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璟, 王丹陽
老年癡呆為老年人群健康的第四大殺手, 僅次 于心血管病、腫瘤和腦卒中, 病人可表現出腦功能損害及日常生活能力減退。輕度認知障礙為正常與老年癡呆之間的過渡階段, 也是公認的最佳干預期, 但目前, 輕度認知障礙疾病知曉率嚴重不足, 多發病于社區, 病人對疾病認知較少及就醫行為并不普遍, 嚴重阻礙老年癡呆的早期發現和防控[1-2]。因此, 針對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情況及其相關危險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可為臨床預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據, 進一步為社區預防及健康教育、早期干預奠定基礎, 進而改善老年人群生活質量。本研究抽取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下屬社區老年人群560例納入研究, 旨在分析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情況及其相關危險因素,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通過整群抽樣的方法于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抽取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下屬社區老年人群560例(共580例, 有效問卷回收即應答560例, 應答率96.55%), 根據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情況將其分為輕度認知障礙組(n=155)和認知正常組(n=405)。根據研究, 老年人群中的輕度認知障礙患病率在17%左右, 允許誤差為5%, 故根據公式N=(Ua/δ)/P(1-P),δ為允許誤差,P為患病率, 計算樣本量至少為554例, 納入580例。研究對象具體一般資料見表1。
納入標準:年齡60歲以上者;可進行交流并完成問卷調查者;在本地居住6個月以上者;無帕金森病、癲癇、癡呆等神經疾病者病人。
排除標準:同期合并腦部腫瘤者;3個月內存在腦血管意外史者;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甲狀腺疾病者;酒精成癮、藥物濫用史者;聽力障礙、交流障礙者等。
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所有調查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通過調查表收集研究對象一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是否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壓)、體質量指數(BMI)、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 高中及以上)、婚姻(已婚, 未婚/離婚/喪偶/其他)、職業(體力勞動為主, 腦力勞動為主)、居住情況(獨居, 非獨居)、經濟狀況(≤3 000元, >3 000元)、是否吸煙(吸煙指每天吸卷煙1支以上, 連續或累計6個月)、是否飲酒(指男性日均酒精攝入量≥25 g, 女性日均酒精攝入量≥15 g)、睡眠時間(≤6 h, >6 h)、運動時間(≤1 h/周, >1 h/周)、閱讀次數(≤3次, >3次)等。量表調查人員全部進行量表的標準化培訓, 保證調查一致性, 設立質控員2名, 按5%對調查報告進行抽查。
1.3 觀察指標
1.3.1 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情況 通過蒙特利爾量表北京版(MOCA-BJ)測試了解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情況, 根據姜滬等[3]研究結果, 截斷值取23分, 以得分≤23分為存在輕度認知障礙, >23為認知功能正常, Cronbach'sα系數為0.858。
1.3.2 一般資料比較 比較兩組的一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是否合并心腦血管疾病、BMI、文化程度、婚姻、職業、居住情況、經濟狀況、是否吸煙、是否飲酒、睡眠時間、運動時間、閱讀次數等。
1.3.3 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 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以例(%)表示, 予以χ2檢驗進行比較;計量資料以±s表示, 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 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情況為因變量,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數據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處理。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情況分析560例社區老年人群發生輕度認知障礙155例, 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率為27.68%(155/560)。
2.2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輕度認知障礙組年齡及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體力勞動為主、居住情況獨居、吸煙、飲酒、睡眠時間≤6 h、運動時間≤1 h/周、閱讀次數≤3次/周的病人比例均高于認知正常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社區老年人群的一般資料比較
2.3 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 年齡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體力勞動為主、居住情況獨居、睡眠時間≤6 h、閱讀次數≤3次/周為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 老年人群的健康情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近年來, 老年癡呆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病人可產生不可逆的腦組織損傷、萎縮, 表現為記憶力減退、人格衰退、社會功能下降等[4], Tonga等[5]研究, 臨床干預難以改善癡呆病人神經精神癥狀或生活質量, 因此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作為老年癡呆臨床前期, 成為預防及治療的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 560例社區老年人群發生輕度認知障礙155例, 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率為27.68%, 與既往國內研究[6-7]及國外研究[8]中中老年人群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為2%~24%存在一定差異, 可能與調查對象為新疆烏魯木齊市社區老年群體, 整體受教育程度有限, 以及輕度認知障礙判斷量表MOCA-BJ針對中國人群進行修訂, 信效度更高有關, 臨床亟需分析其危險因素, 進而制定合理預防、干預方案以改善社區老年人群生命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 輕度認知障礙組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體力勞動為主、居住情況獨居、吸煙、飲酒、睡眠時間≤6 h、運動時間≤1 h/周、閱讀次數≤3次/周病人比例均高于認知正常組, 年齡高于認知正常組, 進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 年齡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體力勞動為主、居住情況獨居、睡眠時間≤6 h、閱讀次數≤3次/周為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腦部神經存在正常老化, 大腦結構、生化代謝以及多突觸之間聯系降低, 神經營養因子表達降低, 可能增加輕度認知障礙的發生風險[9-11]。高文化程度、腦力活動可激活大腦神經元, 增加突觸的活性, 使大腦能夠耐受一定數量及程度的腦細胞結構或功能缺失, 提高神經的再生能力及突觸可塑性, 增強神經細胞存活能力, 最終增加大腦網絡功能效率和神經代償能力, 因此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體力勞動為主為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12-13]。Ramos等[14]研究顯示, 接受教育超過8年的人相比, 受教育程度≤8年的人發生認知障礙的可能性更高, 與本研究結果相互印證。我國家庭養老傳統歷史悠久, 獨居老人家庭功能可能較非獨居老人下降, 進而影響其生理及心理功能, 既往研究顯示, 睡眠可提高神經的可塑性, 而睡眠時間過短與整體認知能力下降更快有關, 睡眠的支離破碎可能增加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15-16]。相關研究發現, 經常閱讀能夠增加認知儲備, 增強神經機制的作用, 從而大腦有能力耐受與年齡相關的變化和疾病相關的病理, 能夠提供神經保護作用并減弱神經退化, 延緩認知障礙病人的認知下降或癡呆癥的發生, 因此閱讀次數≤3次/周的老年人群為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的高危人群[17-19]。
輕度認知障礙發生后, 很多時候未能引起病人及其家屬的重視, 多認為年紀大, 認知能力下降屬正常現象, 進而未及時診斷并采取措施干預, 發展為老年癡呆、血管性癡呆等認知功能喪失性疾病[20]。因此, 應幫助社區老年群體樹立正確的健康觀, 積極預防、診斷及治療輕度認知障礙, 以提高社區老年人群生命質量。為預防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的發生, 可針對性鼓勵年齡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體力勞動為主的病人進行主動學習新信息、新知識、新思想, 適當的體育鍛煉和運動, 多看新聞、讀報紙、聽廣播, 進而提高認知能力;鼓勵老年人維持良好的作息, 保持充足睡眠時間;獨居的老年人群可多參加積極有益的社區活動如唱歌、跳舞等, 進行規律性運動, 增加與外界的接觸交流聯系。
綜上, 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率較高, 與年齡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體力勞動為主、居住情況獨居、睡眠時間≤6 h、閱讀次數≤3次/周等因素息息相關, 應盡早采取措施阻止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 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地域性較強, 社區老年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仍有待進一步行大樣本量、多中心研究予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