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臣炎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倉山院區普通外科,福建福州 350002
痔瘡發病部位在肛門,屬于人體隱私部位,患者發病后通常難以啟齒,沒有及時到醫院就診,運用多種偏方自我醫治,導致病情延誤,且年齡越大,病情越嚴重。痔瘡在50 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達50%[1]。痔瘡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中“肛墊下移學說”[2]得到臨床醫生的廣泛認同。痔瘡主要表現為便血、脫垂、疼痛、肛周瘙癢等[3],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導致患者身心健康受損。傳統痔瘡手術方式為外剝內扎,雖然能去除病灶,但患者術后易發生便秘、感染等并發癥,且病情容易復發[4]。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是一種新型治療方式,近年來在肛腸疾病中應用廣泛。為探究痔瘡的最佳治療方式,本研究選取近期收治的112 例痔瘡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與傳統痔瘡手術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5 月至2022 年4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倉山院區收治的112例Ⅲ~Ⅳ期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6 例。觀察組患者男29 例,女27 例;年齡30~68 歲,平均(46.84±5.52)歲;病程 3~25 年,平均(12.63±4.57)年。對照組患者男28 例,女28 例;年齡29~67 歲,平均(46.74±5.66)歲;病程3~24 年,平均(12.54±4.63)年。納入標準:①年齡18~75 歲;②術前檢查符合Ⅲ~Ⅳ期混合痔診斷:排便或久站、咳嗽、負重時痔脫出肛外,需用手還納;或痔脫出不能還納或還納后又脫出。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肛門直腸手術史;②肛門解剖結構及功能異常;③有出血性疾病或其他凝血功能障礙性疾??;④合并嚴重的心、腦、肺等疾病;⑤合并惡性腫瘤;⑥有精神認知功能障礙。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倉山院區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審批號:No20200412c05630[65])。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痔瘡手術治療。①給予患者腰麻,常規擴張肛門,完全暴露痔核。②使用內鏡探查病灶所在位置,確定病灶切除范圍。③在黏膜與痔瘡下緣的交界處做一切口,切開之后將痔核推到齒線上緣0.5cm,游離痔核,組織鉗夾住病灶并往外拔,顯露內痔根部。④貫穿內痔頂端,縫扎動脈;在外痔做一個“V”形切口,分離肛門括約肌的前面至外痔部分,剝離痔核,從內痔底部開始剪除內、外痔。⑤修整多余皮膚,放置引流管。
觀察組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①對患者實施腰麻后,患者取截石位。②無損傷鉗夾住痔的肛周皮膚,輕輕將直腸和痔瘡下的黏膜翻開。③肛管擴張器擴肛,達成擴肛目標后取出內芯,在齒狀線上3~4cm 處直腸黏膜下層分別行2 次荷包縫合,置入吻合器,收緊荷包線并打結固定,激發吻合器行痔上黏膜環切,持續加壓60s。④取出吻合器,檢查吻合口,出血處予絲線“8”字縫合。⑤繼續用絲線間斷縫合加固吻合口,使直腸黏膜完全覆蓋吻合口創面。⑥紗布條填塞入肛門。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進行比較。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s)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3.56%vs.23.2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比較[n(%)]
痔瘡是常見的、多發的肛腸疾病,各個年齡段均有發生,以老年人最為多見,病情更嚴重。研究顯示老年人更易患環形混合痔[5-9],這屬于中重度痔瘡,每次排便,甚至下蹲時,痔核脫出肛外,導致肛門疼痛、腫脹,難以忍受。痔瘡是直腸下端和肛管黏膜下的痔靜脈叢淤血擴張而形成的柔軟靜脈團[10],暴露在肛門外面的痔核,不能回縮入肛門,排便時常有糞渣殘留,污染肛周衛生;此外,痔核與內褲接觸摩擦,產生疼痛及瘙癢等癥狀,嚴重時刺激肛門周圍產生便意,頻繁如廁,影響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時也給患者增添心理負擔[11]。
手術是治療痔瘡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手術方式,其療效各有不同[12]。本研究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聯合吻合口縫合加固治療Ⅲ~Ⅳ期混合痔,術后出現吻合口狹窄1 例,肛門墜脹1 例,吻合口出血1 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傳統痔瘡手術。傳統痔瘡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時間較長,但對患有多個痔瘡的患者,此種方法療效不佳,易造成肛門狹窄[13-15];同時,傳統痔瘡手術剝離組織較多,創面大,術后切口愈合較慢,疼痛期較長,并發癥多[16-17]。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是一種適應證廣、創傷小的手術治療方法,引進國內后,在臨床上迅速得到廣泛應用。其治療原理為:環形切除痔瘡上方的直腸黏膜及黏膜下血管,阻斷庤核供血,使痔核因缺血而自然萎縮,同時將下移的肛墊向上提拉,收回肛管內部。患者術后排便時,疼痛較輕,排便順暢[18-20]。與傳統痔瘡手術相比,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對原有的生理結構破壞較小,肛門括約肌功能不受影響。臨床工作中發現,部分患者痔核較大,由于沒有直接切除病變的痔組織,痔核缺血不會馬上萎縮,患者術后排便時,痔核仍會脫出肛外。因此,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的基礎上,通過吻合口縫合加固后,能夠使患者獲益更多。具體如下:①減輕吻合口張力,排便時吻合口不易撕裂出血;②能夠保持直腸黏膜面的完整性,減少吻合口處瘢痕增生,降低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③可將肛墊進一步向上提拉,固定在高位,減少術后痔瘡復發;④可將痔核向上提拉,將痔核限制在肛管內,加快痔核萎縮。
綜上所述,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聯合吻合口縫合加固治療痔瘡,能夠將肛墊向上提拉并固定在高位,痔核回縮良好,同時創面損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快,可在臨床中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