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芳芳
2016 年7 月12 日所謂的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就“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終裁決”前后,南海爭端頻繁被歐美主流媒體及主權聲索國菲律賓以及其他東盟國家媒體大量報道。印度尼西亞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在東盟的外交事務中具有重要的話語權。研究印尼主流媒體對南海問題的相關報道及其建構的中國形象,對于推動中國與東盟的睦鄰友好、合作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雅加達郵報》(The Jakarta Post)創刊于1983 年,是印度尼西亞的主流英文日報,發行量和影響力均居全國首位。該報以在印尼的外國讀者和本國知識分子為主流受眾,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是印尼中產階級了解國際新聞的重要信息來源。其立場和觀點較中立,“曾被印尼記者聯盟認可為最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和標準的印尼報紙之一。”[1]本文以《雅加達郵報》2016年7 月至2021 年6 月關于南海問題的報道為研究對象,探究作為非主權聲索國的印尼,在報道南海爭端時的話語和對華態度,及其新聞話語中建構的中國形象。
本文通過道瓊斯Factiva 數據庫,選取《雅加達郵報》為檢索對象,以“South China Sea”為關鍵詞對2016年7 月至2021 年6 月期間的相關報道進行檢索,共搜索到相關報道498 篇。根據地緣政治和經濟的沖突和變化,該報的有關報道數量各年分布不均,具體統計如下:
可見,2016 年7 月至2018 年《雅加達郵報》對南海問題報道頻繁,這與所謂的“南海仲裁案”密切相關。2019年至2021 年報道相對較少,可能部分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交流與對話暫時停滯。本文主要采用框架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精讀每一篇新聞報道,選取典型報道進行深度解讀,探析《雅加達郵報》報道南海問題過程中的情感與態度,總結報道中建構的中國形象特點。
框架理論廣泛應用于新聞傳播領域,在國家形象的研究中也已經應用。“框架”一詞在社會學領域的定義,一般公認來自戈夫曼(GOFFMAN)。他認為,人類對一個情境的定義取決于組織時間的原則,以及個體主觀性的參與,框架就是指這其中基本的要素[2]。這一概念本身是為了闡述人們如何理解每天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后來被引入新聞傳播領域。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指出:“到達讀者手中時,每份報紙已經是一系列選擇的產物。”[3]在報道中,媒體通過框架限定了新聞的視角和語境等[4]。因此,新聞報道傳遞的不僅是事件的信息,更是媒體和記者對相關事件的看法,這些都影響著讀者對新聞事件的理解。筆者將《雅加達郵報》關于南海問題報道的文本作為主要內容,理解框架中展現的某些選擇性,總結該報在報道該事件時所采用的新聞框架類型,并對其所建構的中國形象進行解讀。
“新聞框架可以通過三個層次去建構現實:高層次框架是對某一事件主題的界定,通過標題、導言等方式出現;中層次框架則由所選的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歸因、影響等環節發揮作用;低層次框架涉及報道中所用的詞語和修辭。”
根據所檢索到的新聞報道的標題和首段內容,可將《雅加達郵報》涉及南海問題的報道的高層次框架歸為以下三類:(1)沖突框架:突出雙方的沖突與對立;(2)措施框架:著重討論事件的處理方法與進展;(3)后果框架:討論事件可能帶來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后果。從上述三類高層次新聞框架的運用和主導議題的選擇來看,《雅加達郵報》2016 年至2017年的報道多為沖突框架和后果框架,報道了突出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之間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爭端、一些引起局勢緊張的行為及其可能導致的后果,以及南海爭端的緊張和對抗性。2018年至2021 年,該報在報道南海問題時的主導框架為措施框架。在此框架下,其報道了各國在南海問題上應采取的可行性措施及各方的商討和建議,持續性地關注南海問題處理的進程,從而使得“和平解決爭端,謀求區域安全”成為該報的主導敘事。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措施框架時,該報通常將印尼和東盟作為主動一方,例如,“RI to push for closer ties in maritime security”(印尼推動加強海上安全方面的聯系/2016-08-26);“Indonesia seeks assurance from China on COC”(印尼望中國確保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2017-05-17)。通過此措施框架,該報向受眾傳達了印尼在南海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及其正面形象,即印尼希望促進各方通過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共同維護區域利益。
通過構建沖突框架、措施框架和后果框架,《雅加達郵報》對南海問題的報道總體趨于中立、多元,傳達了印尼及東盟各國對中國既愛又懼、既親又畏的復雜情感。一方面,中國與部分東盟成員國有著南海主權爭端;另一方面,中國與東盟有著緊密良好的合作關系。各方既不希望因為經濟上的合作而喪失在南海問題談判時的話語權,也不希望因為爭端而中斷或影響經濟上的伙伴關系。由此,在沖突語境下,媒體報道中出現了多元、矛盾的中國形象。
一是區域發展推動者。在部分報道中,《雅加達郵報》承認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努力尋求東南亞的和平穩定,積極推動當事國對話與和平協商,具體表現為部分新聞標題陳述中國積極參與對話、主動推進區域和平發展。例如,“ASEAN,China to rebuild trust,confidence in region”(東盟、中國將重建信任和 信 心/2016-09-08);China and ASEAN are making good progress in their consultations over a code of conduct (COC) for the South China Sea(中國與東盟關于《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取得進展/2018-07-13);China won't be another hegemon like US(中國不會成為像美國一樣的另一個霸 權/2019-07-04);ASEAN-China:New stage of development(東 盟-中國:發展的新階段/2019-07-30);ASEAN,China to resume South China Sea COC talk in July(東盟與中國將于7 月恢復南海行為準則會談/2021-06-14)。以上新聞標題均表明,盡管中國與東盟成員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存在爭端,中國仍希望通過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沖突,并積極推進東盟與中國的合作與發展。
二是令人警惕的友鄰。自2013 年以來,中國與印尼維持著良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關于南海問題的報道中,《雅加達郵報》努力向讀者闡述中國印尼之間的友好關系,多次提及中國與印尼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例如,“China eyes closer ties with Indonesia”(中國期待與印尼加強關系/2016-09-27);“China remains committed to RI investment despite spat”(盡管發生沖突,中國仍繼續對印尼投資/2020-01-10);“Wang Yi calls for closer China-Indonesia ties”(王毅呼吁加強中國與印尼的關系/2020-09-01)。盡管兩國在納土納島海域有沖突,但中國未因此中斷在印尼的經濟投資,是一個信守承諾的友鄰。但是,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以及對南海問題的態度,令印尼有所忌憚。《雅加達郵報》指出,“Indonesia see China as dominant power”(印尼視中國為主導力量/2020-01-15);“The weight of a giant”(巨人的分量/2019-11-06);“China values neighbors,but asserts sovereignty in SCS”(中國重視鄰國,但在南海主權問題上決不妥協/2017-10-17)。毫無疑問,在印尼眼中,中國不僅是友鄰,還是一個進擊的巨人,是一個令人警惕的合作伙伴。
三是緊張制造者。2016 年至2018年期間,《雅加達郵報》大量報道了中國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沖突和爭端。2019 至2021 年,該報關于南海問題的報道則主要聚焦于印尼與中國在納土納群島附近海域問題上的沖突。盡管《雅加達郵報》一再強調印尼非主權聲索國的立場,試圖以局外人的視角對南海問題進行報道,但是,其新聞報道的標題和內容給讀者傳遞了中國與南海緊張局勢密切相關這一印象。
在2016 年7 月 至2018 年12 月 期間關于南海問題的326 篇新聞報道中,大量新聞報道的標題勾勒了中國的負面形象,例如,“5 Filipinos missing after fishing near disputed shoal”(5 名菲律賓人在爭議淺灘附近捕魚后失蹤/2016-11-28);“Duterte:I can’t stop China from island building”(杜特爾特:我無法阻止中國的島嶼建設/2017-03-20)等。這些標題雖不涉及印尼與中國的關系,看似十分中立,卻塑造了南海爭端中其他當事國的弱者形象,突出了中國在南海爭端中的“強勢”與“侵略性”,諸如此類的標題不一而足。2019 年至2021 年該報關于南海問題的報道多涉及印尼與中國的沖突,因此,絕大多數新聞報道的標題態度堅定明確,表明印尼堅決捍衛自身利益的立場,傳遞中國領土“入侵者”的形象。例 如,“Indonesia joins neighbors in protesting Beijing’s claims in South China Sea”(印尼和鄰國一起抗議中國在南海的主權聲索/2020-06-05);“RI reminds China about sovereignty after incursion”(印度尼西亞提醒中國主權問題/2020-0 9-1 4);“Insight:China’s traditional fishing rights claim in North Natuna Sea baseless”(洞見:中國對北納土納海傳統捕魚權毫無依據/2020-04-04)。
此外,無論是報道中國與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爭端,還是描述中國與印尼之間的沖突時,《雅加達郵報》的報道內容多次對中國在南海領域的主權提出質疑,否認“九段線”①九段線:即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是中國對南海海域權益邊界的一種畫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中,在南中國海里有9 條斷續線組成的U 形線,通常稱為九段線,線內區域為中國南海。因此,九段線區分了南中國海(面積350 萬平方公里)與中國南海(面積210 萬平方公里)。的合法性。在談及南海爭端時,該報多次指出中國對南海主權的聲索無國際法依據,“illegal”頻繁出現。例如,“The Arbitral Tribunal at The Hague said there was ‘no legal basis’for China to claim historic rights to resour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under the ‘nine-dash line’”(海牙仲裁法庭表示,中國聲稱對南海九段線下的資源擁有歷史權利是沒有法律依據的/2016-08-17);“Indonesia reiterated its longstanding position that it was not party to any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while maintaining that China’s historic claim to the sea ‘clearly lacks international legal basis’”(印尼重申了其長期以來的立場,即它不是南海任何領土爭端的當事方,同時堅稱中國對南海的歷史主張‘顯然缺乏國際法律依據’/2020-06-05);“China has made sweeping,and from many perspectives illegal,claims to nearly 90 percent of the sea”(中國宣稱對南海近90%的地區擁有主權,從很多方面來看都是非法的/2021-06-09)。
同時,《雅加達郵報》關于南海問題的報道強調中國無視國際法和國際條約的約定,在南海大力修建人工島,部署軍事力量,制造區域緊張。例如,“In the last three years,China has turned seven mostly submerged reefs,including Mischief Reef,into man-made islands,including at least three with runways.It also reportedly installed defense missile systems on the new islands,sparking alarm and protests from rival claimants”(在過去的三年里,中國已經把包括美濟礁在內的7 個大部分被淹沒的暗礁變成了人工島,其中至少有3 個有跑道。據報道,它還在新島嶼上安裝了防御導彈系統,引起了競爭對手的警報和抗議/2017-02-27);“China has for the first time landed several bombers on an island in the disputed South China Sea,a move that could provoke renewed tensions between countries bordering the strategically vital maritime region”(中國首次將幾架轟炸機降落在有爭議的南海的一個島嶼上,此舉可能會引發與這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域接壤的國家之間的新的緊張局勢/2018-05-19);“(China’s)broad claims based on “historic rights” were invalidated by a 2016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ruling.China has turned a blind eye to the ruling and proceeded to militarize man-made islands in the sea”(中國基于“歷史權利”的廣泛主張在2016 年的一項國際仲裁裁決中無效。中國對該裁決視而不見,并著手將海上人造島嶼軍事化/2020-11-19)“China’s increased military presence and frequent incursions in several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erritories has stoked tensions and heightened concerns that China is gaining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body of water”(中國不斷增加的軍事力量和對幾個東南亞國家領土的頻繁入侵加劇了緊張局勢,并加劇了人們對中國正在獲得對南海的有效控制的擔憂/2021-06-10)。以上報道內容無一不向讀者傳遞著中國是區域和平威脅者這一信息,“aggressive”“incursion” 等詞頻繁出現,塑造中國具有“侵略性”的區域形象。

總體來說,在報道南海爭端時,《雅加達郵報》始終以維護區域利益與國家利益為原則,即實現東盟利益最大化與印尼利益最大化。因此,盡管《雅加達郵報》極力營造客觀、中立的敘事視角,其在南海問題報道中的中國形象呈現出矛盾、多面化的特點,既是區域和平的威脅者,也是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推動者;既是友善的合作伙伴,也是令人忌憚的亞太強國,這種多面化的形象對中國建構良好的大國形象有著一定的不良影響。建議我國著力優化區域形象,與東盟國家加強政治互信和經濟文化交流,消除東盟國家的顧慮,傳播和強調“命運共同體”的理念。