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環芬,陳美蘭
溫州市中醫院老年醫學科,浙江溫州 325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臟結構或功能性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損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臨床上治療該疾病由短期改善血流動力學逐步轉變為抑制交感神經興奮、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強心、利尿、擴血管等治療模式[2-3]。但藥物治療存在諸多不良反應,限制著臨床應用。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心力衰竭患者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制附子、白芍、黨參等在改善心肌狀態方面效果較好[4-5]。中醫將心力衰竭歸屬于“喘癥”“心悸”“水腫”等范疇,病機為本虛標實,故而認為心力衰竭治療的關鍵在于補虛固本,緩解運血無力、心絡瘀阻[6]。多項研究認為通過益氣活血藥物可調節患者的心肌功能、減輕心臟負荷,繼而改善臨床癥狀[7-8]。本研究借鑒諸多經驗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的方法進行治療,旨在改善患者預后。
選取2018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溫州市中醫院收治的6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51~78 歲,平均(68.15±6.11)歲;病程3~10 年,平均(6.11±1.03)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2 例,Ⅲ級10 例,Ⅳ級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0~74歲,平均(59.88±6.69)歲;病程4~10 年,平均(6.26±1.01)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1 例,Ⅲ級10例,Ⅳ級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診斷參照《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診療專家共識》[9]。主癥:喘息不能平臥、心悸、顏面及肢體浮腫、唇甲發紺;次癥:大便溏瀉、形寒肢冷、脈沉細無力或結代,舌體胖大、質淡。西醫診斷參照《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10]中的判定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心腎陽虛型)、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80 歲;③35%≤射血分數<50%;④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接受中藥湯劑治療的依從性差;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患者對該研究的藥物過敏;④合并嚴重心律失常、電解質紊亂、嚴重酸堿失衡、嚴重感染疾病;⑤患有精神疾患,溝通困難;⑥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疾病。
1.4.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西醫常規治療。根據《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10]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盡早使用醛固酮拮抗劑、β 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利尿劑等進行治療,用藥從最小劑量開始,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劑量,用藥過程中密切監測藥物的不良反應,跟蹤隨訪1 年,記錄患者的恢復情況。
1.4.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溫陽益氣湯治療。組方:桂枝9g,丹參15g,桃仁15g,川芎15g,生姜15g,人參20g,茯苓20g,澤瀉20g,附片10g,甘草10g,黃芪30g;如患者上腹脹滿、質硬痛劇、大便秘結、小便赤、惡心嘔吐,可加半夏20g、黃芩20g、黃連6g、大黃10g、白芍15g;若患者口渴不喜飲水、上腹脹滿、小便赤黃、舌紅苔黃,可加用茵陳30g、龍膽草15g、梔子20g;若患者舌苔白膩、脈細濡、上腹部疼痛但喜按、胸悶氣短、肢體乏力,加半夏20g、蒼術20g,同時茯苓、澤瀉劑量加倍。每劑藥方煎取200ml,早晚各服1 次(100ml)。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6 個月。
①中醫證候積分: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1]進行判定。內容包括氣短、乏力、肢體腫脹等中醫證候積分,按照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 分,分數越高則病情越重。②心功能分級:參照紐約心臟病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級進行判定,其中Ⅰ級為患者有心臟疾病,但日常生活功能不受影響;Ⅱ級為患者體力活動受到輕微限制,從事一般體力活動時有輕微氣喘等癥狀;Ⅲ級為患者體力受到明顯限制,輕微活動即可引發心絞痛、氣喘癥狀;Ⅳ級為患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時即出現心力衰竭癥狀。③左心室泵血功能:采用左心室泵血功能指標評定患者心功能,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短軸縮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每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SV)。④跟蹤隨訪1 年,比較兩組患者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氣短、肢體腫脹、乏力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分級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分級比較[n(%)]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LVEF、SV、FS 均顯著高于本組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LVEF、SV、FS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左心室泵血功能比較(±s )

表3 兩組患者的左心室泵血功能比較(±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隨訪1 年,觀察組患者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10.00%vs.33.33%,χ2=4.812,P=0.029)。
《靈樞·脹論》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該疾病病因雜亂,可歸結為五臟諸病,如心悸、胸痹、喘癥、心痛、水腫、痰飲等,或與腎經虧損、精不化氣、氣陽虧虛有關,性質總屬本虛標實[12-13]。研究證實中醫藥能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動力學水平,緩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心功能分級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15]。溫陽益氣方中黃芪為君藥,具有補氣升氣、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的效用。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堿、黃芪多糖等成分,可抗應激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減輕心臟負擔[15]。臣藥為桂枝、人參、丹參、黨參、川芎等,人參中的皂苷成分可減慢心率,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縮力;丹參酮有利于改善機體微循環,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耗氧量;川芎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作用[16]。白術、茯苓、澤瀉等藥健脾利水、通調水道、利水消腫、活血行氣,與桂枝、黃芪聯用可起到消補兼施的功效;白芍為佐藥,可調和姜附的辛熱問題,不至于傷陰,也可助苓術健脾消水。諸藥配合應用可強心通脈、益氣活血、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利于逆轉心肌結構,恢復泵血功能,增加心輸出量,改善患者的心室射血功能和心肌功能。
通常情況下,心肌能量的消耗與供給保持平衡,但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肌被嚴重損害,使得殘存的心肌細胞數量減少,若要維持正常的泵血功能,則需異常拉伸心肌纖維,繼而引發心腔增大,降低射血分數,進一步增加心肌能量的消耗[17]。通過溫陽益氣湯的使用,強化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臟輸出量,促進血液供應恢復正常,有利于病理狀態的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左心室泵血功能各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本研究隨訪1 年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溫陽益氣湯具有強心通脈、益氣活血的功效,方中人參、丹參、川芎等藥物聯合作用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調節機體功能,患者長久服用該藥方后,身體功能得以改善,預后效果明顯提高,使得再住院率降低。
綜上所述,溫陽益氣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臨床癥狀,促進心功能恢復,提高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