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夏君,劉葉輝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湖南長沙 410005
偏頭痛是一種以單側為主的原發性搏動樣頭痛,常伴畏光畏聲、惡心嘔吐等癥狀,活動時加重,安靜或休息時緩解[1-2]。偏頭痛具有易反復、難治愈、高發病率的特點,嚴重時可誘發心腦血管及精神疾病,給社會及患者家庭帶來巨大經濟負擔[3-5]。偏頭痛的具體發病機制不明,目前治療以西醫為主,主要以控制發病次數和持續時間為目的,無法根治,且長期口服西藥療效差,不良反應大,甚至可加重病情。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偏頭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小等特點。散偏湯源自清代名醫陳世鐸《辨證錄》,全方配伍精簡,具有疏肝解郁、祛風止痛之效,結合針灸“開四關”調一身之氣血,理陰陽之失調,治療肝郁氣滯證偏頭痛療效顯著。筆者以散偏湯聯合針灸“開四關”治療肝郁氣滯證偏頭痛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就診于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60 例肝郁氣滯證偏頭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4例,女16 例;年齡18~72 歲,平均(49.67±13.45)歲;病程1~20 年,平均(10.70±4.60)年;實驗組患者中男12 例,女18 例;年齡16~75 歲,平均(50.80±13.71)歲;病程1~25 年,平均(12.13±5.49)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2013 年國際頭痛協會《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3 版)[6]無先兆偏頭痛診斷標準,符合以下診斷標準并至少發作次數達5 次或以上:①發作時頭痛持續4~72h(未治療或療效不佳)。②包括以下至少2 項特征:a.頭痛發作為單側;b.頭痛性質為搏動性;c.程度為中重度頭痛;d.日常活動時頭痛加重或因頭痛無法進行正常的日常活動。③頭痛發作時,至少伴隨以下1 項:a.畏光畏聲;b.惡心和(或)嘔吐。④不能歸因至其他疾患。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頭痛》[7]肝郁氣滯證偏頭痛診斷標準。主要癥狀為單側頭痛,多為脹痛,疼痛可牽涉至眉棱骨及項部,常伴脅肋脹痛,失眠多夢,心煩易怒,頭暈目眩,喜嘆息,舌微紫,苔薄黃,脈沉弦。
納入標準:①符合偏頭痛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6~75 歲;③肝腎功能均正常;④入組前1個月無偏頭痛藥物治療史;⑤能夠主動配合并可全程參與治療。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障礙或心理疾病無法配合者;②伴有嚴重肝腎疾病者;③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⑤治療過程中途脫落或無法全程配合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口服養血清腦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63808,生產單位: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格:2.5g/袋)治療,1 袋/次,3 次/d,共4 周。實驗組患者采用口服散偏湯聯合針灸“開四關”治療。散偏湯藥物組成:川芎30g、柴胡10g、白芥子6g、制香附10g、白芍15g、郁李仁6g、白芷10g、甘草3g。由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煎藥室采用自動煎藥機煎制。將上述8 味中藥加入500ml 清水浸漬30min,再文火煎煮30min,連續煎煮2 次,去渣,留取200ml 藥液,分2 袋包裝,每袋100ml,1 袋/次,2 次/d,早晚餐后溫服,共4 周。針灸“開四關”選取雙側太沖穴、合谷穴,取一次性銀針,針刺得氣,再予提插捻轉之瀉法,而后留針30min,每天1 次,共治療4 周。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頭痛程度。疼痛劇烈程度計分0~10 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劇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尼莫地平評分法評價治療療效:①痊愈:治療后無復發;②顯效:治療后評分比治療前減少>50%;③有效:治療后評分比治療前減少20%~50%;④無效:治療后評分比治療前減少<2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否則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樣本t檢驗,不滿足正態性或方差齊性時采用秩和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P<0.01),且實驗組患者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s,分)
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偏頭痛作為臨床常見的原發性頭痛,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以皮質擴散性抑制假說、血管源學說、三叉神經血管學說為主[1]。同時三叉神經血管學說被認為是目前的主流學說,此學說將神經、遞質、血管相結合,其中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的釋放增加導致的神經性炎癥被認為是引起偏頭痛的病理生理基礎[9-10]。目前偏頭痛的治療方法主要以藥物治療和非藥物干預相結合為主[11]。用于預防偏頭痛發作的藥物包括抗癲癇藥、坎地沙坦、β 受體阻滯劑等;發作期臨床常用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藥物、曲普坦類及麻醉鎮痛藥物等,主要控制癥狀和緩解疼痛[12-13]。研究顯示,長期使用偏頭痛藥物可加重偏頭痛,甚至轉化為慢性偏頭痛,且部分藥物存在療效不充分、不良反應明顯及可及性差等情況,因此偏頭痛治療迫切需要新療法[14]。
中醫學多將偏頭痛歸于“頭痛”“頭風”范疇,病因分為感受外邪,阻遏清陽;七情內傷,久郁化火;飲食無度,脾失健運,痰濁上蒙清竅;體虛久病腦失所榮或頭部外傷瘀阻腦絡,病機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15]。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若情志暴怒,則肝失疏泄,肝之陽氣上亢,氣血逆亂,發為偏頭痛[4]。劉完素認為風邪是偏頭痛的主要病因;李東垣強調川芎乃治療偏頭痛要藥,在治療上祛風藥為治療偏頭痛時首選藥物。《醫學心悟》認為偏頭痛多因肝經火邪隨風上擾而致。同時,頭痛多與情志變化相關,情志不舒則氣機運行失司,肝性喜條達,肝氣被遏,則氣機失調,氣血不通而痛。因此,肝郁氣滯證偏頭痛治療以疏肝解郁、祛風止痛為主,兼顧其他癥狀,標本同治。
中醫藥在治療偏頭痛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療效顯著并極少出現不良反應,可彌補西醫治療偏頭痛療效不充分、藥物濫用、治療需求未被滿足等一系列問題。散偏湯源自清代名醫陳世鐸的《辨證錄》,此方善疏肝解郁,祛風止痛。全方由川芎、白芷、柴胡、郁李仁、香附、白芍、白芥子、甘草組成。方中君藥川芎可開郁結,有血中氣藥之稱,祛風通絡止痛,乃治頭痛首選藥物。柴胡歸肝膽經,可載諸藥上行,合香附增強疏肝解郁、理氣活血之效。白芷祛風止痛,白芥子化痰、通絡,白芍柔肝,酸甘收斂,配伍方中辛散藥物收散得當,又與甘草共奏緩急止痛之效,共為臣藥;郁李仁作為方中佐藥,同川芎共入肝、膽二經,但前者藥性沉降,可防川芎辛散太過,二藥升降相因。諸藥共用,疏肝解郁,祛風止痛,疏中有散,共奏調暢氣機、宣暢肝郁、疏散風邪、消除瘀阻之功,以發揮“通則不痛”之效,為治療肝郁氣滯證偏頭痛之良方[16]。同時散偏湯中八味藥物均在一定程度上有鎮靜鎮痛之效,有研究證明,小鼠活動的興奮性能被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如川芎嗪和阿魏酸顯著抑制,白芷提取物有鎮痛、抗炎作用,從而緩解偏頭痛患者的癥狀[17]。動物實驗證實散偏湯通過降低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水平,減少神經遞質的釋放以抑制神經元興奮,阻斷傷害性感受傳導通路的傳遞,進而促進腦血液循環,調節神經遞質達到防治偏頭痛的作用[16]。四關穴為合谷與太沖兩穴相配,陽明經多氣多血,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具有止痛理氣、清熱鎮靜功效,前額為陽明經所屬,合谷乃治療頭面部諸疾的主穴。太沖穴具有疏肝理氣、解郁止痛、解痙等功效,為足厥陰肝經原穴,足厥陰肝經又與督脈會于巔頂,亦可治巔頂頭痛,兩穴位置相對,一陰一陽,一氣一血,臨床上常用此二穴治療偏頭痛,可達疏肝理氣、解郁止痛之奇效。有研究顯示,針刺四關穴可更廣泛地激活大腦功能區域并產生特定療效,從而起到治療精神類疾病的作用[18]。
綜上所述,散偏湯聯合針灸“開四關”治療肝郁氣滯證偏頭痛療效顯著,可明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臨床療效優于單用養血清腦丸。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對散偏湯及針刺“開四關”的臨床機制缺乏翔實的系統研究,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深入研討,為中醫治療偏頭痛提供充分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