭性就業的支持水平。目前對重慶市成年孤獨癥群體的就業質量、工作狀態、職業體驗、薪酬待遇等尚缺乏進一步的數據調研,因此密切跟蹤已就業成年孤獨癥者的職后感受、職業發展水平、所遇困難,抓好、抓實就業成果鞏固,增強職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2.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及影響因素

就業與職業發展是一體兩面,就業是職業發展的前提,職業發展是就業成果的鞏固、延伸與深化。人口學特征是反映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的重要背景信息,對職業發展現狀分析及提供指導策略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年齡和婚姻狀態是影響重慶市成年孤獨癥群體職業發展的重要人口學變量。在年齡影響方面,大齡孤獨癥者往往缺少繼續開展干預訓練的制度保障,干預訓練的中斷會導致能力的退化,加劇成年孤獨癥者社交障礙的嚴重程度,社交功能的損害會影響社會適應性功能的表現[24],進而影響支持性資源的獲取和職業發展。重慶市18—25歲的孤獨癥者在社交媒體利用水平上顯著優于其他年齡段的成年孤獨癥者,可能與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有關。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年輕人對新事物、新技術、新手段的關注度較高,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較年長者強,較高水平的媒體利用能力可開拓視野、擴大人際交往范圍、快捷地獲取與就業及職業發展相關的信息,有利于促進職業觀念的更新與職業技能的提升。婚姻既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又是家庭建構的基本形態,不僅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意義重大,對個人生活狀態與職業發展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職業發展方面,婚姻狀態會影響個體的職業價值觀、職業選擇、職業狀態、職業貢獻等。穩定、和諧的婚姻關系對個體職業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可為個體提供情感支持、精神激勵、物質幫助等,增強工作責任心、自信心和專注力等。但婚姻也會給職業發展帶來如角色沖突、壓力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等一系列的壓力和挑戰,不良的婚姻關系更會導致個體的精力內耗,嚴重影響職業發展。重慶市未婚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發展意識明顯高于已婚孤獨癥者,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未婚成年孤獨癥者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考慮自己的職業發展問題;另一方面,未婚者得到家庭和社會的關注度更高,更易獲得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從而促進就業或職后發展。

研究顯示,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6個因子均與職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其意義在于表明了以下幾個方面:(1)職業發展意識是影響個體職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對職業滿意度與自我價值實現與國家人力資源的開發與配置均有影響[25]。孤獨癥群體的職業發展意識與職業認知、職業興趣、動機水平、社交能力、教育支持、技能培訓及職業支持緊密相連[26-27]。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發展意識的總體水平較低,說明職業發展意識還沒有引起孤獨癥者本人及家庭的足夠重視,職后發展動機乏力,可能會影響崗位貢獻力和就業狀態的穩定性。(2)人際發展需求與社交媒體利用水平是孤獨癥者社交能力的推力與助力。較高水平的社交能力有助于構建良好的職場人際網絡,拓展職業發展空間,習得職場技能,把握職業發展機會,提高職業應對能力和職業滿意度。社交能力和溝通技巧影響成年孤獨癥者在就業面試中的表現,社交能力越好的成年孤獨癥者,就業率越高,職后適應能力越強[28-30]。孤獨癥者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給予的保護越多,對家庭成員的依賴性就越強,自我意識及獨立性就越弱,外向的人際發展需求就越少,人際互動技巧就越差,越不利于職業能力的發展。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的人際發展需求和社交媒體利用水平較高,表明其獨立意識、社會參與意識較強,注重自我思想的表達和分享。(3)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是檢驗職業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手段,是學而能用、學有所用的集中體現。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低或錯配,不僅會影響職業期望和工作滿意度,而且會造成教育資源、人力資本的浪費,既降低勞動生產效率,又不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31]。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處于中等略偏上水平,提升空間較大,需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4)家庭和政策性支持是成年孤獨癥者提升職業技能、拓展就業渠道、實現成功就業、促進職后發展的有力保障。良好的家庭經濟條件和社會關系可為成年孤獨癥者提供就業培訓機會、工作教練、通勤費用等[32]。與障礙相關的福利政策、職業康復服務體系、保障性或庇護性支持計劃、社會支持就業服務網絡等對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發展有重要的影響[33-35]。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的家庭支持水平較高,但個體對政策性支持的感知程度低,可能與個體的主動性、職業發展意識及不同區域對孤獨癥群體的關注度、支持體系的完善程度、保障性政策的落實程度等有關。

(二)成年孤獨癥者職業教育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

職業教育培訓是職前準備、職后發展、保持旺盛職業生命力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職業發展意識、人際發展需求、社交媒體利用水平、家庭支持、政策性支持及職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均會影響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教育培訓意愿。職業發展意識不僅影響個體的自我認知、價值判斷與職業選擇,而且會影響其職業態度、職業操守、職業行為[36],與職業教育培訓意愿的相關性最高,并且有顯著的正向預測效應。人際發展需求是構建人際網絡、拓展人際關系的內生力量,能提高成年孤獨癥者在職業發展與職業教育培訓中的體驗感和滿足感。社交媒體是支持職業人際發展的有力工具,能為職業發展與職業教育培訓提供便利,注入活力。家庭和政策性支持既是成年孤獨癥者就業和職業發展的依靠力量和保障力量,也是推動成年孤獨癥者職業教育培訓的支持力量。

五、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建議

就業和職業發展是事關孤獨癥者生存、發展的緊迫事,是事關萬千家庭幸福的核心事,是事關孤獨癥群體真正實現社會融入的關鍵事,更是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有序發展的大事、要事。

(一)加強高等特殊教育“學用一體”孤獨癥教育專門人才的培養

《殘疾人事業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研究報告(2023)》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殊教育受到高度重視,政策不斷優化,辦學條件持續改善,資金投入穩步增加,殘疾人受教育權益得到充分保障。高質量的師資是辦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質量的關鍵[37]。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是培養特殊教育教師的搖籃,其辦學理念、專業建構、課程設置、師資素質、教學形式、支持條件等都是決定特殊教育專業質量的重要因素[38]。特殊教育專業不僅應關注殘疾人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智能開發,更應重視殘疾人的生涯發展,社會適應、就業創業及職后發展。孤獨癥的發生率高,發病機制復雜,影響因素多,個體差異明顯,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治療、教育干預、生涯規劃、就業支持、職業素質培養等都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專門人才的支持和推動。孤獨癥群體的教育支持涉及面廣,持續時間長,是一種關注身心健康、社會適應、獨立自立、職后發展的“生命全程”教育,成年階段的孤獨癥者對持續性的教育支持仍有較大需求。國內專門從事孤獨癥教育支持的人才匱乏,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康復服務能力弱,總體支持水平較低[39-40]。作為孤獨癥教育康復專門人才的主要來源,高等特殊教育院?;驅I在課程設置和技能訓練方面,應避免大而全、龐而雜,學用脫鉤,空頭說教;需緊扣孤獨癥個體的生命特征、個別特點和個體化需求,既深耕理論,又著力實踐,學用結合;既重視孤獨癥幼兒的教育,又關注孤獨癥成年人的發展,提升對孤獨癥群體終身教育的支持水平和康復服務能力。

(二)加強對孤獨癥者職業教育的專業指導和引導作用

職業教育主要是為提高就業者或從業者職業發展應具有的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養、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綜合素質而開展的專門教育活動[41]。職業教育側重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是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培養多樣化人才的重要途徑[42],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塑造人的全面個性有重要作用[43]。對孤獨癥者開展職業教育或相關培訓,旨在通過長期的支持與協助,使其在專業人士的引導下做好行為監控,增強環境調適能力,能更便捷地參與工作并完成好工作任務,在勞動崗位上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和滿足感,能適應更為復雜的社會生活[44-45]。重慶市成年孤獨癥者職業發展現狀調查結果表明,71.93%的調查參與者沒有接受過職業教育,且職業發展意識整體水平低,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度差,職后發展困難多。職業發展意識是職業發展和職業教育培訓的內驅力,對激發動機、誘導行為起主導作用。較低水平的職業發展意識會降低就職動機,影響相關信息的關注度,自我存在感弱,社會融入的積極性不高。職業教育與工作匹配失調既有孤獨癥者自身的原因,又與職業康復服務資源不足、針對性不強、服務質量不高有關。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教育要考慮個體化需求,力求量身定制,既有彈性又有韌性,使其在不斷的調適中順利完成,不斷獲得職業成功的體驗,并在競爭性、融合性的工作中獲得肯定性的勞動成果[46-47]。已有研究表明,許多孤獨癥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48]。部分家長為了快速幫助孩子習得職業技能,體驗崗位工作,嘗試與學校簽訂“模擬就業”協議,即讓孩子在學校的協助下完成一些工作,由家長支付相關費用從而達到就業目的[49]?!澳M就業”能在短期內讓一部分成年孤獨癥者“就業”,體驗職業發展過程,但由于其沒有經歷職前準備期的教育,缺乏系統的職業技能訓練,職業勝任力較低,人際適應難,持續的時間往往不長,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成年孤獨癥者加強社會知識和能力、社會意識、觀點采擇和情感感知等方面的干預,能有效提高就業競爭力和職場融入度,增強職業生命力[50]。對孤獨癥者的職業教育應總體規劃,宏觀立意、微觀入手,正確評估,科學建構,促進融合,強化回歸。職業生涯教育應從小抓起,從缺陷補償到生態支持,在從通識教育到個性發展,從技能訓練到生活適應,從精神獨立到職業發展的全程教育中,既要有針對性,更要有實用性、時效性、長效性。孤獨癥職業教育的核心是生活適應與社會融合,教育支持和實踐訓練必須結合孤獨癥者的個體特點和現實需求,逐步增強社會性情緒的感知能力與表達能力,習得人際互動技巧和基本的勞動生活技能,發展健全人格,引發適切的社會性行為,使孤獨癥者能比較順利地融入社會。

(三)完善就業、職業發展支持系統,實現孤獨癥群體社會融入目標

實現孤獨癥群體“平等、參與、共享”的社會融入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個體五位一體,協同構建一個良性互動的支持網絡,適時動態地反饋孤獨癥群體的身心狀態、教育狀況、社會適應、就業和職業發展等互助信息,及時給予保障性、搶救性或補救性的要素支持,切實維護孤獨癥群體在公平、法制的社會環境下享受同等的公民權利,獲得相互扶持的人文關懷,增強自我價值實現的能力。黨和國家站在文明共建、成果共享、人人平等、協同發展的高度,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法規保障殘疾人在衛生、教育、醫療、就業及其他方面的權益。除一般性的政策規定外,一些文件對孤獨癥個體的權益保障作了特別的提及或規定,如《0—6歲兒童殘疾篩查工作規范(試行)》將孤獨癥兒童納入健康教育、篩查、診斷、干預康復等服務范疇[51]。國家《“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合理布局孤獨癥兒童特殊教育學校,鼓勵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及較大城市建設孤獨癥兒童特殊教育學校。提高孤獨癥兒童教育水平,積極探索科學適宜的孤獨癥兒童培養方式、為孤獨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提供生活支持,支持現有特殊教育學校和職業教育學校探索設置面向孤獨癥者的專業,促進康復與職業技能的提升,為將來就業創業奠定基礎[52]。這些政策在解決孤獨癥個體的家庭生活,幼兒期、兒童期的康復、教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極大地解決或緩解了孤獨癥者家庭面臨的困難,但對孤獨癥者的職業生涯教育缺乏系統、長遠的規定,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對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教育支持更少,支持性就業體系不夠完善,導致現有支持性服務無法滿足成年孤獨癥者的實際就業需求[53],最終使大部分孤獨癥成年人無學可上,無業可就,無處可去[54]。重慶市成年孤獨癥群體對政策性支持的感知度很低,可能是一部分成年孤獨癥者對政府的支持性就業政策缺乏關注,對用人單位缺乏信心,更愿意用殘疾證領取社會保障性福利而非實際就業[55]。對孤獨癥群體的保障性、支持性政策應著眼長遠發展、統籌規劃,著力自理、自立、自強能力的培養,優化個體化需求服務,做細幫扶工作,做實教育支持,做好職業發展指導;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地開發職業教育資源,滿足不同成年孤獨癥者的職業發展需求個體,實現最大程度的崗位適配。社會應給予成年孤獨癥者更多的關注與關愛,營造包容接納的氛圍。政府、企業、社區、學校及家庭應創造有助于孤獨癥群體生活、學習、就業的條件,不斷探索多元化的康復模式和長效就業支持,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提供合適的崗位,有效開展職業適應性幫扶活動,科學開發孤獨癥者的職業潛能,增強就業穩定性和職業體驗感,堅決避免出現“假就業”“被就業”等人崗分離的假象[56],力爭早日實現孤獨癥群體“平等、參與、共享”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耿慧.圖片交換溝通系統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溝通行為的干預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9.

[2]潘嘉誠,董一鴻,陳華輝.基于圖神經網絡的自閉癥輔助診斷研究綜述[J].計算機工程,2022(9):1-11.

[3]張茜.J市大齡自閉癥患者社會支持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21.

[4]Bennett K D, Dukes C. Employment Instruction for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tes, 2013(1): 67-75.

[5]Taylor J L, Smith L E, Mailick M R. Engagement in Vocational Activities Promotes Behavioral Development for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4(6): 1447-1460.

[6][23]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中國孤獨癥家庭需求藍皮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11-116.

[7]張靜姝.成年自閉癥人士就業率不足10%面臨薪資低等問題[EB/OL].(2019-12-23)[2023-10-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665634384109976&wfr= pider&for=pc.

[8]甘昭良.促進殘疾人就業的職業教育支持研究[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7(4):84-92.

[9][54]隗苗苗.我國自閉癥患者就業典型模式及政策建議[J].社會福利(理論版),2022(2):14-18.

[10]Gottlieb A, Myhill W N, Blanck P. 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in Disability & Rehabilitation,2010(3):1-9.

[11][33]Migliore A, Timmons J, Butterworth J, et al. Predictors of Employment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of Youth with Autism[J].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2012(3): 176-184.

[12]Dutta A, Gervey R, Chan F, et al.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 United States Study[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Rehabilitation, 2008(4): 326.

[13][28]Burt D B, Fuller S P, Lewis K R. Brief Report: Competitive Employment of Adults With Autism[J]. J Autism Dev Disord,1991(2):237-242.

[14][34]Nesbitt S. Why and Why not? Factors Influencing Employment for Individuals With Asperger Syndrome[J]. Autism,2000(4):357-369.

[15][32]Li, Huache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rticipation in Employment for High School Leavers With Autism[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3(8):1832-1842.

[16][26]李艷,唐玉葦,徐勝.自閉癥譜系障礙成人就業影響因素:國外近50年研究進展[J].綏化學院學報,2019(7):68-74.

[17]Sevak P, Houtenville A J, Brucker D L, et al.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ability Employment Gap[J].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2015(2):80-88.

[18]黎春蘭,易瑩瑩.地區分層效應下的殘疾人就業影響因素研究——以S省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28.

[19]石丹淅,王琦.殘疾人就業狀況變動趨勢分析[J].殘疾人研究,2013(4):76-79.

[20]Hayward Susan M, Flower Rebecca L, Denney Kathleen E, et al. The Efficacy of Disability Employment Service (DES) Providers Working With Autistic Clients[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22(9):1-14.

[21]Taylor J L, Seltzer M M. Employment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al Activities for Young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J].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1(5): 566-574.

[22]Gaona, Palikara, Castro. “Im Ready for a New Chapter”: The Voices of Young People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Transition to Post-16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9(2):1-15.

[24]Kazdin A 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8-uolume Set (led.)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0: 1013.

[25]陳禹.終身性職業生涯發展意識的建構——美國兒童生涯輔導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1):9-12.

[27]連翔.自閉癥成年人職業教育支持探討[J].綏化學院學報,2021(4):95-100.

[29]Walsh L, Lydon S, Healy O. Employment and Vocational Skill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redictors, Impact, and Interventions[J]. Review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4(1):266-275.

[30]Schneider L. The Influence of Interviewee Social Skill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on Structured Employment Interview Outcomes[D]. Ontario: The University of Guelph,2012.

[31]宋健趙,秋婷.青年職業與教育匹配,職業期望及工作滿意度[J].青年探索, 2022(5):51-64.

[35]Chen J L, Leader G, Sung C, et al. Trends in Employment for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J]. Review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4(2):115-127.

[36]楊數雄.大學生職業發展意識培育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10.

[37]齊培育,拓小娟,趙斌.我國高等特殊教育專業建設現狀調查[J].當代教師教育, 2018(1):68-75.

[38]王松惠.近十年來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發展述評[J].文化學刊,2016(6):93-94.

[39]張春宇.自閉癥學生就業轉銜歷程中利益相關者角色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021.

[40]王梅,張俊芝.孤獨癥兒童的教育與康復訓練[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6-18.

[41]邱非.從“層次”到“類型”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J].汽車維護與修理, 2020(24):1-3.

[42]汪斌.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略[J].教育與職業,2022(13):36-41.

[43]謝立敏.新時代職業教育價值的三重維度探析[J].成人教育,2022(11):67-72.

[44][46]Allen K D, Burke R V, Howard M R, et al. Use of Audio Cuing to Exp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2(11): 2410-2419.

[45][47]Hathorn C, Alateeqi N, Graham C, et al. Impact of Adherence to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tic and Assessment Service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4(8):1859-1866.

[48]華紅琴.大齡自閉癥譜系障礙者生活狀況與康復體系構建[J].社會建設,2017(2):15-25.

[49]董欣.自閉癥者及家庭的社會支持現狀分析與建議——以遼寧省大連市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基教),2016(1):14-17.

[50]Baker-Ericzén, Mary J, Fitch M A, Kinnear M,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Supported Employment, Comprehensive Cognitive Enhancement, and Social Skills Program for Adult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Results of Initial Study[J]. Autism, 2018(1):6-19.

[51]中國殘聯辦公廳,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印發《0-6歲兒童殘疾篩查工作規范(試行)》的通知[EB/OL]. (2013-10-12)[2023-10-04]. http: //www.zgmx.org.cn/news detail/d-53082-12. html.

[5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2021-12-31)[2023-10-04].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5/content_5670341.htm.

[53]吳翔.我國殘疾人支持性就業問題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5.

[55]Melissa S, Andrew J, Delia H, et al. Employers Perception of the Costs and the Benefits of Hiring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Open Employment in Australia[J]. Plos One, 2017(5): e0177607.

[56]周姊毓.臺灣殘疾人支持性就業服務及啟示[J].現代特殊教育(高教), 2016(14):73-76.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Willingness of Adult Autistic Individuals

LI Haolong1? LI Bo1,2? DAI Xufang1,2? YANG Zhu1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2.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Psychological Diagnosi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reer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raining willingnes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adult autistic individuals in Chongq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14 adults with autism in Chongq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career development of adult autistic groups in Chongqing is above average,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f social media utilization and the lowest level of perceived policy suppor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various factors of adults with autism in terms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ender and residence status, but ag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ocial media utilization level and marital status on awareness of career development. All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areer progress and training willingness. Excep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job matching, all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s on training willingness. Taking action to enhance career development awareness, improve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needs, social media utilization 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job matching, family support, policy support, and strength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ability of adults with autism.

Key words:career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willingness; autism; support system

(特約編校? 孫? 會)

猜你喜歡
職業發展職業教育
基于就業能力提升導向的HR人員職業發展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18:41
淺談高等院校體育教學與學生職業發展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42:55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略
審計人員職業發展與能力建設探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43:12
論高職生未來職業發展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51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創業就業中的思想引導策略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6: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亚洲一区| 欧美成人国产|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日韩午夜伦|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第一页亚洲| 丁香婷婷久久|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色婷婷久久|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日韩第九页| 国产精品30p|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亚洲黄色高清|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欧美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天天综合网在线|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专区|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干中文字幕|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第5页|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亚洲区欧美区|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8090午夜无码专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日韩在线第三页| 欧美伦理一区|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欧美在线黄| 国产99精品视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aⅴ免费在线观看|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欧美激情福利| AV熟女乱|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伊人久久影视|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区网址|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婷婷午夜影院|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网址|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人精品区| 国产精品香蕉| 日本91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