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敏, 于小杰, 王娜, 牛春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病人較為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之一。相關報道顯示, 全世界的COPD發病率超過10%, 國內的調查顯示, COPD的發病率在3%以上[1]。COPD疾病的發病與氣道以及肺實質對有毒顆粒或者氣體的慢性炎性反應水平的刺激顯著相關[2]。臨床上對于COPD病人的治療主要采取吸入性干粉治療, 該方式可顯著提高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 但是, 在實際的應用中, 病人的臨床用藥規范性以及依存性會直接影響病人的預后[3-4]。所以, COPD病人的治療期間如何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干預, 對于提升其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通過COPD病人干粉吸入劑用藥指導模式構建、效果及影響吸入劑用藥規范性的高危因素研究, 為臨床診斷以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 以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秦皇島市第一醫院診斷并進行治療的98例COPD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 男性69例, 女性29例;年齡(65.33±3.39)歲, 范圍為55~81歲;體 質 量 指 數(24.22±2.33)kg/m2;病 程(18.66±2.27)年;疾病嚴重程度:輕度病人34例, 中度病人41例, 重度病人23例。按照用藥指導的教育模式不同分為觀察組(采取Teach-back教育模式進行用藥指導)和對照組(常規用藥指導)各49例, 兩組病人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病人或其近親屬對研究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所有病人均符合COPD診治指南[5];②年齡在50歲以上;③肺功能檢查結果為Ⅱ~Ⅲ級[6]。排除標準:①顱腦損傷以及胸骨損傷病人;②精神異常無法溝通病人;③昏迷病人。

表1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8例的基礎資料比較
1.2 研究方法(1)對照組病人入院后采取烏美溴銨維蘭特羅吸入粉霧劑[Glaxo Operations UK Ltd, 批次20180514, 進口注冊證號H20180005;規格:(62.5 μg/25 μg)/吸, 30吸/盒]每日吸入1次進行治療, 共治療4周。(2)觀察組病人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Teach-back教育模式[6]。在病人的治療中對其用藥的注意事項、用藥方法進行健康教育;并對二次使用干粉劑病人進行再次健康教育, 通過提問的方式, 判斷病人對于用藥方式的掌握情況。采用自研的問卷調查評價病人的對于藥物的使用方法情況是否了解, 問卷調查過程中, 讓病人使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掌握知識的過程, 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對不能回答的問題, 及時給予實踐操作方式的二次教育;針對病人出現焦躁以及抱怨情緒時, 停止健康教育;當病人表現出有興趣時, 則及時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每次教育內容不超過3~4條。本次健康教育模式在病人的用藥過程中共進行5次。
1.3 觀察指標
1.3.1 兩組病人的用藥規范性分析 分別對兩組病人的吸入劑藥名、調整呼吸方法、用藥時間和頻率、屏氣時間、漱口目的正確率進行比較。
1.3.2 兩組病人的治療效果比較 評價標準為顯效:病人的呼吸困難、咳嗽、咯痰以及紫紺等臨床癥狀顯著好轉, 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有效:以上臨床癥狀有所好轉, 血氣指標基本恢復正常。無效:以上臨床癥狀未見好轉, 血氣指標不正常[7]。總有效(例)=顯效+有效。
1.3.3 用藥規范病人與用藥不規范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 隨訪病人至2021年6月30日, 根據隨訪期間病人是否規律使用藥物分為用藥規范組和用藥不規范組, 對比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口服用藥情況以及病程之間的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 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 采用秩和檢驗或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病人的用藥不規范情況。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的用藥規范性分析觀察組病人對于吸入劑藥名、調整呼吸方法、用藥時間和頻率、屏氣時間、漱口目的正確率高于對照組, 詳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8例的用藥規范性(正確率)分析/例(%)
2.2 兩組病人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病人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詳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8例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2.3 用藥規范病人與用藥不規范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通過對用藥規范病人與用藥不規范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月收入、口服用藥情況以及病程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4。

表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用藥規范病人與用藥不規范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例(%)
2.4 多因素分析病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口服用藥情況以及病程均為病人不規范用藥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 詳見表5。

表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8例用藥不規范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COPD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氣道慢性炎癥反應, 其治療方式主要為控制病人的病情進一步發展。其中長期規范的吸入治療是控制治療的主要措施, 但是多數病人長期的接受程度不一致, 其用藥的規范性和依從性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8]。相關研究顯示, 在吸入干粉劑的治療過程中用藥的規范性與持久性對于病人的治療效果具有顯著的影響[9]。
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可以讓病人有效掌握干粉吸入劑的使用方法, 從而改善COPD病人的生活質量。Teach-back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對用藥病人的首次用藥過程中進行健康教育, 在病人的第2次用藥過程中, 針對此次用藥過程中的出現的各種健康教育知識的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提升其的用藥依存性[10];同時, 針對病人可能存在的健康教育問題進行解答, 了解其心理情況并進行干預, 提高其臨床用藥的知識, 從而改善病人的預后, 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11]。
多因素分析發現, 病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口服用藥情況以及病程均為病人不規范用藥的獨立影響因素。其原因可能是COPD病人的用藥過程需要多加調控, 通過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提升其用藥依存性[12]。此外, 老年病人大多合并較多的基礎疾病, 用藥品種較多, 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此類病人大多用藥總數在3種以上, 每增加一種用藥, 病人的停藥風險就會明顯增加[13-14]。同時, 家庭收入較低的病人容易受到藥品價格的影響, 在其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后, 就可能有停藥的風險[15], 而這些病人在臨床治療過程中, 持續性用藥對于臨床癥狀的改善極為重要[16], 短暫的停止用藥則會激發病人機體的免疫功能對于氣道炎性反應的級聯式反應, 最終造成疾病惡化[17]。男性病人對于自身健康問題的認知水平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18-19], 比女性病人的用藥風險更高, 可能是由于女性更細心, 更注重身體健康, 因而應加強對男性病人用藥安全性的教育。而隨著文化程度的下降, 病人對于藥物的長期使用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倚, 進而降低干粉劑的用藥依從性[20]。
綜上所述, COPD病人干粉吸入劑用藥指導采用Teach-back模式, 治療效果顯著, 年齡較大、男性病人、文化程度較低、家庭收入較低、病程較長、口服用藥較多的病人是用藥規范性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